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兰魂永驻 • 懿德泽远——追忆慈母王其兰兰魂永驻 • 懿德泽远——追忆慈母王其兰 (口述:张永亮 撰写:单劲松) 按语: 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纯粹的情感。它如春日暖阳,融化冰雪;如夏夜清风,拂去燥热;如秋日硕果,滋养生命;如冬日炉火,温暖岁月。每一位母亲,都是一部厚重的史书,书写着时代的变迁,更镌刻着坚韧、慈爱与奉献的篇章。她们以柔弱的肩膀,扛起家庭的重担;以无尽的爱意,哺育子女的成长。 今天,我们怀着沉痛而崇敬的心情,追思一位名叫王其兰的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她的一生,恰如她的名字“其兰”,有着坚韧如钢的生命底色——早年操持家务时的昼夜操劳,中年面对困境时的咬牙坚持,晚年病痛缠身仍对家人展露的笑颜,无不彰显着一位普通女性在时代洪流中淬炼出的生命韧性。她的故事,是千千万万中国母亲的缩影,她们高贵的品格,共同构筑了我们民族最坚实的精神基石。让我们随着子女们饱含深情的笔触,一同走进王其兰老人那如兰花般清雅、如钢铁般坚毅的一生,感受那份穿越时空、永不褪色的母爱之光。 序幕:萱萎北堂,永失至亲 公元2025年7月8日,农历甲辰年六月十四,下午四时二十六分。当母亲的呼吸逐渐微弱时,时间仿佛凝固了,窗外的蝉鸣、世界的喧嚣,都在一瞬间离我们远去。我们只感到天旋地转,支撑着我们整个精神世界的那根擎天巨柱,轰然倒塌。我们最最敬爱的母亲——王其兰,在走完了她九十七载饱含辛酸、坚韧与慈爱的漫漫人生路后,永远地阖上了那双看尽岁月沧桑的眼睛。 母亲,您就这样走了。走得那么安详,仿佛只是沉沉睡去,嘴角还带着一丝我们熟悉的、淡淡的微笑。可我们知道,您再也不会醒来,再也不会用那双布满老茧却无比温暖的手抚摸我们的脸颊,再也不会用那略带乡音的慈爱声音呼唤我们的乳名。巨大的悲痛如决堤的洪水,瞬间将我们吞没。我们围在您的床前,泪水奔涌,泣不成声,却唤不回您一丝一毫的声息。心,碎了,碎得再也无法拼凑完整。那一刻,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作“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切肤之痛。 灵堂里,烛光摇曳,映着您安详的遗像,那张布满岁月沟壑的脸庞,此刻却显得如此宁静。我们知道,您是累了,操劳了一生,奉献了一生,终得安息。然而,回望您走过的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无尽的哀思之外,更有那噬骨的愧疚与锥心的遗憾如潮水般反复拍打着我们的心岸。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总以为陪伴的机会还有很多,却未曾想,时光竟是如此残忍。未能再多一些时日侍奉在您的膝前,听您絮叨家常;未能将对您的关怀做得更细致、更周全,让您在晚年享受到更多的清福……这些“未能”,如今都化作了一根根尖锐的刺,深深扎进我们的灵魂深处。每每念及此,便痛彻心扉,泪如雨下。母亲啊,我们愧对您那如山高、如海深的慈恩! 从此,这世间再没有一个人,会那样毫无保留地爱着我们;再没有一盏灯,会在深夜为我们而亮;再没有一个怀抱,能让我们在疲惫时安心停靠。您带走的,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来处。您留下的,是无尽的思念,和您那兰草般清雅坚韧的品格,它将永远镌刻在我们的生命里,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里,成为我们生命中永不磨灭的印记。 第一章:根植安城,手足情深 母亲的生命之根,深深地植根于鲁南那片名为安城的厚重土地。1929年7月,伴随着一声清亮的啼哭,您降生在横山前村一个富庶和睦的大家庭中。您的父亲,也就是我们的外祖父王德选,是当地一位以勤俭持家、善于经营而闻名的乡绅。我们至今仍能从长辈的口中,拼凑出外祖父当年的模样:他手中那把被摩挲得油光发亮的老算盘,账本上那一行行清秀工整的毛笔字,粮斗里量出的那是一家人的殷实与希望。您作为家中的长女,自小便沐浴在这样一个温暖而有序的家族氛围里。 我们常常想象您儿时的模样:梳着两条乌黑的辫子,跟在舅舅们(王其均、王其坤、王其荣)的身后,在田埂上奔跑,在庭院里嬉戏。您与唯一的妹妹,我们的姨母王其銮,更是形影不离,分享着女儿家最私密的心事。那份至真至纯的手足之情,是您生命中最温暖的底色。