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两会”期间,《大众日报》以半个版的篇幅,刊登稿件《枣庄“三大战役”强势推进,城市转型之路越走越宽广》,介绍了枣庄枣庄转型取得的成果。全文如下:
枣庄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经历了130多年工业化开采后,煤炭资源开始进入枯竭期。2008年,市委、市政府未雨绸缪,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确立了“一个战略、三大战役”的城市转型思路,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经过争取,枣庄于2009年被国务院确定为东部地区唯一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城市,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市委书记陈伟解释说,以煤化工为突破口的工业转型战役,就像辽沈战役,拉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以台儿庄古城重建为突破口的服务业发展战役,就像平津战役,是重要的转折性战役;以棚户区改造为突破口的新型城镇化战役,就像淮海战役,是夺取全面胜利的决战。
经过五年艰苦卓绝的奋战,“三大战役”攻城略地,枣庄城市转型之路越走越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主要经济指标迈上“三个新台阶”。2011年,全市GDP突破1500亿元,预计达到156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达到100.12亿元,增幅居全省第三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达到20193元。
——经济结构实现“三个优化”。五年来,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6.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非煤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9个百分点。
——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三个跨越”。五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51.3亿元,新投资过10亿元的大项目80个,分别是上个五年的2.9倍、13.3倍;万元GDP能耗下降24.4个百分点,降幅高于全国3.9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新增存贷比提高到115.2%,居全省第四位,实现了资金流出地向资金流入地的转变。
——社会保障实现“三个提前全覆盖”。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新农合提前一年实现全覆盖,初步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打好以煤化工为突破口的工业转型战役,工业经济再创新优势
煤炭产业过去一直是枣庄的支柱产业。如果一直持续下去,这根支柱很快将轰然倒塌,几十年后将矿竭城衰。发展煤化工就是要把煤炭由“燃料”变为“原料”,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从价值链上看,煤炭产业的链条越长,附加值就越高,经济效益就越高。
枣庄城市转型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梁家和算了一笔账:煤转化成电力可增值2倍,转化为尿素可增值3倍,转化成甲醇可增值4倍,转化成醋酸可增值10倍,转化成醋酸丁酯可增值40倍,转化成二醋酸纤维素可增值近80倍,煤矿变成了“金矿”。
按照“做大甲醇,做深醋酸,储备开发二甲醚、烯烃”的思路,枣庄拉长煤化工产业链条,努力把煤炭“吃干榨净”。
五年来,枣庄煤化工发展取得决定性胜利。鲁化、国泰、盛隆、海化积极扩张,引进新奥、韩国SK、联想3个投资过百亿元的项目,全市煤化工总投资达到532.8亿元,是2007年前累计投资额的8.4倍。目前,全市已建和在建煤化工及精细化工项目50个,煤化工产品达到44种,年产能发展到甲醇113万吨、醋酸60万吨、甲醛40万吨、醋酐10万吨、醋酸乙酯10万吨,枣庄成为全国产品最多、规模最大、发展势头最强劲的煤化工基地之一。全市每年有1200万吨煤炭转化为精细化工产品,增值3倍多,相当于又增加了一个枣庄煤炭的产量。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首先是工业转型。在煤化工的强劲带动下,枣庄工业转型取得了初步成效,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8.9%。
枣庄按照“一箱油”的发展理念,不断转变发展模式,从依赖资源求发展,逐步转变为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五年来,全市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23台、容量74.02千瓦,关停容量和数额均列全省第三;实施“全国第一爆”,淘汰小立窑水泥生产线220条、产能2179.8万吨;关停、拆除淘汰落后炼焦能力98万吨;关停拆除小炼铁(钢)95万吨;关闭造纸产能6.2万吨,合计腾出能耗空间约500万吨标准煤,为新型工业发展构筑了宽阔的平台。
加快水泥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现了水泥产业从立窑到旋窑的蜕变。旋窑水泥产能五年翻了近两番,占全省的31.3%;中小机床跻身全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枣庄成为全国三大锂电池生产基地之一。
枣庄积极发展以煤化工及精细化工为代表的八大产业集群,努力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增强了经济实力,为城市转型奠定了物质基础。据统计,2011年,枣庄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利润分别是2006年的2.3倍和2.5倍。
打好以台儿庄古城重建为突破口的服务业发展战役,服务业跨入新阶段
今年春节“黄金周”,以台儿庄古城为引领的枣庄旅游赚了个盆满钵溢。粗略统计,7天全市共接待游客157.8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6%;旅游收入3.3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5%。
一位来自江苏的游客告诉笔者:“我经常去全国各地旅游,枣庄的旅游发展非常快。以前对枣庄的印象只停留在台儿庄大战炮火连天的景象中,现在无论是火车上,还是全国各地的旅行社都在宣传台儿庄古城,来之前我还以为古城就是些战争留下的残垣断壁,没想到古城那么美,来枣庄真是不虚此行”。
