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台儿庄古城>> 民俗>>正文内容
  • 饮酒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枣庄人爱喝酒,喝酒也豪爽,当地有句俗语叫“无酒不成席”。枣庄人其实论酒量比不上蒙古人,论饮酒的猛烈程度比不上东北人。但是,枣庄人饮酒风盛,酒桌上的风俗和礼节多,喝法也多,这些习俗良莠不齐,有些能增进气氛,而有些则让人不喜欢。
             以前喝酒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老头到村口合社里(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前村里的小卖部叫供销合作社,村里人都简称合社),让店主用粗瓷大碗,在酒缸里舀上小半碗酒,接过酒后就地一蹲,鼻子对着酒碗深深地吸口气,微微闭眼,然后再喝到嘴里,但是并不立即下咽,而是慢慢地顺进喉咙,然后从衣兜里摸出几个花生米,远远地抛到嘴里,嚼吧嚼吧,心满意足地回家去了。有的连花生米都没有,酒到肚里后,立即用手把嘴捂上,唯恐跑了酒气,过了老大一会儿,才从柜台里捏个盐粒丢到嘴里,也能把一碗酒喝的有滋有味。也有的就着蒜瓣、辣椒喝酒的,一口酒一个蒜瓣,或者一口酒一个辣椒,辣对辣,喝得口内嘶嘶有声,额上微微冒汗,犹如饮了琼浆玉液,酒入肚之后,仿佛自己也随之成了仙。
              说到复杂。旧时,包括现在的农村家庭,基本上住坐南朝北的房子。来了客人,在堂屋里摆上八仙桌(高高的四方桌),长者坐在正背面,称为上首,陪客的按辈分和尊贵依次坐在长者或尊者的左右两边,主家坐在南面,俗称“席口”的地方,便于接菜,摆菜,进进出出。客人来了,炒菜要炒双数的,家庭条件差的,一般炒两个菜,家庭条件好的,炒四个、六个、八个。如果上单数菜,叫“瘸腿菜”,被认为是用来招待王八的,是对客人的极大地不尊重。桌上的菜,一般不上狗肉,俗语有“狗肉上不了席面”的说法。但运河岸边的台儿庄例外,因张家狗肉享有盛名,狗肉也堂而皇之的登上了席面,因为在运河边上的缘故,桌上一定要有鱼,一般多用鲤鱼,上菜时,鱼头要对着客人,而且要客人先动筷吃第一口鱼,然后才轮到其他的人吃,现在称客人先吃第一口鱼叫“剪彩”。鱼向上的一面吃完,需要吃下面的一面,不能说“翻过来”,而是说“抬一抬”或“抬抬”。酒杯里的酒不能喝干,因枣庄境内有运河使船的多,要在杯底留一点,叫做“留水路”。
              枣庄地区喝酒之风的盛行,促进了酿酒业的发展。以台儿庄为例,清朝末年,台儿庄就有广源、醴泉等十余处酒坊,酒以高粱、地瓜为原料,口味纯正,入口浓香。“千年古运君不去,一杯陈酿长留住”,就是对台儿庄袁氏醴泉酒的赞誉。随着时间的发展,民间的酿酒作坊逐渐被大型酒厂所代替。1988年,原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著名诗人贺敬之回故乡台儿庄,参观了投产不久且有很好效益并热销台湾海峡的台儿庄酒厂后,即兴题诗:“名地名酒台儿庄,酒家争赶兵家强。一杯载我三乡去,诗乡梦乡到故乡。”
             以前的酒,散装的居多,家里来了客人,提个瓶子到小卖部打上一瓶,或装在罐头瓶里。后来有了瓶装酒,但不像现在包装花样繁多,基本上都是用手榴弹型的玻璃瓶装起来的,商标上多是“高粱大曲”或“高粱二曲”。没有标明地瓜什么酒的,喝的地瓜酒大都是散装的地瓜烧,没见瓶装的地瓜酒。因为酒是用手榴弹型的玻璃瓶装的,有人戏称走亲访友时拎上二斤酒叫拎上两个手榴弹。
             随着时代的发展,喝酒的名目多了起来,有年酒、升官酒、发财酒、庆功酒、送行酒、接风洗尘酒、祝寿酒、拜师酒、开业酒、奠基酒、新婚酒、乔迁酒、百日酒、周岁酒,以及拜碑酒、结义酒等。喝酒也吸收了中外喝酒之风,酒桌上也有了许多新的讲究,酒桌上的宾主、长幼之分依然不能马虎的,一般冲门口的位置不再是最尊贵的客人,而是主人或者东家的(就是买单请客的人),酒桌上有时戏称为“庄主”。在他的对面的位置是主人一起来招待客人的,叫“主陪”。看桌子上杯中餐巾的叠法就可以分辨出主次的位置。这两个位置的餐巾的叠法是与众不同的。主人的餐巾一般是折叠成圆筒形状,插在杯子里面的。而主陪的餐巾则是叠成扇面状的。其它位置的餐巾则是一般的三折呈花瓣状。整个餐巾的布局有点象是展翅的凤凰。定好了这两个位子,别的位置就好确定了。坐在主人左面的是“主宾”,右面的是“次宾”;相对应的,左面挨着主宾的是“副主宾”,右面挨着次宾的叫“次主宾”。主人直对过,也就是后背直对着门的,叫“副主陪”,但叫“三陪”的多。其余的位置宾主可以随便坐,酒桌上戏称这些人是“不三不四”,原因是酒桌上没有”三宾”、“四陪”的叫法。
