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台儿庄运河>> 文化>>正文内容
  • 朱一卉:台儿庄的文化密码 《江海晚报》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没到台儿庄之前,我对台儿庄的印象全部来源于电影《血战台儿庄》,是硝烟与呐喊、断壁与残垣、鲜血与烈火、毁灭与抗争。二十多年前虽然看得热血沸腾,但还是想,一座英雄的城市如果是以无数年轻生命的消失为代价,这样的荣耀,不要也罢。

    然而,这是中华民族不能选择也无法拒绝的荣耀。

    这是一个信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可站着死,也不躺着生”的民族,她可以被暂时打倒,但决不会被永远打败。1938年春,在台儿庄的废墟之上,国魂不朽。

    70多年,弹指一挥间,来到台儿庄,我看到的是一个浴火重生的古城。

    甫入古城,眼前的“平波”、“安澜”两座巍峨的水门,是否就奠定了难忘历史的台儿庄人民渴望“平安”的基调?

    漫步在石板街,两旁亭楼错落,马头出墙,青砖飞檐。过小桥,看流水,穿小巷,竹影婆娑,深宅雅园,连拂过的秋风,跳跃的阳光,也有宋元的气韵,明清的古意,自然,更多的是当下的蓬勃生机。

    抚摸着清真寺墙壁上累累弹孔的时候,夜幕已经降临,黑黝黝的建筑显得沉重而压抑。台儿庄古城战前有6000多栋质量上好的房屋,血战过后,一片瓦砾,而今尚有53处保存完好的战争遗迹。作为世界著名的二战纪念城市,斯大林格勒仅存一处蛋糕房遗迹,波兰的华沙仅保留了两处人造的遗迹。台儿庄无愧于世界上二战遗迹最多、保存最完好的纪念城市。大战文化,是台儿庄彰显其独特地位的最重要的符号。

    在那些密集的弹痕、沧桑的房屋中,我读到的是凤凰涅槃的欢呼。台儿庄的大战文化,其内核应当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积淀:面对强权凌辱的不屈,打碎以后的盛开,毁灭之后的重生,困境中的崛起。那是华夏文明顽强的生命力,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大战文化,不仅是不忘血和泪,也不仅是弘扬血性、雄风和霸气,更重要的是,要追寻血泪之后的欢笑,要铸造现世的和平、繁荣和幸福。我一直认为,人活着,是来享受生活的快乐,而不是承受苦难的。即便有苦难,也是要我们乐观地面对。

    2008年,占地3000多亩,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的台儿庄古城重建工作启动,如今一二期工程完工,“天下第一庄”初具规模。当然,重建得再完美,也无法回到从前,但建设者将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置身于历史的长河,把它们视作传承血脉的文化载体,以此理念重建,自然精品迭出。

    我走进国内最精美的天后宫,金碧辉煌的天上圣母、中国的海神——妈祖在慈祥地微笑。她的微笑始于雍正年间,毁于1938年的兵火。妈祖林默是五代时闽王兵马使林愿的第六女,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生于福建湄洲岛,从小水性出众,能乘席渡海,云激岛屿,二十岁时羽化登仙,护佑航船安全。我想,妈祖文化蕴含了中华文明最核心的密码:出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皆可为尧舜,人人皆可成佛。在一个小女子身上,寄托着民众对共济苍生、平安和美、繁衍生息的热切希望。

    台儿庄古城的宗教建筑除了天后宫外,还有关帝庙、泰山娘娘庙及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等世界五大宗教建筑,鼎盛时期七十二座庙宇汇于一城,中西合璧,蔚为大观。在3公里长的古运河上乘坐游船缓缓驶过,清风无意,流水有声,明清时期的古驳岸、古码头诉说着古今一脉相承的盛世繁华和款款风情,我仰望着教堂顶端直指云霄的十字架,聆听着庙堂传来的浑厚暮鼓,为中华民族博大的包容心态、和谐共处的发展理念而自豪。

    一个排斥异己、以人为敌的宗教,一个闭关锁国、唯我独尊的国家,一个心胸狭隘、以邻为壑的民族,注定没有光明的未来。

    显然,台儿庄有着海纳百川的胸襟。古运河穿城而过,各路商贾云集,不同的生活习惯、文化信仰交汇,使台儿庄运河文化成为聚集东西南北、融贯古今中外的典范,堪称中国民居建筑的博物馆!我们住的万福驿站是徽派建筑,但里面又有日式小院;我们吃早饭的“扶风堂”万家大院是典型的晋派建筑,而“天水堂”赵家府第则四合院、穿心院、偏正套院、过庭院齐备,是鲁南建筑的代表;此外,北方大院、江南水乡建筑、闽南建筑、欧式建筑、岭南建筑等等应有尽有,多种建筑风格错落有致,浑然一体。

    重建的古城已经足够精致,建设者们注意到了每一个足以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密码得以传承的细节。我观察到,在古城街道的每一个转弯处,房屋的墙壁都作了磨角处理,把本来的直角打磨成将近两米高的弧形——所谓“转弯抹角”,尽显传统建筑文化中人性化设计的精髓。

    建筑再精美,也不过是凝固的音乐,如果没有鲜活的人类活动,一切都毫无意义,如果古城街道两旁仅仅是纯商业的喧嚣,那也同样失去了重建的价值。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自西门进入古城,踏上大衙门街,过参将署,传统文化厚重而灵动的气息扑面而来——有“江北第一陶”之誉的古朴的齐村夹砂陶,有简洁明快、乡情浓郁的鲁南皮影,有船型街的戏台上婉转悠扬、夺人魂魄的柳琴戏,有粗犷豪放、激情高昂的运河大鼓,有古色古香的东阳木雕、泸州油纸伞、潍坊风筝、伏里土陶、山东面塑、云南蜡染、“喜香鱼”布艺……这些,都让我们流连忘返,如痴如醉。

    试想,如果没有热爱这些民间艺术的艺人在商业铜臭包围中的默默坚守,没有这些穿越历史的风雨依然焕发生机的文化遗产,台儿庄古城的魅力,又能何处寻觅?

    夜已渐深,流光溢彩的古城里,游人宛在闲庭信步,穿着清代服装的更夫在船型街悠然漫步,不紧不慢敲打着铜锣,底气十足地吼一声:平安无事……   《江海晚报》  (2011年12月13日J10版 作者:朱一卉)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 来源:中国台儿庄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