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台儿庄运河>> 文化>>正文内容
  • 《记忆:棉花、桑蚕,台儿庄区农业曾经的亮点》作者:贺敬同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记忆:棉花、桑蚕,台儿庄区农业曾经的亮点》

    台儿庄区地处山东省最南部、淮海平原腹地,四季分明,气温、降水、光照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粮、棉、油,林、桑、果,曾是台儿庄区农业的亮点,国家、省级试范基地,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生活,振兴和盘活了农村经济。种棉花、植桑养蚕功不可没。

    一九八0年,区委、区政府号召全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区委书记(后任市农委书记)、副书记(后任副市长、市人大副主仼)、副区长(后任台儿庄区委书记、市人大党组书记、副主任),带领十处公社党委书记,和部分大队支部书记奔赴鲁西北种棉大区聊城地区参观取经。(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正置高温时节,领导们都是座着吉普车、副架驶位置系着大毛巾。社、队书记们乘着市政府机关事务处的大客)历时八天,参观了临清、博兴、高堂、茌平(茌平县副县长丁诺教授曾多次来台儿庄讲棉花技术)等县的棉花种植现场,广阔的黄河北岸,鲁西北大地,千倾沃野、棉田似海。地委书记(原鱼台县委书记)亲自接见并作讲话,是一个低调、朴实、理论水平较高的实干型领导。

    参加学习回到台儿庄,区委召开了棉花生产工作会议,层层发动,全面动员大打农业调整翻身仗,以扩棉、种棉为突破口,以增加农民收入为落脚点,全区讯速掀起种棉高潮,棉花面积连续好几年全区达到二十多万亩以上。

    为棉花生产的产、供、销配套,区里投资建设二座现代化棉花加工(泥沟、涧头集)厂,集纺纱、织布、轧棉籽油等一条线,形成了复盖全区的“产业链”,拉动了台儿庄区经济。种棉农民真正体验到了“钱满箱、油满缸、柴满庄”,“一亩棉花干把元,盖房三间娶儿媳”的真实写照。好多农民靠种棉花,经济上翻身。

    各公社基层狠抓棉花面积落实,诸村诸队丈量棉花面积,在保证粮食口粮的前提下,多留春地种棉花,春不够、夏棉补,从上到下,形成气候。

    广大农民至今回想起吃自己棉厂扎的棉籽油,天然清纯、健康绿色。

    台儿庄区的植桑养蚕,是七十年代后期,在贺窑公社高山后大队兴起的,贺窑公社党委一位常委(原薛城区陶官公社党委书记,后任台儿庄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时任贺窑公社党委书记(后任台儿庄区副区长、大大副主任)招引来的植桑养蚕技术员,沂源人,后任台儿庄絲稠集团老总,为薛庄经济以至台儿庄经济有一定贡献),从山边一亩多地试验开始,逐渐扩展高山后一个村,直至贺窑全公社、全台儿庄区,从单一的植桑养蚕,发展到小蚕供育、扒絲棉、剿絲、絲棉制品、出囗创汇等,从一个技术员,发展到全贺窑公社、全台儿庄区几百名技术员,甚至幅射到峄城甘沟。

    台儿庄区成立了絲稠集团公司,就业人员多达几干人,桑园面积发展到5万余亩,十处乡镇分别建起了桑蚕站,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台儿庄一大产业,区里、蚕农都得到了双赢(先后分管农业的二位区长,一位贺窑公社书记、一位张山子镇书记注入了心血)。

    曾经的台儿庄农业亮点,将载入台儿庄农业史册。(2025年8月10日)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1日
    上一篇:《贺窑一百年》作者:贺敬同[ 08-10 ]下一篇:《赞鲁南佳酿》[ 0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