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凤云艺术团的柳琴戏情结—— 台儿庄柳琴世家掌门人张凤云、马永法伉俪凤云艺术团的柳琴戏情结—— 台儿庄柳琴世家掌门人张凤云、马永法伉俪 凤云艺术团能把柳琴戏这一乡土气息浓郁的小剧种搬上中央电视台的大舞台,相信只要不懈努力,柳琴戏也会像台儿庄大战一样,名扬天下”。 ——著名戏剧教育家赵景勃 门对台城护城河,声绕柳琴五十年。门槛外的流水会在每天清晨主动漫下来,静静地看着张凤云、马永法伉俪练功吊嗓子。今年六十三岁的张凤云、六十四岁的马永法从事柳琴戏表演艺术五十余年。门西的蓝旗河,几十年来默默地等着他们准时来到,在河与墙的空地,树与草上的露珠承接散落的柳琴戏曲词与唱腔。 也是在蓝旗河边,央视戏曲频道派导演来到凤云艺术团审查指导节目,然后在台儿庄古城、运河湿地等处紧张的拍摄。激动与喜悦正像这欢快的蓝旗河,水流与高亢浑厚的柳琴戏相唱和,诉述说台儿庄柳琴世家的故事。 一、柳琴世家:1+1等于一 张凤云,山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柳琴戏葛门传人,主攻旦角、青衣,兼习生角。1951年出生于大运河畔峄县金陵寺村柳琴世家。凤云的爷爷奶奶、父亲张孝堂母亲时荣英(邳州市梁平人)均为著名柳琴戏(时称运河小戏)艺人。凤云姊妹六人均能演唱柳琴戏。“我至今还记得父亲临去世的时对我说:咱唱了一辈子的戏,往后没有人唱了。我说:怎么办?人家不愿意学”,凤云说:“柳琴戏学起来又苦又累,‘十年时间出一个举人,十年时间出不了一个柳琴艺人。’” “父母把我安顿在不喝风的墙角,就出去挨家挨户唱戏要饭。”3岁时,父母带着凤云逃荒,柳琴戏只能勉强养家糊口。凤云受苦难的生活影响家庭熏陶自幼学唱,8岁登台演出。1961年,年仅10岁的凤云被父母送到南京艺术学校戏剧班系统学习花旦、青衣。于此,她的舞台表演有了正规而又长足的进步,手、眼、身、法、步无不精到入微,唱腔愈加婉转圆润。 马永法,临沂人,1950年出生柳琴世家。主攻花脸,代表曲目《十把穿金扇》、《秦香莲》、《白绫记》、《包公》。老太太马氏,人称“马大娘”,她与另外两名女性柳琴戏艺人开创了女子登台演唱。奶奶,人称“马小脚”,代表曲目《樊梨花点兵》、《赵美荣观灯》、《四告》,爷爷马西希贵亦擅长“运河小戏”(即柳琴戏),他们挑着挑子来往于临沂宿迁之间表演。父亲马宝珍,代表曲目《秦香莲》《西岐周》,母亲也能登台演唱。马永法没有师傅,跟着父母学习,俗称“父子腿”。有时候,父母不舍得“教育”交给师傅严加训练。 张凤云一家加入郯城县柳琴剧团后,结识了同是柳琴世家的江苏宿迁人马永法一家。两个柳琴世家过往甚密,两小无猜的马永法、张凤云萌生了情愫。文革开始后,禁演老戏,剧团解散。1970年张凤云马永法结为夫妇,1982年加入台儿庄区柳琴剧团。1988年,台儿庄区柳琴剧团解散,张凤云被分配到邳庄乡文化站。马永法先后到区考胶厂、区电影公司上班。虽然离开了柳琴剧团,仍积极参加区乡文艺演出,每年的文化三下乡都能看到她们的身影。 1970年张凤云、马永法进入江苏省宿迁宣传队,她俩首次将现代京剧革命样板戏《红灯记》移植成柳琴戏,并且场场演出爆满轰动一时。这为运用柳琴戏艺术形式改编现代京剧做了有益尝试。在剧中,两个柳琴世家齐上阵,马永法的母亲饰演老奶奶,马永法饰演鸠山,张凤云饰演铁梅。 张凤云、马永法伉俪有三女一子,一个孙子(擅长打板)、二个外孙、三个外孙女,均能演唱柳琴戏。“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儿媳妇喜欢上了柳琴戏。一家人就是一个戏班子,小孙子擅长打板,马永法说:“在一次排练时,打板的女儿老是跟不上节奏,学习打击架子鼓的孙子要打试试,没有想到他竟然打的有板有眼。”