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东甫,山东峄县旺庄村(今属台儿庄区涧头集镇)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农历八月二十六日生,初名文范,后名文明,字东甫,祖居旺庄村,世代业农。其曾祖父宋广远,生性淳朴,谨言慎行,好善恶恶,是非分明,慷慨好义,常有舍己助人之举,深受乡人尊崇。其祖父宋凤桐,富有家风,尤其重视子女的教育,所以其父宋玉美得以饱读诗书,为乡儒之翘楚。宋玉美,字蕴香,耕读治家,持正不阿,为乡里之重望,对子女的教育不遗余力,为筹措学费,虽典卖田地,亦在所不惜。宋东甫的母亲赵氏,为西河泉村人,淑娴温和,相夫教子。所以宋东甫得受完美的教育,其来有自。
宋东甫9岁入私塾就读,启蒙老师为张鲁出(字希曾),后为李庆云。李庆云,江苏铜山县人,峄、铜相邻,且李为宋玉美同窗好友。李庆云教学认真,对宋东甫的课业督导尤严,所以宋东甫的国学基础甚为深厚,虽至晚年,幼读之经书尤能背诵如流。
宋东甫17岁转至竹古山唐家学塾就读,旋入天主堂小学,后考入峄县县立高等学堂,1913年毕业,翌年入县立单级师范讲习所,当年夏赴济南投考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当时,本县公学毕业同学,同去投考者甚众,而被录取者仅宋东甫1人。1919年,宋东甫省立一师毕业,先后在省立一师附小、滕县鲁家寨私立小学和济南市私立育英中学任职,1922年春回峄县任母校县立高等小学校长,直到1925年春辞职。鲁南著名教育家张捷三和曾指挥运河支队一部在毛楼村力挫日军、威震敌胆的梁巾侠,都曾是他任峄县县立高等小学校长时的学生。
宋东甫是“爱的教育”的实行家。他心性温和,面貌慈祥,对学生爱若子弟。学生们犯有错误,他从不疾言厉色地责备,总是和颜悦色地劝勉,循循善诱期能改过。在县立高小,就读的乡间学生大多住校,他每晚都到宿舍查号,替学生盖被子,不整齐的地方代为整理,给学生们偌大的亲切感。他聘请来的教师,大都年轻精干,上课认真负责,下课与学生同活动、同生活,师生关系融洽,使学生终日如沐春风之中。在那时讲究“师道尊严”的社会里,更使人有处处清新之感。1927年,宋东甫弃职奔走革命,先到济南活动,后又到枣庄北山里组织别动队。这时,革命军北伐到峄县,与别动队取得联系,革命军自八义集由南而北,别动队自山里由北而南,夹击军阀张宗昌部。张军大败,撤退济南。惜宁汉分裂,革命军南撤,鲁南失据,别动队退回山里潜迹暂避,宋东甫乃返回家乡隐形待机。
1928年春,宋东甫偕殷晦轩同赴徐州,寻机投效革命。适逢革命军北伐抵徐,经孙怡仁联系,乃入第4军11师政治训练处,任宣传科员兼宣传队长,乃随部进军鲁南,转战兖(州)、滕(县)、汶(上)一带,身撄锋镝,经历艰险。当该部迫近济南时,适逢“五三”惨案发生,遂绕道北伐,过德县,直指北平,乃完成革命北伐任务。
北伐成功,部队整编,政训处裁撤,宋东甫遂往南京考入军校6期政治科。翌年发生中原大战,冯玉祥、闫锡山失败。蒋介石为安抚地方,收买民心,从中央军校政治科遴选20余名学员,由教育部高湛冰领队,前往河南宣传,宋东甫获选同往。返校时,军校研究班已毕业分配完毕,此20余人免试准予毕业,宋东甫等5人奉命往上海特别市党部任职。宋东甫素性淳厚,矢志教育,对十里洋场、龙蛇混迹、灯红酒绿、纵横捭阖之社会、复杂之生活,殊难适应,适遇济南师范校长蔡自声敦请宋东甫前往帮忙,宋东甫因可遂从事教育之夙愿,且济师为母校一师之后身,得返母校服务,更觉欣慰,乃于1931年2月辞职离沪,到济师就任党义教师兼训育员,旋任训育主任。
是年发生“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我东北,全国掀起抗日请愿运动,学生纷纷要求到南京请愿,呼吁起兵抗日。率领学生到南京请愿,责任重大,各校多为校长亲自领队,时宋东甫代理训育主任,蔡校长遂请其为济师领队。宋东甫肩负重任,领队晋京,幸以宋东甫之德望,处事之得宜,到京请愿活动未生枝节,平安返校。