枣庄文化旅游发展取得决定性胜利,成功走出以文化旅游推动城市转型的新路径。台儿庄古城重现世人,荣膺新世纪“齐鲁文化新地标”榜首,被确定为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首个国家文化遗产公园、首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通过5A级景区初评,已接待游客240万人次。“二日游”激活枣庄旅游,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成功,枣庄由客源输出地变为输入地。
几乎每一位枣庄人都知道,台儿庄古城是一座“抢出来、换出来、挖出来、创出来”的古城。
5年前,刚任市长不久的陈伟叫停了一个即将签约的6亿元房产项目,而这个项目就计划建在现在的台儿庄古城址上。叫停的理由是:台儿庄文化遗产资源独一无二:台儿庄大战是八年抗战正面战场第一场胜利,尚有53处战争遗址;古运河傍城而过,是南北文化交融地,鲁南、徽派、欧式等八种风格的建筑并存。不能毁了遗产搞房产。
枣庄发展文化旅游必须靠龙头景区带动,这个龙头就是台儿庄古城。2008年4月8日,枣庄选择在台儿庄大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对外宣布重建台儿庄古城。
枣庄五家国有煤炭企业各出10万吨煤,筹资4亿元启动古城重建;收集了130多本史料和1279本明清小说研究那段历史;拜会百多位国家顶级文史专家和古建专家,历时一年绘制了6000余张设计草图;集中了百余支国内最好的古建队伍,力求每一幢建筑都做到精工细做。
遵循“留古、复古、承古、用古”的原则,经过4年的精雕细琢,一座美轮美奂的古城展现在世人面前。目前,古城累计投资37亿元,完成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评估价值已超过150亿元。
当初出资的丰源集团董事长陶志远说:“我挖了一辈子的煤,都烧了变成二氧化碳了,只有这10万吨煤用得最值。”
老舍之子、中央文史馆馆员舒乙来古城考察后认为,台儿庄古城给人一种感觉就是震撼,没看过的人绝不会想到它能够做得这么好、这么精致,重现了古运河的繁荣;另一种感觉是体现了建设者对文化的态度,如何尊重文化、传承文化,台儿庄古城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
去年6月19日,来山东调研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对台儿庄古城给予高度评价:枣庄市打造台儿庄古城及发展文化产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决心有魄力,敢干会干巧干,是大思路大手笔!
枣庄的决策者把台儿庄古城定位为“大战故地、运河古城、江北水乡、时尚生活”,启动了“枣庄二日游”,瞄准国内重点客源城市进行宣传促销。枣庄旅游和服务业发展委员会主任刘中波告诉笔者:过去枣庄没有一辆旅游大巴、没有一个地接导游,现在有105辆旅游大巴、400名地接导游;过去枣庄的宾馆只有4700张床位,入住率不到四成,这三年新增宾馆78家、床位1.4万张,仍然满足不了游客的住宿需求,经常出现“一房难求”、“一车难觅”、“一导难寻”的情况。
台儿庄古城引爆了枣庄旅游业。2011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804万人次,增长28%;旅游收入112亿元,增长35%,是2006年的3.8倍。
旅游业带动了服务业的繁荣。去年以来,全市新建商务酒店、快捷酒店60家;新增各类高档休闲娱乐场所78家、餐饮名店44家,全年服务业投资增长31.7%,高于二产12.7个百分点。
枣庄创造了政府培育市场、市场拉动消费、消费带动投资、投资助推转型的“枣庄实践”,成为国内服务业发展的新模式。
枣庄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推动“卖资源”向“卖文化”转变,努力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促进就业富民。据统计,枣庄服务业新增就业占全市新增就业人数的80%。
打好以棚户区改造为突破口的新型城镇化战役,城市面貌发生新变化
394万枣庄人现在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熟悉的这座城市开始变大了,变高了,变亮了,变快了,变绿了,变美了;曾经“一黑一灰”的城市色调渐行渐远,台儿庄古城、新城、高铁枣庄新客站、BRT…..“江北水乡?运河古城”成为城市靓丽的新名片。
枣庄城市建设攻坚战取得关键性胜利,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15.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50.1%。棚户区改造重塑城市形象,启动了110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及旧城改造,拆迁面积是建市以来的总和,25万市民将搬入新居。
山东“棚改”看枣庄。作为传统的资源型工矿城市,枣庄市棚户区改造任务十分艰巨,需改造的棚户区有140个,建筑面积545万平方米,占全省“棚改”任务的近一半。
枣庄市委、市政府认为,棚户区改造是城市转型的重要突破口,不仅把“旧房”变“新房”,而且要把“旧区”变“新区”、“城市建设”变“城市经济”,努力在城镇化进程中改善民生。同时,通过实施棚户区改造,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为服务业繁荣发展提供适宜的场所和广阔的空间。
在具体操作中,枣庄市坚持高标准规划,把棚户区改造规划上升到城市转型和构建鲁南“门户城市”的高度,与建设低碳城市、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发展现代服务业、保护历史文化融为一体,彰显城市建设的先进性、特色性。结合旧城改造,枣庄市规划了千年运河古城历史街区、百年中兴矿历史街区、五十年工业历史街区、枣庄老街历史街区,方便市民生活,提升了城市档次和品位。同时,把大型城市综合体、商业街区、邻里中心、交易市场、文化创意园区等市场主体融入棚户区改造,激活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致富机会,让城市成为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
据统计,2011年,全市棚户区改造完成投资76.76亿元,开工建设安置房4.2万套,超额完成了省里下达的任务。
枣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5年来,新城完成投资95.9亿元,是上个五年的3.8倍,建成区面积近10平方公里,主次干道基本建成;枣庄职业技术学院、枣矿集团总医院等建成启用;中医院、市民中心加快推进。
枣庄BRT覆盖薛城、市中、峄城、台儿庄和高新区,与高铁实现“零换乘”,通车里程近百公里,全国最长;“数字枣庄”建设突飞猛进,枣庄步入同城化发展新时代。
枣庄坚持“老城做新、新城做靓、同城化发展”,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努力解决“民生怎么保”的问题,着力打造安居乐业的城市家园。(张环泽)
(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