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古城要闻>> 活动>>正文内容
  • 墨香凝岁月,笔韵忆先生丨王履安先生诞辰110周年书法展在台儿庄古城(图)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刘同林摄影:11月28日,台儿庄古城内翰墨飘香,王履安先生诞辰110周年书法展在众人的期待中拉开帷幕。此次展览、吸引了众多书法爱好者、艺术界人士以及王履安先生的学生们齐聚一堂,共同缅怀这位用书法铸就台儿庄文化印记的大家。

    王履安先生的学生张宗良满含深情地回忆起与老师相识、学习书法的点滴过往。“那是十七八岁的时候,我跟着马志斌老师第一次踏入王履安先生的保寿堂 。当时,店里挂满了字画,有王先生写的‘远上寒山石径斜’横幅,还有马全斌写的正楷字,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站在那儿静静地欣赏。”张宗良说道。随着马老师与王先生走动日益频繁,因和马老师是邻居,张忠良也有了更多接触王先生的机会。“王先生看我热爱书法,就教我写‘齐鲁’的‘齐’字,传授我中锋用笔和提按顿挫的要诀。他常说,写字不论篇幅长短,关键在于笔锋,一字一画间都要有起伏。”这些教诲,张宗良铭记至今。

    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王履安先生不仅有着卓越的造诣,更有着独特的教学理念。他教导学生,学写字要踏实,必须把基础打牢,学透一家的特点后才能自由发挥。张宗良回忆,自己当兵时向王先生求字,收到了一幅写有杜甫诗句“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的中堂。复员后,王先生又为他配了一副对联“逸情老我书千卷,淡意可人梅一窗”,并特意叮嘱,这些字只可自己留着把玩,不可送人 ,希望他能在书法中不断沉淀自己。

    此次展览精心展出了王履安先生不同时期的书法精品,涵盖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书体,全面展现了他博采众长、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这些作品中,既有雄浑厚重的颜体根基,又巧妙融入了魏、隶、篆的韵味,笔画粗细有致,提按之间尽显书法的独特魅力,让观者仿佛能看到王履安先生在书法世界中不断探索的身影。同时,展览还展出了部分王履安先生学生的作品,他们继承了老师的书法精髓,又融入了自己的创新理解,彰显着王履安先生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王履安先生一生致力于书法艺术,为台儿庄的书法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仅以精湛的书法技艺为当地树立了艺术标杆,更以无私的师者精神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书法人才。他的“王氏书法”风格独特,影响深远,成为台儿庄书法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此次书法展的举办,不仅是对王履安先生诞辰110周年的深情纪念,更是一次传承和弘扬传统书法文化的盛会。它让更多人领略到王履安先生书法的魅力,感受到书法艺术在岁月流转中的独特韵味和生命力,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到书法艺术的学习与传承中。欢迎广大市民和游客前来台儿庄古城,一同感受这场墨香四溢的艺术盛宴张宗良眼中的王履安先生

    纪念王履安先生诞辰110周年书法展虽已落下帷幕,但先生的音容笑貌与谆谆教诲,却如墨香般在张宗良的心中久久不散,挥之不去。

    初入师门,一支笔的考验

    张宗良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登门求学的场景。那是一个清晨,刚过八点,他怀着忐忑又崇敬的心情来到王先生家。推开门,只见先生正伏案挥毫,手中一支长锋小弯钩笔,在一张小纸条上写下“书到用时”四个字。

    见他来了,王先生笑着把笔递过来:“来来来,你试试我这个笔好用吗?”

    张宗良接过笔,紧张得手心冒汗。他深吸一口气,颤抖着在“书到用时”后面续写“方恨少”。写到第三个字“少”时,他已是浑身大汗,淋漓不止。这支长锋笔对他来说实在难以驾驭,加上内心的胆怯,他几乎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写完后,他羞愧地低下头,等待着先生的批评。然而,王先生只是微微一笑,点点头说:“哟,还是那个样。”他随即话锋一转,鼓励道:“按照我以前教你写‘齐鲁’的‘齐’字时,教你怎么折笔,你还记得,很好很好。以后再接再厉,一定要好好地练。”

    这句鼓励,如同一股暖流,瞬间驱散了张宗良心中的不安,也为他日后的书法之路注入了无穷的动力。

    五年如一日,于细微处见真章

    从那以后,张宗良便开始了长达五六年的每日求学之路。每天晚上八点到十点,他都会准时来到先生家中。饭后的时光,成了师徒二人最珍贵的习字时刻。他们相对而坐,一人一支笔,从最基础的点画开始,一遍又一遍地练习。

    王先生教学极为严谨,他始终强调:“点画之间必有起伏。”他会把一个字拆开,细细讲解每一个笔画的写法:

    - 一点怎么写,两点怎么呼应,三点水是什么样的,四点底又该如何排布。

    - 他反复叮嘱“把笔按倒了,一定要提起来”,讲解“无往不收,无垂不缩”的真意,强调“落笔要藏锋,多露不如多藏”和他提出的锥笔,让他深刻理解“提按顿挫”的真谛。

    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王先生却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地强调着。正是这种“诲人不倦”的精神,让张宗良打下了无比坚实的书法基础。

    人品如书品

    五年多的朝夕相处,让爷俩的感情早已如家人一般。张宗良一直陪伴在先生身边,直到他弥留之际。这份深厚的感情,源于先生不仅在书法上倾囊相授,更在人品上为他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王先生的人品,正如他的字一样,严谨而有礼。无论来者是谁,只要他看见了,一定会起身点头微笑;客人离开时,他也必定送到门口,微微鞠躬,说道:“再来哈。”

    这份谦逊与尊重,深深烙印在张宗良的心中。他明白,先生教给他的,远不止是笔墨技巧,更是“字如其人”的人生哲学。

    如今,王先生虽已远去,但他的书法艺术与高尚人格,正通过张宗良这样的学生,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在墨香深处,熠熠生辉。

    (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28日
    上一篇:省级名单公示,枣庄入选4个(台儿庄3个)[ 11-27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