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台儿庄运河>> 文化>>正文内容
  • 石刻上的春秋丨评吴兆明《台儿庄碑铭集》与地方历史的重构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石刻上的春秋丨评吴兆明《台儿庄碑铭集》与地方历史的重构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城市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事件而被永远铭记。台儿庄,这个位于山东南端的古城,因1938年那场惨烈而光荣的战役,已然成为中国抗战史上的一座精神地标。然而,当我们穿越时空的迷雾,会发现这座运河名城的历史纵深远不止于此。吴兆明先生编著的《台儿庄碑铭集》,正是带领我们超越单一的历史事件,深入探索台儿庄千年文脉的钥匙。这部由贺敬之先生题写书名的碑铭集,收录了台儿庄地区自唐代至当代的100通碑刻,以石上的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更为完整、更为生动的台儿庄历史图景。

    一、 著者之心:半生笃行与乡土深情的学术结晶

    理解《台儿庄碑铭集》的价值,首先须理解其著者吴兆明先生。他并非书斋中凭空想象的学者,而是一位根植于乡土、成长于收藏实践的“地方史守望者”。1956年生于山东台儿庄,作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钱币学会会员、台儿庄区收藏家协会创会会长,自1974年起,他便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系统性收藏与田野调查。这份履历本身,就是一部微缩的地方文化保护史。收藏历代货币2000余枚、各种票证1200余种,这奠定了他对地方经济史、物质流通史的深厚认知;而拓制台儿庄区域内各种金石碑刻600余通,则直接构成了本书的史料基础。

    这种长达半个世纪的坚持,早已超越了个人兴趣的范畴,升华为一种对故乡文化命脉的自觉承担与深沉挚爱。吴兆明的学术路径,体现了“从实物出发,以实证史”的朴学精神。他的其他著作,如《枣庄钱币发现与研究》《台儿庄的记忆》《百泉百诗百姓书法集》,与《台儿庄碑铭集》共同构成了一个多维度的“台儿庄文化研究丛书”。其中,《台儿庄碑铭集》无疑是其核心与基石。著者以其收藏家的敏锐、地方史家的严谨与乡土之子的温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台儿庄历史现场的大门。这本书的诞生,是个人志趣、学术追求与乡土责任完美结合的典范,其背后所蕴含的,是一种在现代化浪潮中抢救、守护地方文化记忆的紧迫感与使命感。

    二、 内容之概: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地方编年史

    《台儿庄碑铭集》的体例严谨,内容宏富。书中精选了台儿庄地区有影响的历代碑刻100通,以立碑时间为序,构筑了一条清晰的历史轴线。这条轴线始于唐代大中年的《创建准提阁碑》,历经宋《创建大明寺碑》、元《重建花桥碑》、明《重修观音堂碑》等,直至清康熙《重修泰山行宫碑》,及至民国与现当代,共计唐宋元碑文各1篇,明代12篇,清代45篇,民国8篇,现当代32篇。

    这一时间分布本身即富含深意。唐宋元三代的碑刻虽各仅存一篇,却如吉光片羽,证明了台儿庄地区在千年之前的文明曙光与宗教、经济活动。明代的12通碑文,则与运河漕运的兴盛、地方行政建制的完善紧密相关,见证了台儿庄作为运河重镇的崛起。清代的45通碑刻占据了全书的近半壁江山,这无疑是台儿庄历史上最为繁荣鼎盛的时期,商业的发达、人口的聚集、公共工程的兴修、民间信仰的活跃,均在碑石上留下了密集的印记。民国时期的8篇,不可避免地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但其中亦不乏记录地方建设与社会变迁的珍贵文本。而现当代的32篇,则清晰地反映了台儿庄从战争废墟中重生,到作为文化遗产地、旅游目的地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历程,其中对台儿庄大战的纪念、对古城重建的记录,构成了新的历史叙事层。

    尤为重要的是,吴兆明先生对每一通碑文都进行了极其详尽的考释。他不仅著录碑文的时代、撰文者、书丹者、刊石者,更详考其出土时间、出土地点、搬迁经过,乃至碑的形制、纹饰、书体、行款、尺寸、风化程度。这种近乎于考古报告式的著录方法,使得本书不仅承载了碑文的“内容信息”,更保留了碑刻作为“物质实体”的“形式信息”。这使得读者与研究者在无法亲见原碑的情况下,仍能获得对其物质性、历史痕迹的直观感知,极大地提升了资料的完整性与学术价值。

