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古城要闻>>正文内容
  • 台儿庄古城:武科举文化展馆开馆(组图)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2016年2月8日,国内首座武科举文化展馆在台儿庄古城开馆。武科举文化展馆位于台儿庄古城车大路北段西侧,南邻运河粮仓博物馆。武科举文化展馆利用乾隆四十年(1775年)武进士金殿安的故居——武进士第建设而成。武进士第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建筑,展馆展览面积330㎡,分上下两层。整个展馆以图文展示为主,展示手段多样,整体设计古朴、典雅、庄重。本馆通过历史资料、武举名人、武举文化和体验互动等多方位的呈现中国的武科举文化。
            武科举文化展馆于春节期间开馆,让游客在浓浓的年味中有了新选择,领略中华武术,同时感受台儿庄的尚武精神。据记载,乾隆四十一年,恒光居士游经此地,因感叹金殿安、金毓魁“父子武进士”,特出上联:殿安入金殿殿试出殿安。上联的意思是:金殿安入金銮殿参加武科举考试,考试结束出了金銮殿心里很踏实。现向楹联爱好者和广大游客征集下联,有兴趣者不妨参与一下。(台儿庄古城展馆部  张宜军 朱明)

                                                                                                                                       (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编辑)

    附:武科举文化展馆导游词

            各位游客,前面这栋徽派建筑,名为武进士第,是乾隆四十年(1775年)乙未科武进士金殿安的故居,现在作为武科举文化展馆使用。该馆是国内首座展示武科举文化的展览馆,展览面积330㎡,分上下两层。整个展馆以图文展示为主,展示手段多样,整体设计古朴、典雅、庄重。通过参观游览,可以在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武举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感受到台儿庄源远流长的尚武精神。
    序厅
           序厅设计了一道武举文化形象墙,内容以“武举考试”为主题,融合学艺、练武、内场考试和外场射箭、步射、刀枪、驽踏、举重等科目,简洁而鲜明地点名“以武取士”的中国武科举文化。
    前言
            武科举是中国古代选拔武功人才的考试制度,始自公元8世纪初的武周时期,终止于20世纪初的清末,中间曾有中断,实际实行武科制度为800年。通过武科考试脱颖而出的军事人才,充实了国家的武装力量,形成了独特的武举文化。
    武举制度史
           隋朝之前,国家选拔才俊,采取举荐的方式。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改行“科举取士”,通过考试选拔不同学科的人才。唐代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始开武举考试。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福建人薛奕考取成为中国首名武状元。到了元代,官位主要靠世袭得来,科举一度被废弃。明清两代,文、武科举成为两项并列的考试。武科举自创建到废除,进行过大约500次武举考试,许多具有文韬武略的军事人才脱颖而出。
    展柜里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关于武举制度的文献资料。
    东墙的显示屏内展示了武举文化的研究成果。
    武举考试
    武举制度历经唐宋明清,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考试形式和内容。但是,各朝基本参照“文科举”的流程,由童试、乡试、会试到殿试。考试内容分为“内场谋略”和“外场武艺”。考取武进士后,朝廷放皇榜,由兵部授官。
    这里展示了外场会试的场景,营造了威严壮观的考场氛围。
    对面展示的是中国古代的十八般兵器。
    清代武举有一个考试项目为“掇石”,采用举巨石的方式,测试体力,和今天的举重类似。此处设置的“掇拾试力”体验项目,展示的就是“掇石”。体验者可试着搬起不同重量的石锁,与其相对应的电子显示屏就会显示出该力度的大小。
