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 揭秘台儿庄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图)2014年6月22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经过8年的努力,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位于台儿庄境内的大运河中河台儿庄(月河)段凭借着3千米的古河道和11处古码头群、960米的古驳岸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除此之外,此次申报选取的各个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长度总计1011公里)和遗产点58处(包括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等)也都入选其中。这是枣庄市首例世界文化遗产。 24日,记者来到了台儿庄,据台儿庄区文广新局副局长陈永刚介绍,从2006年开始,大运河就开始了申遗之路,历时8年终于申遗成功。“这8年间,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在申遗的最后冲刺阶段,更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现在,大运河终于申遗成功,这让我们感到很欣慰,以前的辛苦也是值得的。”陈永刚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在申遗的最后冲刺阶段,我们一方面对古驳岸、古码头等文物遗址进行清理,对自然损坏严重的严格按照标准和程序进行维修,对部分堤岸边坡加固绿化,防止雨水冲刷,同时建立安全防范技术系统等,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遗产的历史信息及价值。另一方面,加强河道的管护。”陈永刚告诉记者,2007年投资9700万元实施了月河的综合整治,清除河道垃圾,对原直排入运河的生活污水排放口全部封堵,同时建设2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实现污水集中处理,从根本上解决了污水直排入河的问题,有效改善了河道水质。“现在,河道的水质常年达到三类水质的标准。” “申遗成功的台儿庄河段的正式名称为大运河遗产中河台儿庄(月河)段,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对古运河的保护力度,加强宣传,提高群众对运河的保护意识,保护好自己的古运河文化。”陈永刚说,“我们会增加保护人员的人数,成立大运河保护志愿者,让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保护古运河的队伍中来。” “大运河的申遗成功,对于台儿庄来说是一件好事,不论是从经济还是旅游方面来说,都是一个双赢的选择,一是增强台儿庄人对大运河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二是推动台儿庄古城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三是运河申遗成功,对旅游台儿庄古城来说,又多了一个游客可以去看、去观赏、品味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四是运河申遗成功,会给台儿庄古城的建设和开发产生影响,还对运河边的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产生巨大的影响。”文广新局文物科龙科长说。 大运河的历史变迁 京杭大运河台儿庄段全长42.5千米,是在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开始开凿泇运河的基础上形成的,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在泇运河上游,从西至东分别建有韩庄、德胜、张庄、万年、丁庙、顿庄、侯迁、台庄八闸。 1959年,对台儿庄段泇运河故道进行裁弯取直,被保留在城区内部分呈月牙状,故称月河。月河长3.3千米,宽50——90米,有船闸台庄闸一座,万历三十二年始建,为斗门式船闸(单闸)。2010年,闸区出土乾隆九年(1744年)“重修台儿庄闸”碑一通,现存闸管署。驳岸3.3千米,南岸为土驳岸,有纤道遗址;北岸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秋改为被水石驳岸。古码头11座,从台儿庄古城西门里至小南门,依次为当典后、四十万、高家、郁家、王公桥、骆家、谢家、霍家、南清真寺、王家码头。 古驳岸、古码头、古船闸被称为保存较为完整的“京杭大运河仅存”遗产,2006年5月京杭大运河台儿庄段水工设施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工设施为重点保护对象,河堤基础外30米为控建地带。 流经台儿庄古城区的明清运河全长三公里,整体呈“∑”形走向,又称为“月河”。古运河及两岸的古码头、古店铺、古民居等历史遗迹基本保存原有风貌,有古码头6座,古民居60间。被称为“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列入了《山东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第五号旅游区,此段运河目前正作为全省旅游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保护性开发。 中河台儿庄段始建于公元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明万历年间),后历经多次疏浚。在公元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漕运终止后,此段运河仍作为区域性航运线路保持了运输河道的功能,直到1959年在台儿庄城外新建一段运河,将运道主线改在城外,此段运河失去了原有的航运功能,作为城市景观河道保留至今。 台儿庄段运河,与中国运河的其它航道相比,它具有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它的走向为东西走向,这与南北走向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形成鲜明对比。 因为400多年前这段运河的开凿和通航,不仅使台儿庄成为“漕运要津”、“鲁南重镇”,提升了战略地位,而且催生了这里的商业文化,活跃了商贸流通,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手工业加快发展。台儿庄运河通航后,每年过往漕船7700余艘,运输漕粮400万石。中国南方的竹木、瓷器、丝绸、茶叶、稻米、纸张、工艺品等纷纷运到台儿庄商埠,而中国北方的山果、木材、药材、杂粮、棉花、煤炭等也由台儿庄码头中转南下,因此那时的台儿庄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出现了“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荣景象。《峄县志》记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南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 11处古码头名称及作用: 1、当典后码头 兴修康熙年间。位于当典行后门外,供船民登岸办理业务。 2、高家码头 兴修咸丰年间,高家从天后宫外迁出后,重修此码头。仍称高家码头。 3、四十万码头 兴修康熙年间,位于万家大院门前,万家因漕运发家,盛时有银钱40万两,号称“四十万”码头。 4、双巷码头 兴修明末,旧时台儿庄进出货物最多的码头,岸上正对两个巷口,故称双巷码头。 5、王公桥码头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李化龙开泇时,临河修筑台庄公馆,同时建筑了该码头。因乾隆皇帝曾在此处登岸,故又称御码头。咸丰五年(1855年),王公胜捐资重修,遂称该桥为王公桥,码头因桥名而改。 6、骆家码头 兴修于乾隆年间,由南北相对、间距约10米的两个码头组成,兼具汲水和卸货功能。 7、谢家码头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谢玉田修筑。谢家镖局为出镖及镖师练武后洗澡方便而建。 8、霍家码头 修建于清初,上海粮船多在此卸货。 9、王家码头 兴修于康熙年间,该码头系王家庄村民集资修筑,是客商乘船北上进入台儿庄经过的第一处码头,因此商贸兴隆。 10、郁家码头 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郁家随着运河漕运的发展而兴盛,设有商号20余个店铺,置办大量土地,建有郁家码头,以利装卸货物。 11、南清真寺码头 位于南清真寺月河堤岸东,故称南清真寺码头。回民做礼拜多从此码头经过。(孙姝华 杨文昌 杨成骏) (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编辑) 上一篇:台儿庄区首届特色街区和特色名店评选活动拉开帷幕[ 06-25 ]下一篇:马兰屯派出所多举措为“西气东输”保驾护航[ 06-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