    三、 方法之严谨:存正去讹与微观考证的学术范式

    《台儿庄碑铭集》的学术高度,集中体现于其处理文献的严谨态度与科学方法。书中大量引用《峄县志》《兖州府志》《邳州志》等权威地方志书,与碑文内容进行互证,其目的在于“存正去讹”。碑刻立于当时,是第一手史料,以官方修纂的、经过系统梳理的志书与之对勘,便能有效地辨别真伪,校正谬误,确保了所呈现历史信息的可靠性。

    此外,作者对碑文进行了精心的句读,并对书中的错字、通假字、异体字进行了规范。这一工作看似基础,实则至关重要。它扫清了现代读者,尤其是非专业研究者阅读古文的障碍,将佶屈聱牙的原始文本,转化为清晰可读的史料,极大地拓展了本书的受众范围,体现了著者普及地方史知识的公共意识。

    本书微观考证的巅峰之作,莫过于对“台”字“儿”字等数十种别字的详细说明与注释。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其写法的演变往往承载着丰富的语言、民俗与行政变迁信息。如一个“台”字,在历代碑刻中竟有如此纷繁复杂的异体、俗写,这本身就是一部微观的文字演变史和地方认知史。吴兆明先生对此的考释,不仅解决了“台儿庄”之所以为“台”的文字学问题,更从一个极小的切口,生动地展现了民间书写的随意性、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文字规范化的历史进程。这种“于细微处见精神”的考证,是本书学术深度的最佳体现,也为地名学、民俗学提供了极为珍贵的个案研究材料。

    四、 价值之多维:跨越学科的历史文化宝库

    《台儿庄碑铭集》的价值绝非单一维度的,它是一座跨越多个学科的富矿,其光芒照射在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金石学、书法艺术等多个领域。

    1. 历史学价值:补正史之阙,详地方之微

    中国传统历史书写多集中于王朝更迭、政治军事与精英人物,对于地方社会、经济生活与普通民众的记录往往付诸阙如。《台儿庄碑铭集》正是一部“自下而上”的历史。其中关于创建寺庙、重修桥梁、疏浚河道、设立市集、捐资兴学的记录,鲜活地勾勒出台儿庄作为运河码头城市的日常图景:商贾云集的繁华、行帮会馆的活跃、民间信仰的虔诚、宗族社会的运作、公共事务的管理……这些细节,是构建一部丰满、立体、有温度的台儿庄地方通史不可或缺的砖石。它们与正史中的宏观叙事相互印证、补充,共同编织出更为完整的历史经纬。

    2. 地理学价值:重构时空中的城市景观

    碑刻作为不可移动或原位可考的文化遗产,其空间位置本身就是重要的地理信息。通过分析这些碑刻的原始分布,我们可以重构台儿庄历史时期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例如,运河沿岸的漕运碑、码头碑,勾勒出交通命脉与商业核心区;分布于各处的寺观祠庙碑,反映了宗教景观的布局与社区中心的所在;记载水利设施的碑刻,则标定了人与自然互动的地理边界。本书对每通碑刻出土地点与搬迁经历的记录,为进行此类历史地理学分析提供了精确的坐标,使我们可以动态地观察台儿庄城市肌理的形成与演变。

    3. 社会学与人类学价值:窥探基层社会的运作逻辑

    碑刻,尤其是纪事碑、功德碑,是传统中国基层社会自我记录、自我表彰、自我规范的公共文本。通过《台儿庄碑铭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地方精英(乡绅、商贾、致仕官员)如何在公共事务中扮演组织者、出资者的角色,他们通过立碑这一行为,不仅记录了事件本身,更巩固了其在地方社会的权威与声望。同时,碑文中频繁出现的捐资名录,揭示了广泛的社会动员能力与社区认同感。这为我们理解传统中国“皇权不下县”背景下,基层社会如何实现自我管理与秩序维系,提供了鲜活的地方性知识。