1932年暑假,一师蔡校长自请辞职,宋东甫亦请离职,就职于兖州乡村师范;越一年,复往济南私立育英中学任教;到1936年2月,又回母校济南一师任训育主任;是年秋去职,就任山东寿张乡村师范学校训育主任。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攻下天津。轰炸济南,进侵山东,寿张乡村师范亦遭到日机轰炸。偌大的一个华北,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于是,寿张师范暂时南迁到运河南岸的梁山,不久教育部又命令山东中等以上学校南迁,寿张乡村师范学生由宋东甫率领先行,校中辎重随后。为行动方便,宋东甫乃将夫人送往娘家,携长子治安随校至许昌。时山东流亡学生集中许昌者,约六七千人之多,许多学生激于义愤和爱国之心,纷纷投考军校。翌年初,学校又奉命西迁,先至老河口小住20余日。宋夫人李氏率女治蕙自故乡赶到,家人得以团聚。后,高初中迁至湖北省郧阳县设校,逆汉水而上,滩险水急,遂发生沉船事件,20余名学生罹难;宋东甫所属师范学生前往均县设校,幸而无恙。约半年,武汉告急,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学校乃奉命入川,于是决定学生步行入川,沿途设站,分批前往川北集合设校。校中仪器物品及教职员眷属、生病学生等,必须以车船运输。无奈抗战时期交通不便,运输工具更加简陋。入川必先溯汉江,再入栈道,二者俱属天险之途,且鉴于年初沉船事件,对领队押运任务,莫不退避。宋东甫乃毅然承担运送重责,雇船队溯汉江而上。汉江乃穿山越岭、乱石惊涛、水急滩险之恶水,真是步步惊心,风波迭起。幸赖宋东甫筹划领导,妥善处理,千里水程竞顺利渡过。至南郑,乃舍船就陆,改雇马车运输,首先要越过栈道。栈道天险,李白曾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句,其危崖断涧,惊心动魄之处可以想见。宋东甫肩负责任,步步小心,领导车队,照顾眷属,安然越过天险。途经栈道时,爱女治蕙所坐马车颠覆崖下,车毁马亡。幸亏治蕙因不忍拉车之马上山困累,先行下车步行,方逃过此劫。度过栈道,又经剑阁天险,乃抵川北梓潼设校之地。数千里运输,费时半载,终于圆满完成西迁任务。
梓潼属川北山野之地,学校在川北梓潼正式设校,即国立梓潼师范学校。宋东甫仍任训育主任。为了便于有工作的青年接受教育,乃设立夜间部。为加强社会教育,宋东甫复于校中筹组话剧团。当时物资匮乏,宋东甫极力筹措,剧团得以发展,并经常利用假日演出,激发爱国热情,对社会、国家贡献颇大。
抗战胜利后,宋东甫应家乡父老乡亲的恳切相邀,乃返回峄县筹设县中学。他常说:“培养家乡的青年是我的责任。”抗战胜利不久,国家元气大伤,民生凋敝,百废待举。宋东甫不顾一切艰难,于1947年草创峄县中学,校址设在鲍家故宅(俗称鲍家大院)。鲍家为峄县巨富,时已避难他迁。在物质十分匮乏的情况下,全赖宋东甫一一克服,举凡校具、仪器、教师聘请、校务筹划,莫不躬亲事务。建校初期,由于缺乏经费,学校学生上课时所需的课桌椅都无法购置。宋东甫亲率工友,以土坯砌垒代替课桌,至于坐椅则由学生自备,方可上课。有的学生连报名费也交不起,遂用2斤小麦代替。当时,峄县中学共有初中、简师4个教学班,200人左右。后因局势危急,学校乃迁往运河南程家庄。学生宋照涛有诗单说程家庄办学:“运河南,程家庄,承先启后兴学堂。东甫校长有理想,为教育,兴安邦,峄城子弟集一堂,为避战乱带领学生走他乡。小板凳,背肩上,树荫底下当课堂。师生们,情意长,衣食住行样样照顾都周详。”
1948年全国解放前夕,宋东甫奉命复率峄县中学南迁,辗转数月,与山东其他联中8校去台湾。到澎湖后,年龄稍大的学生俱集体参军,所余幼小男生和女生设澎湖防卫部子弟学校,后迁彰化,设员林实验中学(现改为崇实高中)。学校在澎湖时,宋东甫即忍痛离开多年从事的教育工作。1955年,应省立台东女子中学之聘,重归教育工作岗位。1964年退休,以写作自娱,曾有回忆录4册。1974年1月病逝于台北,享年八十有四。
宋东甫临终前,曾屡次嘱咐治蕙、治华诸子女:“吾峄青年可爱,为国之瑰宝;吾峄前途远大,有待建设。我带他们(指峄县中学去台学生)来,我还要跟他们一齐回去,开发我们的峄县,建设我们的枣庄、台儿庄。今天,我们有峄县中学,明天我们就要有峄县大学、中兴煤矿学院,这不是不可能的事……”宋东甫即使到了晚年,仍然关心家乡的建设。他曾伸着大拇指说:“山东峄县呀,是一个不得了的县,将来中国统一了,这批人都能返乡啦!不但建设峄县有人才,建设山东也没有问题。”并嘱咐:“葬吾于易于接近学生、故旧之地。”其终身热爱乡国、学生之情,诚天高地厚。
1991年11月,在宋东甫百秩诞辰之际,在台湾的峄县中学的师生齐集台北召开追思会,并出版了《宋东甫先生百岁诞辰纪念集》一册,以垂久远。孔德成和刘安祺分别题词纪念:“教泽长存”,“道范永垂”。他的女弟子王玉芬撰写五言诗数首以寄托思念感激之情。其一曰:
宋师多才华,翰墨动公卿。
早年立宏志,毕生杏坛耕。
如日中天盛,创校惠峄城。
风雨排横逆,砥柱擎天行。
四方集精英,放眼树规程。
师资群济济,学子众盈盈。
有谋圣之明,无欲风高清。
丰功伟绩著,雅生享今名。
(古城台儿庄网专题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