这个开枝散叶、人丁兴旺的大家族,是您人生最初的摇篮,它不仅给了您安稳的童年,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您重情重义、顾念亲缘的温厚品性。您完美地继承了外祖父的优良品质,那份刻在骨子里的勤劳、善良与担当,伴随了您的一生。 我们知道,在那个年代,大家族的血脉亲情网络是何等的重要。大舅王其均家,二舅王其坤家,三舅王其荣家,还有嫁到下道沟村胡家的姨母家,这些盘根错节的亲缘关系,构成了一张巨大而温暖的网。每逢年节,或是谁家有红白喜事,亲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那份热闹与亲切,是如今的我们难以体会的。您总说,亲戚是越走越亲的。后来,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您始终与这些亲人们保持着最紧密的联系,用一生的行动诠释着“血浓于水”的真谛。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和这些与您血脉相连的亲人,共同构成了您生命中最坚实的后盾与最柔软的牵挂。 第二章:缘定张家,夫赴国难 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一纸早年的媒约,便将豆蔻年华的您与数里之外的野岗埠村前圩子张家,那个名叫张庆堂的少年,命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这便是旧时所谓的“娃娃亲”。您甚至还未曾见过他的模样,一个承诺,便成了一生的守望。我们的父亲张庆堂,这位张景怀家的次子,年少时便历尽坎坷,命运多舛。年仅十四岁,便被国民党军抓壮丁,从此告别家乡,踏上了漫漫的从军之路。 我们无法想象,在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您是怀着怎样一种心情在等待。父亲的音讯,如同断了线的风筝,飘散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生死未卜。而您,信守着那份最朴素的婚约,在心中为他点燃一盏永不熄灭的灯。您日复一日地期盼,年复一年地守候,坚信那个与您有过婚约的少年,终有一天会踏着和平的曙光归来。 而我们的父亲,也未曾辜负您的等待。在民族危亡之际,他在抗击日寇的烽烟中挺起了不屈的脊梁;在解放战争的洪流里,他追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信念如磐,南征北战。从硝烟弥漫的枣庄战役,到气吞万里的渡江战役;从解放崇明岛、激战吴淞口,到横扫舟山群岛、血战桃花岛与登步岛……枪林弹雨,几度出生入死,他用青春和热血,换来了“解放战争功臣”的无上殊荣。当美帝国主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畔,他又一次告别亲人,毅然奔赴抗美援朝的前线,以血肉之躯,捍卫新生共和国的尊严,再获“功臣”称号! 父亲的军旅生涯,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而这史诗的背后,是您漫长而寂寞的等待。我们常常想,当您从旁人零星的传闻中得知战事的惨烈,您的心该是何等的揪紧?当您在深夜里遥望远方,您的泪水是否也曾湿透枕巾?这份等待,需要何等的坚韧与忠贞! 苍天不负有心人。1955年,历经战火洗礼的父亲终于凯旋归来。我们无法得知您与父亲重逢时的具体情景,但我们相信,那一定是一个饱含热泪与喜悦的瞬间。在部队战友们的见证下,你们在军营中缔结了这迟到了太久的连理。一纸婚约,跨越了生死的考验,穿越了战争的硝烟,终于尘埃落定。自此,红绳与军装终于交织成岁月的经纬,他们相濡以沫,把枪林弹雨的过往,过成了柴米油盐的寻常。 第三章:持家有道,坚韧如钢 与父亲成家后,您便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力,都倾注到了这个家上。您先是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病重的祖母,为她端茶送水,喂药擦身,直至为她养老送终,尽到了一个儿媳最完满的孝道。而后,我们姐弟五人相继降生,您又用那柔弱的肩膀,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拉扯五个孩子长大成人,其中的艰辛苦涩,是任何语言都无法描绘的。 您完美继承了外祖父勤俭持家、善于经营的优良品质,一生勤劳节俭、精打细算,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经营家庭中。