    4. 金石学与书法艺术价值:延续与拓展的学术传统

    本书是对中国古老金石学传统的优秀继承与时代拓展。传统金石学多聚焦于名家碑版、书法精品,而吴兆明先生则将视野充分下沉,广泛收录那些或许书法不精、撰文不雅,但史料价值极高的民间碑刻。这使得金石学从“雅玩”更多地回归到“证史”的本源。同时,书中对书体、行款、纹饰的记录,又为书法史、装饰艺术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地方样本。从唐代的楷法到清代的馆阁体,再到民国的楷风,这一部碑铭集,亦可视为一部跨越千年的地方书法风格流变图录。

    五、 理论之映照:文化记忆的物质锚点

    从文化记忆理论的角度审视,《台儿庄碑铭集》的出版具有深刻的当代意义。德国学者扬·阿斯曼指出,文化记忆需要依赖于各种“承载媒介”(如文字、图像、仪式、纪念碑)才能得以稳定传承。碑刻,正是这样一种极为坚固、持久的记忆媒介。它将特定的历史事件、人物功绩、社会规范与社会情感,凝固于坚硬的石材之上,意图使其“永垂不朽”,从而成为社会群体认同的物质锚点。

    吴兆明先生的工作,本质上是一次对台儿庄文化记忆体系的系统性抢救与重新锚定。在现代化、城市化的剧烈变迁中,许多碑刻或湮没于荒草,或毁于战乱,或散佚无踪,其所承载的记忆随之面临消亡的危险。通过拓制、搜集、考释、出版,著者将这些濒危的记忆载体转化为可传播、可研读的纸质文本,使其从分散的、隐秘的状态,整合为一个集中的、公开的地方文化记忆库。这不仅是对过去的保存,更是为现在和未来的台儿庄人,提供了一份确认“我是谁”、“我们从何处来”的文化身份证。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收录的32篇现当代碑文,占据了全书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这明确地告诉我们,碑刻这一古老的形式,并未在当代社会失效,它依然在积极参与着新的文化记忆的构建。无论是纪念台儿庄大战的英烈,还是记录古城的重建,这些新碑铭都在与古碑对话,共同书写着一部从古至今、延绵不绝的“台儿庄故事”。本书的编纂,正是这一持续进行中的记忆构建过程的关键一环。

    六、 现实之回响:地方认同与文化自信的基石

    在全球化与同质化浪潮冲击的今天,地方特色的消亡与文化乡愁的蔓延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台儿庄碑铭集》的出版,对于夯实台儿庄的地方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它为台儿庄超越“一战名城”的单一形象,提供了坚实的历史与文化佐证。当人们通过这些碑刻,了解到台儿庄不仅有抗战的英勇,还有千年运河的商贸繁华、多元共生的宗教图景、乐善好施的民风传统、底蕴深厚的文教传承时,其对故乡的认同感会变得更加丰厚、更加立体、更加自信。这种基于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自信,是地方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内生动力。

    同时,这些经过系统考证的碑刻资料,也为台儿庄古城的保护、修复与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提供了权威的文献依据和丰富的叙事素材。一桥一庙,一街一巷,皆可有本可溯,有故事可讲,从而将文化旅游从浅层的观光体验,引向深度的历史与文化沉浸。

    余论:典范、启示与未来的展望

    诚然,任何著作都难以尽善尽美。《台儿庄碑铭集》在碑刻的选取上或可进一步阐明其标准,对于部分碑文内容的解读,或可引入更多社会史、经济史的视角进行深度分析。然而,这些白璧微瑕,丝毫不能掩盖其巨大的成就与价值。

    吴兆明先生的《台儿庄碑铭集》,为当代中国的地方史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树立了一个极佳的典范。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学问未必总是来自象牙塔尖,也完全可以生发于对乡土的深情与坚守之中。它证明了,那些散落在田间地头、古寺旧巷的残碑断碣,其价值绝不逊于任何一部煌煌巨著。它启示我们,保护地方文化记忆,需要的是吴兆明先生这样“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笃定与执着。

    这本书,是一部石头写就的春秋,是一座建立在纸上的碑林。它让我们相信,历史从未远去,它就刻在那些沉默的石头上,等待着有心人的叩问与聆听。通过吴兆明先生的努力,台儿庄的石头终于开口说话,而它所诉说的,是一个远比我们想象中更为悠远、更为动人的中国故事。(陈长峰:莒国泉货学者,山东省钱币学会理事。)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6日
    上一篇:《祈晴日》作者:张法远[ 10-15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