             宾主落座,开始倒酒。喜欢倒大碗酒,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这似乎有梁山好汉之遗风。如今虽然不用大碗了,但小杯是不用的。高档些的酒店时下的标准杯是三两三的高脚玻璃杯,究竟是什么人最先时兴起来的这种杯子无从考证,但一瓶白酒正好能倒三杯。一般的饭店、酒馆用二两五的白瓷杯,一瓶酒正好能倒四杯。酒一般是白酒,度数一般是38度左右,枣庄人并不太喜欢喝高度酒,当然也可以喝啤酒,但一般按照白酒、啤酒1:6的比例折算。
      入席后,先由主陪做简短祝酒词或开场白,然后开宴,宾主同喝三个酒,取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意,三个酒一般把杯中的酒喝完。然后由副主陪再同喝三个酒,六六大顺,这三个酒一般把第二杯喝完。也有的地方每位先满上一杯,叫门前杯。意思是让各位自扫门前雪。这杯酒是每位到场的人必喝的,不喝是对主人或者东家的不尊重。这第一杯酒当然要由主人带领大家喝。主人一般要有一个开场白,客套一番,然后定个标准。就是说这杯酒要分几次喝完。一般是6次,叫“六起”。“起”的意思包含有“发达”的意思,图个吉利。也有“七起”的,取“七上八下”之意,喝了7个,寓意以后能高官得中。曾经有一段时间,时兴喝11次喝完,取“大吉大利”之意。但是“十一口”后来就不时兴了,据说“11”是个双轨道,某些领导干部平时贪污受贿,怕被双规,死活不肯喝11口,此俗也就消失了。这样大家在主人的带领下,边喝、边吃、边说话。这个酒一般不碰杯,叫“碰杯喝了不算”。在举杯的时候可以在桌子上点一下,叫“过电”,也有叫“上网”的。经常可以在饭店里面听到这样酒杯磕碰桌子的乒乓声。酒桌戏称“丐帮开会”。
      等主陪、副主陪带领大家喝完六个酒,由主陪或副主陪介绍在座的,两杯酒下肚就在半斤以上,主客面红耳赤、脚下升云。这个时候,大家可以自由活动了。这个自由活动可不是真的出去活动一下醒醒酒,而是可以和任何人单独喝酒了,叫做单独行动,而且喝多喝少可以不加限制。这个时候,客人要对主人的盛情款待表示一下谢意,一般第一轮是主宾与主人,次宾与主陪,依此类推。在这期间,是酒桌上气氛最活跃的时候,宾主的关系一下子能拉近许多。但这个时候往往是比较头疼的时候。因为不卯足了劲把对方撂倒、喝好,那会被看作是极丢份的一件事,此时已经有半斤白酒下肚,期间劝酒的花样也多,特别容易喝醉。
      酒桌上必定要有本地鸡和鱼。各家饭店的本地鸡各有特色,但都有一样是共同的,那就是“辣”。鱼在山东算“大菜”,酒桌上叫“大件”。别看什么山珍海味,和鱼相比也只能叫“小菜”。枣庄有运河,当然是不缺鱼了,但主要是图个吉利,“年年有余”嘛。一般上鱼的时候,鱼头冲客人,表示对客人尊重。
           喝酒的时候喜欢“打酒场子”,也叫“打酒官司”。脾气相投的人三五成伙,你买酒我买肉,一起吃饭,这叫凑份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小伙子们也与时俱进,开始光着膀子练地摊。酒喝得十分投入,划拳猜令很是热闹,就是喜欢这种气氛。三杯酒下肚,山南海北地吹起来,虽说是有点昏昏然,但从不敢自称老大,总是谦逊地说:“天是老大俺是老二”。酒桌上的大方也是出名的,常听见的一句话是:“除了命,要什么都行。” 
           在喝酒上宁伤身体不伤感情,“感情深一口闷”是他们的人生格言,喝到动情处,炸个雷子(对瓶吹)又何妨?而且劝酒的法子层出不穷,什么认识酒、财气酒,开瓶酒、加深酒,花样繁多。实在没有项目了,搬出孔夫子的道德经,喝杯孝顺酒,看谁还敢不喝,那怕喝得“现场直播”(当场吐酒),也不能落个不孝的骂名。到最后再来一杯“全家福”,你总不能不喝吧?有时候直喝得相互对骂甚至拳脚相加,不过,第二天见了面照样嘘寒问暖,称兄道弟。(沈庆敏)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24日
    上一篇:服饰[ 05-24 ]下一篇:饮食习俗[ 05-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