    唐宋明清四个朝代对武科及第者的授官情况有所区别。唐代授武进士五品以上武职。宋代重文轻武,授予武科进士官品极低。明代武科乡试中举,一般不授官,会试、殿试偶有授官,但多是千户、百户等低级武官。清代奉行“以弓矢定天下”,武状元、武进士分别以武职录用,职级高于文科。
    这里展示了一张清代武科殿试的皇榜。
    左侧展示的“一元大武图”,形象地描绘了光绪二十一年武科殿试状元武国栋京师显荣的情景。
    该展带以画框形式展示了一到九品武官官袍上的补服绣品。金殿安中举后,授官为河南守备,官居五品。五品武官的官帽为水晶顶,官服补子上绣着熊的图案。
    武举名人
            武举制度跨越唐宋明清四个朝代,共举办大约500次会试,期间不少武举出身者,以其文韬武略显赫朝野,成为扭转历史的人物。该展区主要运用木雕,展示了郭子仪、周虎、戚继光、葛云飞等4位武举名人。
    郭子仪为中唐名将,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收复洛阳和长安,为再造唐室的头号功臣。
            周虎为南宋武状元,曾任和州知州。开禧二年,金兵攻打和州,城中守兵不足2000人,有人提议退兵。周虎激励将士,誓死守城。一月中作战34次,杀退金兵,使得金与宋议和,江淮一带得以安定。
    戚继光为明代抗倭英雄。嘉靖年间,他在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
            葛云飞为清末抗英名将。鸦片战争期间,葛云飞任定海总兵,他与寿春总兵王锡朋、处州总兵郑国鸿一起,领兵三千,坚守镇海,先后壮烈殉国。
            此处采用皇榜的形式,展示了清代武状元名录。有清一朝,山东地区共产生武状元13名,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河北。
    武举文化在鲁南
            秦汉之际,鲁南为经学重镇。西晋末年,北方游牧民族进犯中原,士族南迁,鲁南一带十室九空。文化高地落寞沉寂达千年之久。泇运河开通之后,经济文化逐步繁盛。清代,这里文武并重,文科举和武科举,均可圈可点。
            此处展示了明清时期枣庄地区的武举名人。其中金殿安父子三人均进士及第。清代光绪年间,峄县人王永祥乡试中举后,被钦点为御前侍卫,赏带花翎,钦赐一把红毛宝剑,守清宫门。墙上挂的便是红毛宝剑的仿制品。
            此处展示了清代驻守在台儿庄的中级武官名录,包括历任游击、参将、守备等武官。
            此处复原了一处小院落,真实形象地再现了古代家族传授武艺的场景。尽管古代中国重文轻武,但武科取士为国家行为,武科及第,与文科一样步入正途,光宗耀祖。清代,朝廷给武状元授正三品武职,文状元仅授从六品,许多家庭因此鼓励子孙习武。台儿庄为国家漕运咽喉,南北商品在此交易,富商大贾需要护卫,习武者即便不能考取功名,也有用武之地。武举文化的熏染和地利因素的影响,在民间形成了尚武风气。
    接下来的展区展示了枣庄地区的尚武之风。
            鲁南一带的民间杂技团,多为家族式组织,平时在农田耕作,劳动间隙习武。农闲时,走乡串社,表演武功,收取演出费用。
            抗日军兴,鲁南一带自发成立了18支抗日武装。这些武装,有的被国军收编,有的被共产党收编。共产党领导的运河支队、铁道游击队,许多队员有较高武艺。
            枣庄地区的尚武之风闻名全国。台儿庄为国家第二批公布的“中国武术之乡”,滕州、薛城为国家第三批公布的“中国武术之乡”。
            这里设置了一处“步射训练”互动体验项目。游客只要对准屏幕上的靶心做射箭动作,通过电子感应,屏幕上就会出现射出的相应环数。
    结束语
            武举的创立,完善并丰富了科举制度,为国家选拔了一定数量的军事人才。武举在时间上跨越1200年,略次于文科举。尽管不同朝代对武举评价不同,朝廷对武进士的授官品级有异,但仍然是习武者进入国家体制的正途。武举制度积淀的武举文化已经成为历史,在“器”的层面,无法与核武器抗衡,但在“道”的意义上,仍然值得追忆与反思。武举文化所培养的精忠报国、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将永远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6年0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