父亲每月按时将工资交到您手上,您从没有乱花一分钱,而是悉数存了起来;为增加家庭收入,您在打理田间地头之余,每年都会养一头大肥猪,待过年时卖掉,所得钱款也尽数存起。我们野岗埠村是市级玉米良种培育基地,培育玉米种子的收入,您同样一分不落地存好,每一笔钱都为这个家的未来做着储备。 在生产队的岁月里,您的坚韧更是超乎常人的想象。母亲,您是裹过小脚的啊!那双被扭曲变形的脚,每走一步都伴随着钻心的疼痛。可您,为了给家里多挣一个工分,为了让我们能多吃一口饱饭,硬是和队里的劳力一样,在田间地头挥洒着汗水。我们至今仍能清晰地回忆起那样的画面:在泥泞的田埂上,您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瘦弱的身影在风中显得那么单薄;在火辣的太阳下,您弯着腰割麦,汗水浸透了您的衣衫,顺着脸颊滴落在龟裂的土地上。您的坚韧与付出,赢得了所有乡邻发自内心的敬重和赞扬,大家都说:“看人家庆堂家的,那活路不输男劳力!”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分到我家的那几亩田地,成了您施展才能的新战场。您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将那几亩承载着全家希望的土地,打理得如同您手中的针线活一般精细妥帖。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风霜雨雪,您总是村里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那一个。披星戴月,是您生活的常态。而此时,国家提倡农民发展个体加工业、勤劳致富,您在父亲的协助下,敏锐地抓住这一契机,果断与其他两家联合开办了一家粉条加工厂。凭着吃苦耐劳的劲头和细致周全的谋划,粉条厂在您和大家的苦心经营下渐渐步入正轨,家里也慢慢有了不少积蓄。 您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咱们家孩子多、负担重,不精打细算,怕是连饭都吃不上。”随着我们兄弟三人逐渐长大成人,您又开始为我们的婚姻大事谋划,还常说“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为我们三兄弟每人盖三间瓦房,成了您最大的心愿。为实现这个目标,您更加勤恳地操持家事、打理产业。从1978年至1981年,在您的统筹安排下,家里接连新建两处各三间青石到顶、独家独院的红瓦房;1989年,又在老家原址上翻盖了四间砖瓦房。至此,我们兄弟三人每人都有了一处宅子,您多年的心愿终于了却。在当时的十里八村,您成了大家心目中当之无愧的巾帼英雄。 然而,命运似乎总要给坚强者以更多的考验。一次无情的意外,将您的刚强与亲情的温暖,以一种惊心动魄的方式,永远地镌刻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 那是一个酷暑难当的午后,玉米地里闷热得像一个巨大的蒸笼,连一丝风都没有。为了赶在下雨前除尽地里的杂草,您顶着毒辣的日头,忍着腹中的饥饿,已经长时间地躬身劳作。就在那一瞬间,一阵撕裂般的剧痛猛地从您的下颚传来——您脱臼了! 剧痛让您眼前发黑,几乎晕厥过去。您痛苦地捂住下巴,连话都说不出来。下午两三点钟的田野,空寂无人,呼救无门。就在您最绝望的时候,幸得侄子张怀恩闻讯,从田埂上飞奔而来。看到您痛苦的模样,怀恩心急如焚,顾不上自身的饥渴与疲惫,立刻扶您坐上他那辆老式“二八”自行车的后座,向医院飞奔而去。 从野岗埠到北安城,从北安城到郭里集中心医院,再从郭里集中心医院辗转到枣庄市立医院,一路风尘仆仆。那条乡间土路坑洼不平,每一次颠簸都牵动着您下颚的剧痛。而真正的考验,是在途经郭里集那座被洪水漫过的石桥时。连日的暴雨让河水暴涨,浑浊湍急的河水完全淹没了桥面,甚至没过了自行车的中轴。车轮在水中艰难地转动,水花四溅,车身在激流的冲击下摇摆不定,仿佛随时都会被冲倒。我们无法想象当时的场景是何等凶险!怀恩紧绷着脸,汗如雨下,双臂的肌肉贲张,用尽全身的力气掌控着车把,每一步都像是在生死线上挣扎。而您,就坐在后座上,脸色苍白,却始终没有呻吟一声。 当他们终于抵达市立医院时,早已过了下班时间。正当他们陷入绝望时,一位好心的医生闻讯赶来,加班为母亲治疗。打针、推拿、复位……终于,母亲的下颚被成功接上。那一夜,怀恩借着月色,将母亲平安送回家。每当我们回忆起这段往事,心中总是充满了后怕。您的坚韧,不是挂在嘴上的豪言壮语,而是融入在田间地头的每一次弯腰,融入在生活琐碎的每一次操劳,融入在面对苦难时的每一次咬牙坚持。您就像一株生长在岩石缝中的兰草,虽饱经风霜,却始终散发着清幽而顽强的生命芬芳。 这超乎寻常的重担,久久压在母亲单薄的肩头。