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祯二十六年(西历1644年)满洲人入关后,推行“剃发易服”政策,使延续了四千年的汉服以及汉文化几近消失。辛亥革命后,汉族男子改穿西装,汉族女子则习惯穿旗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汉族人的服饰无论是常服还是礼服都与西方的时装无异。
直到二十一世纪,中国大陆才开始出现恢复传统的新趋势,汉服又开始进入现实社会,全国各地的汉服活动方兴未艾。汉服爱好者们纷纷穿起汉服,走上街头向大众展示;他们建立网站,以此作为平台宣传汉服、汉文化;也有人通过互联网推广汉服设计方案,甚至进而上升为全国人大提案……凡此种种,被社会习惯称之为“汉服运动”。
概括言之,所谓“汉服运动”,是指汉族传统文化支持者在朴素的民族感情的牵引下自发组织的一系列汉服活动,它以复兴汉民族传统服饰为切入点,并试图影响大众,以此达到宏扬汉族传统文化的效用。
二十一世纪中国大陆的汉服运动是发起自民间的草根运动,主体参与人群以80后和90后居多,中心力量是城市中的年轻白领阶层和在校大、中学生,也有不少受周围亲友影响的儿童和中老年人加入。确切的说,其活动场域除组织及讨论活动计划的互联网外,多为大中城市所在的高等院校、具传统意义的事业单位、景点、公园等。近年来由于不少城市实体汉服店或与汉文化相关的文化机构、商业场所的应运而生,汉服运动也开始从网络上的热议更近一步地迈向公众的日常生活。参与者认为,汉服运动是当前时期华夏文化复兴和中华民族复兴运动在文化领域的诸多表现形式之一。
汉服运动自满清政府血腥推行“剃发易服”政策后,便成为华夏民族心中永不停息的战斗号角。南明遗民王船山先生、张岱先生保发肤于深山,朱舜水先生保衣冠于东瀛,黄梨洲先生、汝和陆先生存衣冠于僻野,可谓是汉服运动的滥觞。
清季,章太炎先生流亡日本,改和服而标“漢”字,是近代汉服运动第一人。辛亥革命后,有夏震武先生束发深衣,有钱玄同先生着玄端赴教育部任职,张大千先生也宽袍大袖游历欧洲。民间也有很多不知名先生,着汉服迎接革命队伍……
至于政府。民国三年,颁定民国礼制七种,包括玄衣纁裳玄冕的祭服。民国五十七年,台北政府参照《宋史》、《大明集礼》、《南雍志》、《三礼图》等制定中华民国祭孔冠服。新中国以来,影视工作者也在影视剧中向国人展示了曾经的上国衣冠,所以今天的老百姓对汉服并不陌生。
2003年11月22日,王乐天(网名:壮志凌云)第一次把汉民族的传统服装穿上了郑州街头,这是中国大陆自顺治帝在1645年下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后,第一次以一种国民常服的形态出现在公众面前。随后,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记者张从兴于26日以《汉服重现街头》为题予以报道。二十一世纪中国大陆的汉服运动就此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