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枣南稻改”,贺窑也曾“稻花香”》作者:贺敬同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枣南地区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种植革命,全市党政总动员,旱改水,种水稻,叫“枣南稻改”会战。 贺窑处于贺窑公社二级提水罐域,也就是说,通过一级提水(伊家河),经过七、八华里的干渠输送,二级堤水站提上来的水。贺窑也就是当然的稻改区域。 在历史上,对于单靠种懒旱田吃饭的人来说,确是一场深刻的种植革命,更是一场思想革命。为了达到行动上的自觉,上级党委,实施了一系列的有效政策和措施。 一、加强领导。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党的“一元化”领导,行政命令,还是行得通的。各级党委逐级下派工作组,驻村包队,层层加强领导力量,是不能也不允许怠慢的。贺窑作为全公社的红旗、重点村队,由一名党委常委带领四五位机关干部进驻,自带干粮、菜金AA制。同大队负责同志一道,摸爬滚打,奋战在一线。大队也是分工明确,支部书记抓全盘,支委分工各个生产队,具体到地块。 二、农田沟、路、渠统一规划,贺窑座落在二级提水站主干渠上游地域,由二级提水站干渠绕过翠屏山北头、西北角山旁,由花沟泉西下,至贺窑村北横贯东西,直奔高山后地域,条件相对优越,大队党支部,统一规划沟、路、渠,完善支、斗、毛渠建设,组织水利专业队,修桥、涵、闸,光从区水泥厂拉水泥管子架生产小桥就不计其数。可以说,在贺窑历史上,都是空前的,至今尚没有超过当时的水平。可以概括的讲,当时的贺窑农田水利建设,造福了贺窑50年。 三、稻改面积,主要放在干渠道以北、幸福河两岸,为畜水,大队投资在“洋闸”下游建拦河坝一座,拦截地里的排水,二次利用。相应一、四、五、六四个生产队面积较大,二、三两个生产队南湖地多,面积稍少,总共稻改面积在2000亩左右,占贺窑公社总面积的1/10。 四、生产资料供应。当时的年代,是“花钱靠贷款、吃粮靠救给”,贺窑虽有土陶业经济支撑,与其它大队稍好一点,但大规模的投资,包括手扶拖拉机、水牛、稻种、化肥等水田所需农具,还是难以应付的,党支部统筹安排,合理使用资金,达到六个生产队每队一台手扶拖拉机,两头水牛,稻田方先用旱牛耙平之后,再放水洇地,便于水牛再整。当时的年代,是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一个好的生产队长,就能通盘应付好当时的一切。 五、技术力量支持。几百辈子种旱田,没接触过水稻的人,那里知道怎样整秧板田,育稻苗,插秧等一系列的具体农活,区里从魚台县聘来技术员,现场指导,手把手的教,对水稻的水肥管理也有一套严格的技术,各生产队的管水员,也都不定期的根据农时、水稻长势召开现场技术推介会。到今天魚台技术员的执着精神,还记忆犹新。魚台人民为枣南稻改贡献、支持最大。 三年的稻改,忙时整天一身泥,赤着两只脚。中秋时节,工作组和支部的同志慢步察看稻田长势,水渠里清水流淌,稻穗金黄灿灿,再放眼望去,一派江南水韵景色,水稻丰收在望,作为为此而负出的人来说,心里感到无比的心慰。一九七七年,贺窑的水稻单产平均超过近800斤,破天荒的超过历史水平,丰收的农民把晒干扬净的好稻子上交公粮,全大队入库近20万斤。社员们也吃上了自己亲手种植的“大米饭”,还记得最好吃的品种是“南梗57”,有粘米味。 将近五十年,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稻改种出了粮食增产、效益大增,种出了人的思想觉悟大提高,种出了相互支援的大协作精神,当时的年代叫“龙江精神”,更种出了改天换地,促进农田水利化的进程。那时的贺窑旱能浇、涝能排,基夲实现水利化。 所谓的协作精神,在赶农时、抢季节的插秧季节,公社党委调来南点兄弟村队的劳动力支援插秧。 贺窑处于干渠上游,下游的桥头、高山后同时也是稻改村队,我们首先保证它们先用水,自己后用,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互助风格。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贺窑的整体工作,是全面的,多方位的,体现了老一辈党支部负责同志,干事创业,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和红色贺窑的革命优良传统,“稻改会战”也不例外,一直是走在前,始终保持着红旗单位的光荣称号。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上一篇:《贺小天鹅舞蹈学校三十华诞》 作者:单立强[ 08-18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