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古城要闻>>正文内容
  • 批判与自省——曹诏亮短篇小说集《浮世》时代意义初探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解读一个小说家作品内质最好的方式就是分析他所生长的那一个时代。对于绝大部分作家而言,无论他所从事何种体裁或题材的文学创作,自觉不自觉地总会受其时代烙印的影响。同时,这种影响恰巧是构成文学作品价值的一部分。

            曹诏亮先生的这本短篇小说集《浮世》所涵盖的篇目中多以反映“官场文化”,尤以中国式的“酒桌文化”为主。曹诏亮先生自身是一个在官场历练了半生的作家,耳濡目染地经验着官场上的各式风气,因而曹诏亮先生所写的反映官场的小说作品有别于其他职业作家,具有浓厚的写实特色。《浮世》所反映的一些人物及故事亦别于同为曹诏亮先生所著反映官场的长篇小说《天眼》。《天眼》所讲述的主人公大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浮世》中所著主人公多以底层官场成员为主。他们中有村主任、村支书、科员、办公室主任。在他们之中,有着共同的特点:都是一些出身贫寒,或因机缘巧合、投机取巧发迹,或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而谋得“金饭碗”的人物。这些人并没有多少伟大而又高尚的想法,只是想把自己的生活用心经营好,他们对这个社会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影响,与此同时他们想要从中索取的也是微乎其微。如《村官“喝一斤”》中的主人公贺宜金,其平生最大的嗜好就是喝酒,为了喝酒他可以想出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蹭酒”,最后也是因为喝酒而丢掉自己的“官位”以致于因为喝酒丢掉了自己的性命。这样一个故事似有些凄凉,但是对于生活在底层的人物而言,他们还能要求什么?或许他们就如井底之蛙,目光所及之处也仅有方寸之遥,跟他们谈改革开放,谈新农村建设或是谈WTO对于他们而言无非是对牛弹琴,倒不如喝二两酒,吹吹小牛来得实惠。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中的人所生活的境界亦是千差万别,我们不可否认底层的这种生活方式,毕竟这群人也是朝着他们心中所向往的那种生活而奋斗着。

            对于50后、60后及70后来说,他们被某些思想所禁锢着,虽然这批人未必受到文革的影响,但是对于这一个时代生长起来的人而言,能够通过努力奋斗或是“投机取巧”而取得一个不大不小的“金饭碗”已实属不易。也是让一大批人所羡慕着。随着社会发展需要及国家政策的导引,80后,90后甚至00后逐渐步入一种经济化,商业化社会,“金饭碗”对这一时代人的意义也逐渐在改变。过着“金饭碗”式生活的人群也逐渐离我们远去,这一时代自然有这一时代的弊病,但它毕竟在历史的长河中占据着一截流域,对一个时代产生着影响。

          《浮世》这部作品,并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作者以一种近乎于叙事散文的创作手法,叙述每一个故事,但又对小说事件及主人公的行为不作评价。无论从语言上(作者在文本中大量运用了方言)还是故事上,作者都以写实的手法去叙述,又以新闻创作(对事件不作评价,仅以客观记叙为主)式的写法,使这一时代成长起来的读者更能产生共鸣,其他读者亦能感同身受。

            曹诏亮先生目睹了这一代人丢下锄头,抓起笔杆子,由田间走向了办公室。同时也目睹了这一代人由淳朴、简单走向了圆滑世故。作者并非是以批判者的角度去评价这一代人,而是怀着理解和包容的心态去描述这一代人。这并非是作者对这一代人的包庇,毕竟,这种结果不是某一个人造成的,正如人在做一件陌生事情的时候会无意地犯错误,一个时代在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也是无可避免地走一些弯路。我们无法抹掉一个时代的弊病,但可以朝着另一个时代走去。

            文革之后,文坛上陆续涌现了一批反思文革的文学作品,同样,知青时代以后也出现了“伤痕文学”。文人们具有高于常人的敏锐洞察力,总能先知先觉地认识到时代的弊病,从而去自我反思。一个时代总有它需要去反思,值得去反思的东西,无疑曹诏亮先生的这部《浮世》走在了反思“金饭碗时代”文学创作的前沿。想必随后会涌现出更多的对这一时代进行反思的文学作品。(徐海明)

     

                                                                                                                                           (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