柳琴戏世家地带传承人马艳尤其突出:“我们演出,她站台下看,不用教学会了不少唱词。”马艳考入南京军区装备部歌舞团。 柳琴世家传承六代了。第六代传承人不约而同地说不喜欢,这令我们都甚感诧异。张凤云说:儿孙们业余喜爱几乎无一人继承他们挚爱的柳琴戏。凤云会不会有父亲那样的感叹,张凤云说:“不过,柳琴戏上了央视戏曲频道之后,孩子们吵着闹着想学了。” 二、柳琴绕梁 情系古城 1982年,张凤云马永法在台儿庄柳琴剧团工作,在《喝面叶》《韩宝山相亲》《夜审刘玉娘》《郑晓娇》《白玉楼》《白绫记》等众多剧目担任男女主角,由于经常是一天上演三场过度劳累几次昏倒。他们从来不叫苦:“老辈人唱戏还吃不饱,我们拿着工资还有啥抱怨的。” 2014年8月24日,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一鸣惊人》节目现场,凤云艺术团的马永法带着女儿、儿媳、孙子、外孙女,弹奏着祖上传下来的一把百年自制柳琴,在“自报家门”环节采用“跑地摊坐板头”传统形式,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一鸣惊人搭平台,为我家乡赠荣光”,热情讴歌了台儿庄。委婉悠扬、余音绕梁的唱腔,一开场就征服了评委和观众,掌声、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获得周冠军称号。 梅花奖获得者王晓红说:“柳琴戏之所有能被苏鲁豫皖一带的广大观众所喜爱,正是它的‘土’,接了地气,这个剧种才能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至今没有消亡”。 2008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剧组找请张凤云、马永法伉俪演唱《喝面叶》。2008年7月,贺敬之文学馆《白毛女》剧场启动,张凤云等人为大诗人、戏剧家贺敬之演唱《白毛女》片段。2010年,张凤云马永法伉俪在台儿庄古城表演柳琴戏。2011年,张凤云表演的《走娘家》在江苏省第四届戏曲票友友会大赛荣获金奖。 他们向河南卫视《梨园春》节目组报名,“可惜,没有去成,节目组告诉我们没有柳琴戏的伴奏。看来,了解柳琴戏的还少得很呢?”就是这样,凤云艺术团诞生了,列入区庄户剧团,响应区文化局号召每年送戏下乡,“每年六场,我们不愿意闲着,唱着吸引年轻人来听,这样才可能有年轻人喜欢。” 三、一鸣惊人,再鸣不已 张凤云说:在《白毛女》剧场多年,一直有一个心愿:用贺老家乡的柳琴戏这一艺术形式改编贺老执笔创作的、中国新歌剧开篇之作《白毛女》。传统地方戏艺术形式与新歌经典结合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与作用。贺老是台儿庄的骄傲,如果改编成功,这将是家乡人送的最好礼物。 年逾花甲的两位老人们尝试着创作剧本,“以前用柳琴戏的腔调改编其他艺术形式的剧本,现在想来唱词也改编原意被改变。”我们祝愿老伉俪剧本改编成功,他们艺术生命延续下去,正像台儿庄古运河的水,永无休止的流淌,每一次都给以新的感慨与希望。(本文采访,并采用了《台儿庄收藏报》主编黄振老师的调查成果) (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编辑) 上一篇:马兰屯镇创新举措加强干部日常管理监督[ 05-04 ]下一篇:【推荐】“五一”开始 哪些新规将影响你我生活(图)[ 05-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