家中孩子多,劳力少,父亲在部队服役长达十八年之久,转业地方后单位又离家较远,家中的农活、抚养的重担,几乎全落在了母亲一人身上!长年累月的高强度劳作,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的田间环境里挥汗如雨,她的健康被无情地侵蚀着,最终患上了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虽经多方求医问药,病魔却顽固难除,母亲的手掌渐渐变形,胳膊关节疼痛脱位,双腿更是疼痛钻心,最终……她再也无法站立行走,逐渐失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从此卧床不起,这一卧,竟是漫长的三十年光阴。 第四章:蕙质兰心 懿范流芳 夕阳西下,金辉洒满小院。母亲总是在这个时候,戴上那副已经磨得发亮的老花镜,轻声诵读着《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那熟悉的声音,如涓涓细流,在黄昏的静谧中缓缓流淌。有时,她会放下书本,闭上眼睛,静静聆听收音机里传来的戏曲唱段——那些柳琴戏、豫剧的悠扬旋律,总能让她的手指不自觉地轻轻打着拍子,仿佛整个人都沉浸在那古老而美好的韵律之中。 母亲的一双巧手,在四邻八乡早已传为佳话。那些精致的针线活儿,那些巧夺天工的刺绣,无不彰显着她内心的细腻与智慧。每当村里有人家办喜事,总能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她会仔细地为新人量体裁衣,一针一线地缝制着寓意吉祥的喜被。那些花鸟虫鱼,那些龙凤呈祥的图案,在她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承载着最美好的祝福,密密实实地绣进新人的幸福生活里。 “老婶子来了!”“二奶奶好!”乡亲们见到母亲,总是这样亲切地招呼着。她待人平易宽厚,敬老爱幼,与邻里相处和睦融洽。谁家有了难处,她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谁家的孩子生病了,她会连夜熬制草药送去;谁家的老人需要照顾,她总是不辞辛劳地帮忙。在乡亲们心中,母亲就是那个最可亲可敬的长者,是大家心中的主心骨。 虽然母亲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但她心细如发,敏而好学。即使在晚年卧病在床的日子里,她依然能够清晰地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女儿经》的片段。那些古老的文字,在她的口中流淌,如珠玉般清脆动听。每当听到她背诵这些经典时,我们都会惊叹于她惊人的记忆力,更被她对传统文化的那份坚守所深深感动。 母亲尤其喜欢听说书和戏曲。那些绘声绘色的故事,那些悠扬婉转的唱腔,总能让她沉醉其中,忘却身体的病痛。看着她那专注的神情,那满足的笑容,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她对生活的朴素热爱,对文化根脉的执着坚守。这份纯真的热爱,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显得格外珍贵,也格外令人动容。 晚年的母亲,虽然被病魔禁锢了身体,但她精神的光彩从未黯淡,生命的尊严从未失去。看着那双曾经灵巧无比的手,如今变得苍老变形,我们的心中涌起无尽的酸楚。正是为了这个家,为了我们,她日夜操劳,积劳成疾,才落得如此境地。这份如山的恩情,我们无以为报,唯有将反哺之心化作无微不至的照料。 每天清晨,我们总是轻手轻脚地走进母亲的房间,生怕惊扰了她的清梦。我们小心翼翼地为母亲擦拭着身体,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温柔与敬意。一日三餐,我们精心烹制,亲自送到床前,一口一口地喂给母亲。看着她慢慢咀嚼,慢慢咽下,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欣慰与满足。 被褥要勤换,衣衫要常洗,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我们都做得格外仔细。每一次为母亲更换床单时,我们都会仔细检查,确保没有一丝褶皱;每一次为她穿衣时,我们都会轻柔地抚平每一个细节。定期的理发,日常的清洁,我们从不敢有丝毫懈怠。端屎端尿,虽然脏累,但我们从未有过一丝嫌弃,因为我们深知,这是我们回报母恩的唯一方式。 正是这份细致入微的守护,让卧床三十载的母亲,身上从未有过一丝异味,衣衫始终整洁如新。