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区开展“十个一”活动 助推来料加工转型升级近期,台儿庄区农就办紧紧围绕区九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大力开展“十个一”活动,全力推动特色加工业转型升级。 一是开展一期集中宣传。区农就办积极深入加工点和有关企业指导生产,并与区电视台、镇、村、企业的优秀经纪人搞好对接,广泛宣传优秀经纪人来料加工工作的成功经验,引导经纪人改变思想,吸纳更多的城乡居民就业,扩大生产规模,促进来料加工产业的转型升级,目前来料加工点已发展成小微企业44家。 二是制作一张卡片。便民就业一卡在手,就业不用东奔西走。区农就办将指导就业、提供岗位、联系订单、技能培训、推介经纪人和加工队伍等服务内容制定成便民服务卡发放到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和咨询者手中。目前已发放便民卡1000余张,新培养经纪人38名,新建加工点46个。 三是搞好一个网站。安排专职人员对农民就业网进行维护,随时更新发布来料加工政策、供求信息、来料加工知识讲座等;开办《经纪人风采》栏目,将优秀经纪人及联系电话,加工产品等基本信息予以公布,确保农民就业网起到宣传、推介来料加工业的作用。 四是建立一条热线。开通了台儿庄区来料加工服务热线(0632-6676656),并明确专人负责。热线接通后,根据群众需求,由各相关负责同志进行解答,及时解决群众关切,并做详细记录;不能及时解决的,邀请到办公室面谈解决。自7月份热线开通后,共接群众来电500余个,接待寻找来料加工业务的群众110余人,解决群众就业200余个。 五是开展一系列培训。对有意向从事来料加工的准经纪人进行执业技能培训,并组织到我区以及外地来料加工企业参观,亲身感受来料加工各项流程,坚定从业信心,选择适合自身的来料加工项目。近期,通过带领涧头集镇经纪人到义乌、郯城红花镇等地学习圣诞用品及中国结加工技术,为打造喜庆用品专业镇打下坚实基础。目前该镇已建成手艺展馆1处,加工基地2个,完成喜庆用品一条街一期建设。 六是引进一批项目进社区。积极引进义乌客商及我区经纪人到城镇社区设点加工,将社区居民增收与来料加工进社区活动相结合,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车库经济新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社区居民就业和增收难题。目前华阳社区、北关社区、沿河社区、阳光家园、林桥社区等共有加工点23个,吸纳城区5000余居民就业。 七是开通一条物流专线。通过深入调研,应广大经纪人及义乌客户需求,着力解决两地间物流运输难题。于6月中旬成功开通台儿庄至义乌来料加工物流公司,目前运行情况良好。累计收发货物7000余件,运费达31万元,吸引20余名客商来我区考察、下订单,带动新增服饰、窗饰、玩具加工点7个。 八是打造一个销售平台。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年初确定的“巩固提升特色加工业,借助古城开发旅游产品,由来料加工向自主研发、规模经营转变,逐步打造台儿庄小商品研发销售基地”的目标要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部门服务、经纪人自主经营”的原则,开发培育地方特色产品和民俗手工艺品。引进4名研发生产自主品牌的优秀经纪人到古城市场展示销售,建立了“特色小商品展销馆”一处、销售店铺2个,研发自主品牌旅游产品20多种。为我区打造小商品销售研发基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九是形成一套长效机制。根据全区特色加工业发展状况,建立健全了联系镇街制度,信息上报制度、半月报表制度、跟踪服务制度、基层调研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等长效机制,使我区特色加工业走上了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十是开展一次“回头看”。办公室实行工作人员联系镇街制度,并组织包帮人员对其所帮包镇街的年度任务目标落实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回头看”活动。通过“回头看”活动,查缺补漏,倒排工期,力争各镇街如期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李亮)
上一篇:台儿庄区运河街道:改善城乡环境 扮靓运河古城[ 09-13 ]下一篇:王广金调研台儿庄古城文化产业园建设[ 09-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