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胜利渠的前世今生及未来展望(图)胜利渠是枣庄市一项具有历史意义和里程碑意义的水利工程。 一、建设背景 20世纪70年代初,枣庄市峄城区、台儿庄区等地因地势低洼,常年遭受水害,小麦亩产不到100斤,农村社员生活比较困难。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枣庄市委、市政府于1975年启动了枣南“稻改工程”,计划改造40万亩稻田,引微山湖水进行灌溉,枣南胜利渠应运而生。 二、工程概况 1976年11月5日胜利渠开始建设,西起微山湖老运河左岸,东至台儿庄区新沟河,全长近37公里,横跨峄城、台儿庄两区,开挖历时9年,累计投入民工8万余人,(笔者当年在兰城中学上初一,冬季也被学校安排参加了“扒河工”,地点是在姚楼村后,主要任务是“拉滑子”)开挖土石方 915.85万立方米,用工日1250.14万个,于1985年10月胜利竣工。设计灌溉农作物面积达80万亩,年引水量1.08亿立方米,成为山东省最大的引湖灌溉区。 三、建设过程 在当时没有推土机、挖掘机、缺乏现代化机械的条件下,民工们依靠肩挑、筐抬、独轮车,地排车等原始方式完成工程。其中1976年开工时,8万多名民工同时上阵,展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历史意义 胜利渠的建成,使台儿庄区涛沟桥村等地水稻和其它农作物实现稳产高产,峄城区古邵镇成为枣庄市重要产粮乡镇,解决了水患与粮食问题、推动了“枣南稻改”,形成了“胜利渠精神”。 五、纪念与传承 2019年9月峄城区古邵镇,在程庄村当年枣庄市胜利渠工程指挥部旧址建成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胜利渠纪念馆,纪念馆通过照片、实物等展示建设历程,是鲁南乃至枣庄市水利史上的重要遗产,总结提炼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胜利渠精神,进一步拓展了红色文化的传承。 2024年台儿庄区邳庄镇“枣南稻改记忆馆”建成,该馆位于枣庄市台儿庄区邳庄镇涛沟桥村,是展示当地稻改历史的重要文化场馆。 枣南稻改记忆馆占地171平方米,分为四个展区,洪水走廊·千年抗争:介绍枣南地区长期受洪水困扰的历史。 艰苦创业·枣南稻香:展现稻改初期群众集资建站、育苗插秧的场景。 战天斗地·铸造丰碑:记录稻改工程从决策到实施的完整过程。 传承精神·继往开来:强调稻改精神对当代的启示与激励作用。提炼“风雨同舟,战天斗地”的精神内含 ,成为传承历史、教育后人的重要场所。 六、未来与展望 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功能开发融合发展:胜利渠绿道工程已建成通车进一步完善了台儿庄区"快进慢游"交通网络,标志着台儿庄区基础设施升级与生态治理的持续推进,未来将惠及市民休闲出行及生态环境提升+,进一步开发其旅游休闲功能。 2、智慧化管理升级:根据山东省水利工作要点,未来将加强水利智慧化管理能力建设,胜利渠可望纳入智能化监测和管理系统。 3、助力乡村振兴 : 胜利渠沿岸的程庄村已通过环境整治和旅游开发实现了向转型迈步,未来胜利渠可能继续为乡村振兴提供水利支撑和生态保障,新农村建设的脚步坚定有力,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4、功能多元化:从单一的灌溉功能向灌溉、防洪、生态保护、旅游等多功能转变。5、通过绿道建设和环境整治,成为兼具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的水利工程。不仅服务农业生产,还将为城乡居民提供休闲空间和水文化体验场所。6、胜利渠改造升级项目的不断实施和枣庄现代水网建设的推进,枣南胜利渠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胜利渠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胜利渠不仅滋养着万顷良田,也滋养着人们的生活和心灵。(图/文 侯中华 于台儿庄区运河文化研究会 2025.9.18)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上一篇:《贺窑土陶吟》作者:贺敬同[ 09-18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