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台儿庄运河>> 文化>>正文内容
  • 关于《清真饮食》作者:阅无边(甘肃)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清真饮食》

    伊儒会通的先贤解释“清真”二字是“清净无染,真乃独一”的意思。这八个字如雨水清洗过的青石板,泛着质朴的微光,在平淡坚守中透出人间烟火的踏实与真切。

    行走于大城小市,那绿底白字的标识,总让他心生食物有所着落的亲切与安宁。兰州拉面馆里,回族师傅气定神闲地揉面;西安回坊的烤串摊前,维吾尔大叔笑意温和;广州小北的手抓羊肉店,东乡小伙精神洋溢;云南街头,傣回阿婆烙着乳扇,眉目慈祥。他们不善讲大的道理,只以世代相传的手艺,日复一日守着面案汤锅。于是,清真饮食成为丰富斑斓中华美食图卷中不可或缺的拼色,既让天南地北的食客多了一份选择,也守护着一部分人沿袭千年的饮食本真。一个文明的尺度,恰恰体现在它是否愿意倾听并包容每一种细微的声音。

    常年在旅途中的他,对“清真”这个名词有着别样的喜欢与理解。它使饮食不再是口腹之事,而成为一种严谨的态度,一种庄重的生命观照,值得细细品味。

    清洁是一种尊严,是外现的“净”与“敬”。在西北一家百年老店的后厨,他见过灶台明净如镜,刀具用毕必以清水细细洗净。戴白帽的老掌柜说话朴实:“食物入口的路,要干净。”虽无现代标准作业流程,却自有代代相传的规矩与坚守。宰牲之际,动作利落、神情肃穆,老师傅口中默念,与动作浑然一体。那种庄严,让人想起“君子远庖厨”的真义——对生命的敬畏。以生命供养生命,其间自有庄严契约,不容轻慢与浪费。

    真实是一种回归,是内守的“诚”与“信”。他曾在巴蜀巷陌深处,遇见一家三代经营的老火锅店。老马师傅每日清晨亲熬底料,花椒必用汉源贡椒,辣椒必选贵州朝天椒,牛油必是当日现熬。他说:“汤底是火锅的魂,掺不得半分假。”案头食材更是如此——鲜毛肚带着高原牧场的气息,黄喉剔透如玉,青笋水灵灵挂着晨露,绝不见地沟油、人造肉品、化学发制的凤爪毛肚。这种对食物本真的坚守,对制作过程的诚信,本身就是一种可借鉴的品质承诺,恰似迷雾中的一盏灯,为在现代食肆中迷失本味的人们,照亮一条回归的路。

    可惜,如今有些流言蜚语似有组织地扑面袭来,曲解“清真”本义,将包容的饮食文化贴上隔阂的标签。那些恶意中伤者,不过是用狭隘丈量宽广,以浑浊揣测清澈的宵小之徒,既伤人心,亦损共融。然而,“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既是人之大欲,本应各有其道。有人食素为慈悲,有人斋戒为清明,于习惯清真的人们,不过是延续千百年来的生活本真,如春播秋收般自然。

    饮食之道的尽头,是相通的人情与理解。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每一种饮食传统都在诉说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尊重,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图景。以外在的洁净持守尊严,以内在的真实安顿灵魂。这清真之味,终将超越一切隔阂与曲解,成为中华文明包容与共生的又一味醇厚证明。

    持守清真,让清者自清,真者自真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 来源:阅无边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