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杨念寅 让皮影戏走出国门的老人1995年9月,鲁南杨氏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杨念寅老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艺术家”称号。1996年3月,杨念寅受德国政府邀请,赴巴伐利亚州墨尼黑市参加中德两国联合举办的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其表演的《猪八戒》、《农夫和蛇》、《金箍棒》、《胡蒌婆婆》、《扶我上战马》、《乌龟和兔子》获巨大成功。此为鲁南皮影戏第一次“影印”于国际舞台。 鲁南杨氏皮影戏始于清末,起源于台儿庄区马兰屯镇柳泉头村杨张庄。台儿庄一带地势低洼,自古有洪水走廊之称。杨张庄地处台儿庄城区西部,十年九涝,秋季的庄家收成不好。每到收完麦子,打完麦场,庄稼人拖儿带女四乡讨饭,被迫学“讨饭手艺”。杨张庄村民多从事演唱皮影戏。村庄时有能说会唱的人,以兽皮、布片雕刻成人、物,借以油灯之光投影于布上做戏借以混口饭吃,所以皮影戏在台儿庄叫做“穷皮影”。 现年74岁的杨念寅就出生于杨张庄,幼经熏陶,学会了皮影的制作和操作表演,并能编写皮影戏剧本。老人雕刻制作的“牛皮人”三百多件,剧本一百多万字。由于鲁南皮影的节目大都是传统人物故事、神话传说,在文革时期遭受到灭顶之灾,杨念寅也被扣上“牛鬼蛇神”的帽子,被批斗了四十余场,后又遭受抄家。三百多件“牛皮人”和几百万字剧本,被当众付之一炬。 在乡村间天黑之后,杨念寅一挑一担,一头是皮影箱子,一头是锣鼓家伙,每到一处找一间屋子,在屋门前挂上布,在屋里操作演唱,观众在外边看戏影。往往就是十天、二十天,有的村能演唱一个多月。鲁南杨氏皮影戏讲究自由、豪放、字正、强圆、集约、高昂,长于表现金戈铁马、腾云驾雾的龙腾虎跃场面。紧打紧唱,合辙押韵,赶板夺词,观众兴高采烈欢欣鼓舞余味无穷。唱词格式自由,三三四的十字韵或四六句子十字韵。 鲁南有俗语说:“学会西游记,滴滴拉拉唱一辈。” “学会东西游,吃喝不犯愁。”杨念寅老人说:“最古老的皮影戏作本是《西游记》但并不是吴成恩的作品,早在吴成恩《西游记》之前就有皮影戏作本《取经诗话》。”杨念寅先生曾从《西游记》中编写出单册皮影戏剧本,如:《猪八戒背媳妇》、《火焰山》、《孙悟空偷吃蟠桃》、《金猴奋起千钧棒》等。1962年,杨念寅老人把《封神演义》和《西游记》联接起来“新编创作”鲁南皮影剧本:计四部七十二篇计一百八十六集。2008年,台儿庄古城重建,杨念寅老人一夜未眠,创作了《齐天大圣游台儿庄》。 老人已年过古稀,担心的是自己一生没有收徒,皮影戏是不是因此而失传。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收个徒弟,将皮影戏传承下去,让皮影戏重现国际舞台。(程丽 李文丰)
(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编辑) 上一篇:台儿庄区乡村旅游步入发展快车道成效凸显[ 07-11 ]下一篇:习近平与台儿庄籍中国远征军抗战老兵尤广才亲切握手(图)[ 07-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