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一座复活的古城台儿庄原来是座古城。台儿庄原来是座水城。 也许是7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太过声名远扬,大多数人想象中的台儿庄总是与炮火和硝烟有关,与热血和博杀有关,与生命的惨烈和悲壮有关,而惟独,与眼前的小桥流水、亭台楼榭、曲径通幽无关。 所以,当我置身于脚下青石铺径的街巷,面对满眼的婆娑灯影,耳听得流水中舟楫浆声,一时间竟有些恍惚,仿佛身处的不是那座因二战而闻名于世的台儿庄,而是梦里江南水乡或风花雪月的丽江古城。 可其实,拨开至今弥漫的战场硝烟,我们得知,台儿庄自古以来就是京杭大运河上的一个古城。当年满河船只,帆樯如林,大批客商离船登岸,云集台儿庄,使这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旱码头、商业重镇,呈现出“商贾迤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荣景象。难怪乾隆当年曾感慨挥毫,留下御笔,赐庄名为“天下第一庄”。这儿遗存着京杭运河唯一的1.5公里明清时期的古驳岸,唯一的13个明清时期的古码头,唯一能体现明清运河沿岸居民生活特色的古村庄——纤夫村,被称为“活着的运河”。 但就是这样一个风光迤逦让人留恋忘返的水上古城,也逃不开战争的蹂躏。1938年春天,台儿庄在一场惨烈的役中化为废墟,“无半掌之壁不饮弹,无方寸之土不沃血”。古城的清真寺及附近的几处残破民房,以断壁残垣上的累累弹痕、血迹斑斑诉说着当年血战的惊心动魄……其中一块80平方厘米的砖墙,于1988年10月被整体移至北京,成为国家博物馆(原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永远的珍藏。墙体下部,弹痕最为密集的部位,将永久保留在台儿庄,使台儿庄成为世界上保留二战遗存最多的城市之一。 历史上这令人心痛又自豪的一页翻过,满目疮痍的台儿庄古城却因为战争毁损及年深日久,再也恢复不到当初的风光旖旎。古城内布满简陋的棚布房,街道狭窄,拥挤不堪。2006年,正当一家房地产公司决意开发改造古城时,台儿庄所属的枣庄市市长陈伟提出了一个点石成金的思路——叫停房地产,复活古城。 专业人员查阅了数百部史籍,从国内外搜集到380多张台儿庄的老照片,请当地老人一一现场指证。在此基础上,邀请来国内一流的专家绘制出《台儿庄古城胜迹复原图》,原址原样进行修复。2008年4月,古城重建破土动工。来自全中国最好的古建筑工匠集结在这里,修复重建古建筑群,使重建后的古城成为一座融北方大院、鲁南民居、徽派建筑、水乡建筑、闽南建筑、欧式建筑、宗教建筑、岭南建筑八大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古建筑博物馆”,又因为其间设置的百家博物馆、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丰富的宗教文化遗存成为一座名符其实的文化名城。古城重建科学地处理了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新模式。 现在我们眼前的古城,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楼一殿,一溪一水,无不设置得浑然天成、神思灵动。难怪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这里流连,发出啧啧赞叹。在古道码头,人们听鲁南花鼓、运河船号、柳琴戏,看鲁南皮影;在街巷小店,人们参观剪纸、刺绣、草编、木雕……把一盏清茶,倚栏而立,但见流水花落去,不知今昔是何年。正如台湾女作家吴敬凤所总结的“凝聚了明清的元气,世界的霸气,江南的灵气,而后形成了她自己固有的贵气,而最终与人合为一体,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二战名城、恢复出来的明清古城、智慧者构造出来的众志成城,而最后彻底成为独一无二的江北水乡、运河古城!” 硝烟散尽,和平来之不易。这座运河上复活的古城将以另一番面目重新为世人瞩目! 《银川晚报》(2011年11月23日第26版 平原)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上一篇:台儿庄 好一位东方美娇娘[ 12-22 ]下一篇:台儿庄,水与火的交融[ 12-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