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古城《参将署》之——跨到清朝 吴敬凤第一次踏进台儿庄古城,一种莫名的灵感告诉我,这儿是一座文化瑰宝的汇集之城。走进这里,无论站在哪个角落,无论目及哪一处景物,一砖一瓦,一石一墙,无不凝结着一种久远的历史,彰显着一种浑厚的文化。而这种历史,这种文化会在不知不觉中沁入你的每一根神经,感化着你的意识和思维,让你在茫然不觉中进入想入翩翩的境界。 不是吗,偌大一座古城,抛开青楼酒肆,茶馆凉亭;抛开群寺相连,瓦舍衔接不说,尤让人想入翩翩的当还数衙门大街最西首那座坐北朝南的参将署了。 这座参将署深门大院,翘脊琉瓦,红木抱柱,石狮守门,颇有些京城王府的神韵。据说它原建筑面积达4400多平米,房屋五十多间,前后四进大院,廊庑萦回,错落有致,堪称一座相当规模的官署。但历经历史的种种原因,我们所能看到只能是它原来的大门楼了。但即便这样,面对那两扇排满老虎钉的猩红大木门,瞅着那飞檐,那翘角,那两尊威风凛凛的石狮子及大门两侧那两杆高高悬挂的太平秤,再望着门前那条幽长的衙门大街,恰好有一帮拍长辫子戏的“清朝人”正骑着马从那儿缓缓走过,竟使我一阵恍惚,仿佛霎那间从现代一步跨到了清朝。 是的,这个地方是个时空隧道,极容易让你一步跨到过去,跨到那个漕运繁忙的时代。 当年这个被一度称为“当南北孔道”的小镇,到底演绎了多少繁华、悲欢,到底又牵动了多少统治者的心?面对一河流水,你无法不思绪万千。 从崇祯皇帝时,台儿庄就设立了巡检司。崇祯算是个有为的皇帝,对于这样一方集经济、文化、政治和军事的要塞之地,他知道该怎样重视。况且当时的大臣杨疏名把这段运河的详情用奏折的方式上奏了上去。奏折上简明详要的写着:京杭运河,南自清河县起,北自台儿庄止,300余里地域……,民穷盗起,数以万计,土寇水贼,布满河流,昼夜活动,干扰过往官商士民,劫掠官银船只,对整个运河南北的交通构成了极大威胁。为保障南北二京漕运通畅,维系水路安全,建议朝廷建立实行有效的防御体系…… 这样一篇奏文很快被崇祯所重视,并当即实行了有效的方案。即:成立台儿庄运河水务巡检司,驻扎了军队,派了干将,来保障这段大运河的咽喉之地的安全。而这份奏文也成为崇祯的一份圣旨被刻在碑上,竖在了运河北岸。至今,在台儿庄区邳庄镇黄庄村的运河岸边,仍然可以看到那块古老的石碑。不光篆刻在碑上的圣旨清晰可辨,那个“聖”字仍然完整,包括那上面的二龙戏珠的图案。整个碑虽然历经几百年岁月的洗刷,但是曾经的历史却仍然存在了这块碑上。而纵观整个南北大运河,能找到这样一块运河防务碑的也仅限于台儿庄运河岸上这绝无仅有的一块。“这一块”足以证明这个地方当时在天子心中的位置;也是这样一块碑让我们更加了解了台儿庄运河当时整个的状况。 不错,运河从开挖以来,一直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的一条咽喉要道,通往京师的要道。而台儿庄却是要中之要。尤其自明朝以后,每年从这里运往京都的漕粮达400万石,路过的漕船多达7700余艘。而江浙一带的竹器、丝绸、瓷器、工艺品等也纷纷运往台儿庄,再由此转向北方各地。而北方的药材、木材、皮张、粮油、煤炭,也由此转向南方各地。可以说,当时的台儿庄是一个南北交汇的货物中转站、集散地。不怪乎当时台儿庄有“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景象。而这样的繁华背后,必定潜藏着必然的盗起匪涌的混乱。自崇祯时期安设了巡检司以后,这种现象才得到了有效的遏制。由此可见,巡检司在此处的重要。 从崇祯以后,大清的历代皇上皆把台儿庄这段运河咽喉视为漕运重道。尤其是康熙帝,他不光沿用了明朝的漕运制度,而且更为加大了力度,不光在这儿设立了参将署,还下派了一名三品要员带领着300士兵长期不懈的驻扎此处。不仅如此,康熙还曾专门乘船前来这个地方视察。