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我中学时代的那些有趣事》作者:单立强那是文革后期,学校对学习抓的不太紧。经常组织学生,帮助农村生产队干农活,收种庄稼。到夹河套里支农,就是京杭运河和伊加河中间的姚庄,颜庄和里庄。帮助插水稻,收割麦子。虽然干的活不多,却也能体会到劳动的辛苦。 我们还去官牧山上砸过石子,把大一点的石头,用铁圈套上,左手握着铁圈,右手举锤砸。鸡蛋大的青石头,破成三四块是最好的。一天下来能砸的不少,具说修路架桥和盖房子都能用上。每次砸石子,手都会磨出茧子,但看到那些被砸成一块块的小石头,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秋天一到,学校要求学生收集槐树种子,用于北方的绿化。每周还要割青草上交学校,喂养学校的牲畜,或者收集粪便肥学校的农场田。无论多少都是可以的,有专人计重。这些劳动表现,会被做为期末德智体美劳的评选依据。劳动不仅让我学会了吃苦耐劳,还让我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我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一起完成了任务。这些经历让我明白,劳动不仅是体力的付出,更是心灵的磨砺。 听老人们说,学习识字是很重要的,他们那时都上过夜校。就是以生产队为单位,白天劳动了一天,到晚上围坐在一起识字学习。背诵毛主席语录,人人都得背。我有个远房的大爷,在背毛主席的“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那段话时,说成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爱人,这个问题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会变成修正主义”。被我的婶子大娘们笑话了好多年。 我的学校在农村,早饭前要跑操、晨读和上一节正课。上初一时,我的情况比较特殊,做好早饭才能去上学。做早饭也很简单,洗一些地瓜放在锅里煮熟就行。为了节省时间,我都是在头天晚上洗好地瓜或砸好地瓜干,第二天起床就烧饭,然后去上学。每次做饭要多煮些,大的地瓜人吃,吃剩的喂猪。有一次起晚了,跑到学校早操结束了。老师知道我来晚的原因后,特批我不要跑早操,但晨读课不能晚。老师每学期都要家访,把学生的表现和家长沟通,象我这样表现好的学生,非常希望老师家访的。 我的小学和初中,都是在本村联中上的。公社驻地不仅有小学、初中还有高中。高中两年制,高一我在本村上,由于学习成绩好,高二就被集中到枣庄六中,后又转到枣庄二中。这种模式被称为“三集中”,就是把全区的优质资源、优秀师资和成绩好的学生,集中到一起,冲刺高考,取得好成绩。在六中上时离家较远,每次要带一周的饭菜。在天凉时还好,天一热就不好办了。时间长、气温高,带的饭就发霉长毛。于是同学们在宿舍里,横七竖八扯满了绳子,用于晾臭袜子和长着白毛黑毛的煎饼。在吃前先用开水过滤一遍,把毛去掉。然后再加开水和咸菜,连吃带喝都有了。偶尔还能到伙房,花上五分或一毛钱,打碗稀粥或菜,稀粥是玉米湖湖做的。同学带的绝大多数是咸菜,可我的咸菜里,参有黄豆粒,吃起来很好吃。我多么希望,咸菜里多些黄豆粒啊。班里互相帮助是常见的事,同学们不仅分享彼此的好饭菜,还一起讨论学习问题。记得班里有一个同学上体育课时,不小心手摔骨折了。大家主动帮他起居、打饭、给他补课,使他顺利通过毕业考试。同学们一起度过了那段艰苦的时光,一同成长,那份情谊却让我至今难忘。 当时很穷,连自行车也没有。上学来回都要步行二十多里地。虽然这样,那还是盼着快点回家。于是同学们编歌唱到:“过了星期三,一天快一天,过了星期五还有一上午,到了星期六回家喝糊涂(当地的稀饭)”。后来生活好了,能带粮食煎饼,或直接带粮食到学校换饭票。 学习可以改变命运,我那时最大的志向就是考上学,转成非农业户口。最大的愿望,能在有路灯的水泥路面上,骑上自行车。如今目标实现了,知足而快乐。但回首那段时光,我会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希望孩子们,能够了解过去的艰辛,懂得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够继承老一代人的坚韧和努力,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不息。(单立强:原中共台儿庄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职业中专校长)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上一篇:《我的校长历程》作者:单立强[ 04-19 ]下一篇:《我的母亲》一一杨秀荣[ 04-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