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德艺双馨 墨香永驻》——纪念书画家孙晓楼先生诞辰106周年《德艺双馨 墨香永驻》——纪念书画家孙晓楼先生诞辰106周年 (孔庆龙) 2025年9月20日,秋风送爽桂香渐起时,迎来了孙晓楼先生诞辰106周年。我因事未能前往参加“孙晓楼先生诞辰106周年暨名家书画艺术座谈交流会”深感遗憾,复忆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与孙先生的一段交往和通信交流,追思念君,感慨万千,随以此拙文以怀之。 这位以牡丹大公鸡富贵图名扬四海的画家,从艺七十余载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笔墨丹青依然在时光深处熠熠生辉,他温厚的身影依然定格在无数人的记忆里。孙晓楼先生生于1919年鲁南大地上台儿庄区马兰屯镇道庄村,这片曾被抗战烽火洗礼的土地,赋予了他坚韧淳厚的品格;运河水的滋养,又为他的艺术注入了灵动之气。先生长期供职于山东省新华书店,在书香墨韵中完成了艺术生命的升华。虽非专业画院出身,却以惊人的天赋与勤勉达到国家级画师水准,堪称民间走出的艺术大师。 我对先生的了解是从羡慕他的处事循礼、忠厚为人和远近扬名的画技开始。我家是马兰屯镇抗埠村,先生的家在离我家不远的道庄村,相隔三华里左右。上高中时就知道了他的画作和大名。我在枣庄三中就读高中时住在枣庄市教育局我族兄孔庆仁(字寿亭)处,先生的胞弟孙尧亭老师与我的族兄因老乡同学关系经常在一起书画交流谈心,我间接的知道了先生的许多信息。先生的父亲孙子明,解放前是当地的文化名人,被誉为鲁南苏北一带的“活字典”,解放后是山东省政府首批参议员。在这样的文化背景和家庭环境下,再加上个人的爱好和勤奋努力,先生的书画水平超群是必然的。九十年代初,先生在省新华书店工作时还兼职台儿庄区政协委员,当时我在台儿庄区委办公室工作,先生时常回家探亲和参加区政协会议,我有机会与先生接触和面叙,他的谦虚儒雅的面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在济南搞书画展那段时间,我多多少少为先生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服务也深感自豪。 先生最令人称道的当属牡丹与大公鸡的富贵图组合。他笔下的牡丹绝非俗艳的堆砌,而是层层花瓣间可见风骨,秾丽色彩中藏着清雅。那些昂首挺立的雄鸡,冠如烈火,目含金光,爪似铁钩,在雍容华贵的牡丹丛中更显雄健英武。先生巧妙地将富贵气象与昂扬精神融为一体,既符合传统审美中对吉祥富贵的寄托,又蕴含着新时代的蓬勃朝气。观其画作,仿佛能听见清晨的鸡鸣划破晓雾,看见露珠在牡丹花瓣上滚动,整个画面生机盎然,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与礼赞。 艺术成就固然令人赞叹,但孙晓楼先生最为人称道的却是其人格魅力。先生为人循礼忠厚,待人接物始终保持着齐鲁儒者的温良恭俭。他虽身怀绝技却从不自矜,对求教者总是倾囊相授;虽声名远播却始终保持谦逊,将艺术成就归功于家乡水土的养育和传统文化的滋养。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画品即人品”的最佳诠释———那笔墨间的正大气象,正是他光明磊落人格的写照;那色彩中的温暖明媚,亦是他宽厚仁爱性情的流露。 先生与新华书店的缘分尤为特殊。在那个文化传播相对滞后的年代,他通过这个平台让艺术走向大众。据说他常在工作之余挥毫作画,将作品悬挂于店堂,让普通读者在购书之余得以欣赏传统绘画之美。这种无私的艺术分享,打破了美术馆的围墙,让高雅艺术走进了市井生活。正是这种平民意识,使他的艺术始终扎根生活,充满人间烟火气息。 令人感慨的是,孙晓楼先生的艺术人生恰与中国社会的变迁同步。他经历过战乱年代的颠沛流离,见证新中国的成立,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这些时代印记也悄然融入他的画作——早期作品可见传统功底的深厚扎实,后期则越发显得洒脱奔放、充满自信。他的艺术轨迹,某种程度上是中国传统绘画在现代社会中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 如今,当我们重新审视孙晓楼先生的作品,会发现其价值远超市场标价。在那一片绚烂的色彩背后,是一个艺术家对生命的礼赞;在那一道道精准的笔墨之间,是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他留下的不仅是挂在墙上的艺术品,更是一种精神坐标——告诉我们如何将平凡生活过出诗意,如何在浮躁时代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守。 在孙晓楼先生诞辰106周年之际,台儿庄的牡丹应又一次绽放,想必比往年更加娇艳,那是大地在怀念她优秀的儿子。而我们最好的怀念方式,莫过于重新品味他的艺术,传承他的精神,让那墨香永驻心间。 先生虽逝,艺术长青。那些绽放的牡丹、昂首的雄鸡,将继续在时光中鸣唱,讲述着一位平民艺术家的不凡人生,传递着对生活永不褪色的热爱。“鸟语花香人长寿,诗书画印为人民”,先生的书画自制印章,将流芳千古,民心永记!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上一篇:《忆孙晓楼先生》作者:王琪[ 09-20 ]下一篇:《说信仰》作者:张法远[ 09-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