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古城要闻>> 活动>>正文内容
  • 大众日报头版刊文《八路军115师运河支队老战士张友仁的抗战故事》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口述人:张民

    在鲁苏交界的抗日战场上,除了广为人知的铁道游击队,八路军115师运河支队同样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抗战史诗。这支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的英雄队伍,组建于1940年1月,由山东、江苏交界地带的地方抗日武装整合而成。他们在运河两岸,以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我的父亲张友仁1923年出生在兰陵县车辐山镇小吴村。从1940年开始,他就秘密为运河支队送情报,1944年1月加入运河支队。

    小吴村地处丘陵,土地贫瘠,加上连年战乱,父亲家境十分贫寒。为了能混口饭吃,他10多岁就给村中地主放羊。

    在当地,年龄小的放羊娃被称为“小放羊”,年龄大的被称为“大放羊”。同村的贾继平当时是“大放羊”,后来担任了村里的民兵班长,见父亲机灵,经常让他到指定的山头给运河支队送情报。

    当时运河两岸有不少日伪军和土匪,形势严峻,情况复杂。由于敌人盘查得紧,不少情报不能及时送达,造成不小损失。后来听父亲说,为了避免送情报时暴露目标,当时一般都是靠口信传递。他常年在这一带放羊,不少人都认识,有时遇到日伪军盘查,他也能巧妙周旋,机智化解,把情报准确及时地送出。

    1944年1月,他如愿加入运河支队,成为一名光荣的抗日战士。

    那时候,黄邱山区根据地生活艰苦,军民中传唱着这样一首民谣:“吃的是煎饼,铺的是秆草,穿的衣服更是谈不到,冷热只一套。为了求解放,为了把仇报,英勇杀敌为国立功劳,把鬼子打跑了。”

    就算条件再艰苦,父亲也没动摇过抗日的决心。

    1944年冬,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部队接到了侦察作战任务。新组建的连队100多个人,谁也不认识谁,为了在夜晚认清自己人,战士们在胳膊上系上白毛巾。他们对驻扎在贾汪的日军进行了袭击,打得鬼子措手不及。

    在那次战斗中,父亲一直冲锋在前,毙敌数人,但左腿膝盖下被鬼子的“三八大盖”打穿。在撤退到张山子村时,他的裤腿湿透,鞋子里灌满了鲜血。

    简单包扎一下后,部队把他送到兰陵战地医院进行治疗。医生嘱咐他休养半年,可是他作战心切,三个月以后,就偷偷跑回了部队。

    胸前的徽章,是父亲一生的荣耀。在部队期间,他曾先后参加大小战役十余次,负伤六次,多次荣立二等功、三等功。

    父亲2023年5月5日去世,享年100岁。虽然他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抗战故事,我们一直记得,这是我们的传家宝。(本报记者 孟令洋 枣庄晚报记者 孔浩 整理)

    (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 来源:台儿庄发布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3日
    上一篇:台儿庄古城:水乡寻梦,铭记抗战历史(图)[ 08-22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