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台儿庄运河>> 文化>>正文内容
  • 《老台儿庄轶事之三马宅子善举与财富的故事》作者:于景志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在台儿庄古运河畔,王公桥码头向东百余米,曾有一座气势恢宏的院落。它坐北朝南,拥有三十余间楼房,条石地基沉稳坚实,青砖青瓦古朴典雅,建筑工艺精湛,整体布局高低错落,尽显壮观之态 。

    回溯到清末民初,这里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院落。一位妇人带着年幼的儿子在此居住,房屋数量并不多,院内部分房屋处于闲置状态。向西百米便是繁忙热闹的王公桥码头,南来北往的船民常常在此借宿。妇人天性善良,乐于助人,总是热情地接纳这些船民,并且分文不收。在院内的小闲杂房里,还住着一群黄鼠狼,当地人称为“黄姑”。每当人少安静的时候,黄姑们便会出来嬉戏玩耍,十分可爱。妇人看到黄姑出来,便会轻声吩咐自家的玩童不要出去,生怕惊扰了它们的欢乐。

    一个寒冷的冬日,一位老者推着一车芦翁,打算前往骆家码头、王公桥码头和郁家码头售卖。路过马宅时,天空突然下起大雨。妇人看到老者被雨淋湿,心中不忍,急忙将老者让进屋内躲避。大雨如注,丝毫没有停歇的迹象。老者担心芦翁被雨水淋湿,便提出将芦翁暂时寄存在屋内。妇人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还细心地帮老者把芦翁安置好。老者感激不已,随后便告辞离去。妇人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日子依旧如往常一样平静地过着。

    时光匆匆,转眼一年过去。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妇人偶然间想起老者寄存的芦翁,一直不来认领。她担心芦翁长期放置会受潮霉烂,便决定打开存放芦翁的房间,将它们拿出来晾晒。然而,当她打开房门的那一刻,眼前的景象让她惊呆了。只见每一只芦翁里都装满了银圆,白花花的一片,散发着清冷的光芒。妇人心中十分诧异,她从未想过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她心想,老者或许是忘记了这件事,说不定过段时间就会来取。于是,妇人决定再等一等。

    又过了一年,老者依然没有出现。妇人觉得不能再这样等下去了,这些银圆数额巨大,不是她能随意处置的。于是,她将此事告知了官府。官府经过一番调查和判定,最终决定这些银圆归妇人所有。

    得到这笔财富后,妇人并没有将其据为己有,肆意挥霍。她首先想到的是扩建自己的房屋,改善居住条件。于是,她请来工匠,大兴土木,在原来的基础上对房屋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新建的楼房更加宽敞明亮,建筑风格依然延续了当地的传统特色,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

    除了扩建房屋,妇人还用这些钱购置了许多物品。她深知生活的不易,也明白还有许多人在为生计奔波,需要帮助。于是,她开始施舍那些南来北往、有困难的过客。无论是遭遇天灾人祸的灾民,还是旅途疲惫、身无分文的游人,只要来到她的门前,都会得到她的帮助。她会提供食物和住所,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妇人的善举在当地传为佳话,人们对她的品德赞不绝口。她的故事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让大家相信,善良和乐于助人终会得到回报。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马宅子因为妇人的善举,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温暖港湾。

    随着时代的变迁,马宅子也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在战争年代,它曾被用作战地医院,救治了许多受伤的官兵;也曾被当作仓库,储存物资,为抗战贡献力量。后来,它又成为了“四献展馆”,展示着人们的奉献精神。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它还曾作为公共食堂、民兵指挥部,见证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里也曾关押过老干部,如台儿庄区公安分局颜廷礼局长、于增强教导员,以及老干警钟连武、杨富春等,他们在这里经历了艰难的岁月。每年冬春之交,区里召开“四干会”时,马宅子也曾为参会人员安排住宿。上世纪七十年代来,区卫生防疫站在此办公;八十年代初,这里还曾短暂地充当过教堂。顺河居委会也曾考虑将其作为办公地点。

    然而,岁月无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宅子逐渐破败。最终,在古城重建的浪潮中,这座承载了无数历史记忆和传奇故事的大院,从人们的视线中悄然消失。但它所代表的善良、慷慨与温暖,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台儿庄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被人们传颂至今。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