以至于他的这种做法对后代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乾隆应该是受他影响最深的一个,不光一直沿用康熙在台儿庄的水务制度,而且也亲自来台儿庄视察漕运的切实情况,并且留下了一首在他众多的诗词中唯一让台儿庄老百姓至今深记的诗:韩庄水气罩楼台,雨后斜阳岸不开。最是长亭深处好,风帆一一入眼来。 三品参将的军衔在清朝是提督与巡抚的级别,堪当与现在的军长之职。把一个如此的高官放在这么一个巴掌大的地方,足见“台儿庄”这三个字在大清统治者心里的位置。也更因为这个位置,使得驻扎在此的军官更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们不光恪守尽职的维护着这一方水系的治安,而且昼夜操练队伍来强大士兵的实力。后来,也就是乾隆年间,为了操练的方便,他们在参将署的东侧开辟了一条箭道街。这条南北仅370多米的街道,不算长,但用来骑马射箭足够了。那时候,这条箭道街,每逢晨昏之时,整个台儿庄街百姓都可以听到那种马蹄声急,人呼箭鸣的沸腾和喧闹。当时的三品将军据说叫德昌,这名字准不准确,姑且不好考究。只听此地人说,这位爷艺高骁勇,射的一手神箭, 可谓百步穿杨。有那么一天,这位爷去街上一个姓王的剃头匠那里剃头。孰料,那位剃头匠不知是出于显摆还是出于其它目的,不认认真真的给这位爷剃头,竟把他的头发揽成一个鬏抓在手里,另一只手把个剃头刀子舞得飞转,然后半空里就向着参将爷的头上飞去。当时就把参将爷的随从给吓得嘴都张开了。孰料,那刀子贴着参将爷的头皮掠过,剔去一抹头发下来,剔得恰到好处。旋即刀子又落回剃头匠的手里,接着又被舞起,再次又从半空里向着参将爷的头上落去。如此接二连三,把个随从吓得脸都绿了。参将爷碍于自己是员武将,实在不能在一把剃头刀子面前暴露自己的畏惧,但身上却被那把刀子搞出了一身冷汗。剃头匠丝毫不觉,继续舞着他的刀子。舞一次,参将爷的心里窝一次,等一个头被那把飞舞的刀子剔完,参将的怒火也早已顶到了脑门子。所以,当剃头匠把帽子给他戴上时,他一把揪住了剃头匠,像拎只鸡似地把他拎到了箭道街。命令手下把剃头匠捆在一个射箭桩上,把头发也束成一个鬏缚在上面的横杆上。参将爷飞身上马,拉弓搭箭,只听嗖地一声,那支箭冲着剃头匠射去。剃头匠吓得“嗷”地一声喊起来。不料,那支箭竟是贴着他的耳边擦了过去。他惊魂未定,睁开眼再看参将爷时,哪知参将爷的另一支箭在百步以外的马背上又射了过来。剃头匠这次魂都吓飞了,又尖叫了一声闭上了眼。孰料那支箭又贴着他的另一个耳朵边掠了过去。还没等他睁眼,参将的第三支箭又射了过来。这支箭不偏不斜,正中了栓在木桩上的那缕头发。一箭击中发根,竟把那缕头发给生生的剔了下来。剃头匠这次是连哭带喊,五体投地,松开绑以后,向着参将爷跪了下去。 参将爷的骁勇从此更是威震运河两岸,也足足镇压了那些土寇水匪的贼胆,竟再不敢轻举妄动。而一座小小的参将署从此更是上牵北京帝王的心,下牵千里运河过往船帆的忧患。而作为台儿庄本地来说,这一方参将署,更为“一河渔火,夜不罢市”的繁盛提供了有效的治安保障。所以此地的百姓对于这所参将署,应该是有着莫名的感情的。 可惜的是,1938年,那场震惊中外的大战把这座参将署夷为平地。但是在那场大战中,它也极尽了它最后的所能,充当了一代名将沈鸿烈的军火库,而那批军火也在那场大战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保障。 如今,参将署门前的那两杆太平秤仍然高高的悬着,那两面龙虎旗仍然在迎风摆动着。我要告诉你的是:在朦胧的清晨与朦胧的黄昏,你在这儿——这个时光隧道口间,一个不小心你会一步跨到从前,跨到那个遥远的清朝年间。于是你不光能亲眼目睹当时连檣竟过的千帆,而且你还能看见骑马飞奔的参将正在那儿拉弓射箭…… 2012.2.6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上一篇:【推荐阅读】陈伟:为建设幸福新枣庄而努力奋斗[ 02-09 ]下一篇:台儿庄:《情人节》——爱在古城[ 02-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