她的面容虽然染上了岁月的风霜,却依然保持着那份历经磨难后的从容与安详。每当亲友们前来探望,看到母亲的气色,无不赞叹我们照顾得“真周全”。这些赞美,是对我们最大的安慰,也是对母亲最好的慰藉。 三十年的卧床岁月,是母亲生命中另一段无声的史诗。病痛束缚了她的身躯,却困不住她坚韧的灵魂和对生活的热爱。在我们无微不至的呵护下,她的生活质量并未因卧床而黯淡,反而因为亲情的滋润而显得格外温暖 母亲的床前,始终是家的中心,凝聚着几代人的深情。我们围坐在床边,与她说笑谈心,分享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孙辈们也会轻轻地抚摸着奶奶的手,用稚嫩的声音叫着“奶奶”、“太奶奶”。每当这时,母亲的脸上总会绽放出最慈祥、最温暖的笑容,那份爱意如春风般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母亲安详的睡颜上,那画面美得如同一幅油画。即使在病痛中,她依然用那慈爱的目光注视着儿孙绕膝,用那微弱的力气感受着亲情的温暖。她用无声的坚韧,教会了我们什么是生命的尊严;她用平静的接纳,诠释了母爱的深沉与博大。 这三十年,是母亲与病痛抗争的岁月,更是我们倾尽所能回报慈恩的岁月。看着她脸上的荣光,我们心中涌起的不仅是深深的慰藉,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母爱的感恩。 尾声:慈晖永驻 精神长存 生命如长河,总有源头与归宿。有些人的离去,如巨星陨落,光华不再;而有些人的离去,却像一株幽兰凋谢,虽无声息,其德行芬芳却久久萦绕在亲人心中,浸润着岁月,泽被后世。 如今,慈母已经远行,但她的音容笑貌依然宛在眼前,她的谆谆教诲依然犹在耳畔。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总会想起她的身影——那个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身影,那个在灯下为我们缝补衣裳的身影,那个在病榻上依然慈爱如初的身影。 母亲用九十七载的春秋,以最朴实的行动,铸就了勤劳、坚韧、善良、仁爱的丰碑。她以柔弱之躯,独自扛起家庭的重担,直至积劳成疾;又以惊人的毅力,在三十年的病榻之上,依然散发着母性的光辉与尊严。这种品格,如同夜空中不灭的星辰,恒久地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途,是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藏。 她的一生,是一位平凡中国女性最伟大的史诗。她是最能吃苦耐劳的母亲脊梁,是最懂得体恤他人的仁厚长者,是最善于播撒和睦的乡邻典范,更是面对命运重压,依然保持尊严与慈爱的生命强者! 亲爱的母亲!我们永远怀念您!您的养育之恩,山高海深;您的懿德嘉言,百世流芳。您用一辈子教给我们什么是爱:是对奶奶床前尽孝的耐心,是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坚毅,是把一顿饭一件衣都变得温暖的细腻;是病榻前的坚韧,是希望的守护。 您的爱,是那样的平凡而伟大,就像一粒粒种子,在我们的身上生根发芽;像那涓涓细流,在我们的血液中流淌。我们会将这份爱传承下去,让它在子孙后代中延续,让它成为我们家族永恒的精神财富。 您戴过的老花镜,听过的半导体,那把陪伴您多年的木梳,那个装满针线的小筐,还有那些种地时用过的锄头、喷雾器,都成了我们最珍贵的纪念。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诉说着您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见证着您对这个家庭无私的奉献。 安息吧!母亲!来生我们还做您的儿女!您的勤劳、坚韧、善良、仁爱将永垂不朽!您的精神将如明灯般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您的品格将如甘露般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慈母王其兰千古!一路走好! 长子:张永亮 次子:张永志 三子:张永远 长女:张永珍 次女:张永侠 携全家泣血跪拜!永世怀念!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上一篇:《秋雨感怀》作者:张法远[ 09-12 ]下一篇:《千年贺窑》作者:贺敬同[ 09-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