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台儿庄运河>> 文化>>正文内容
  • 读黄振老师主编《马兰黄氏春秋》中阎尔梅三诗有感(图)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李付华\文)阎尔梅(1603—1679),字用卿,号古古、白耷山人,江苏沛县人,明末诗文家、复社巨子。崇祯三年中举后为史可法幕僚,献抗清之策未被采纳;明亡后散尽家资结客反清,两度被俘却坚贞不屈,流亡九省十余年。其诗声调沉雄,饱含民族气节与乱世感慨,著有《白耷山人集》,逝后子孙私谥“文节”。

    最近获赠2023年初由黄振老师主编的《马兰黄氏春秋》一书,收录阎尔梅与马兰黄氏家族相关的三首诗,自明末乱世延至清初抗清低谷,既是他个人“流亡与坚守”的生命日记,更是阎、褚、黄三族生死情谊的不朽见证。每一句诗都镌刻着时代的伤痕,激荡着未凉的热血,藏蕴着深厚的情谊,绝非寻常写景抒情之作。

    一、微山偕黄九如张子坤观褚鼎卿火营

    刺面霜风薄水田,

    寒来同抱酒壶眠。

    防山须用平安火,

    夜半峰头列数千。

    此诗作于1643年,彼时明朝已风雨飘摇,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外敌窥伺国门,褚鼎卿组建民团、黄图昌相伴助力,实为士绅阶层“保乡护民”的悲壮挣扎,诗中暗藏三重深意。

    前两句“刺面霜风薄水田,寒来同抱酒壶眠”,看似描摹“寒风”“饮酒”的闲适之景,实则暗喻乱世之“寒”:“刺面”之风,既是天候的酷寒,更是时局的酷烈;“同抱酒壶”非为宴饮之乐,而是阎尔梅、黄九如、张子坤三位故交在绝境中相互慰藉的温情,是旧友情谊的具象化,更是士人阶层“共担乱世”的无声默契。

    后两句“防山须用平安火,夜半峰头列数千”,堪称全诗的热血落点。“平安火”本为传递平安的信号,此处却化作“防山护乡”的坚固防线,“数千”二字尤为点睛——并非零星烽火,而是规模可观的民团力量。既凸显了褚鼎卿名门之后的担当,不避兵祸牵头保乡;更藏着阎尔梅的欣慰:乱世之中并非人人溃散,尚有褚家这样的忠义之士、黄九如这样的同心故交,仍在为“守一方乡土”拼尽全力,这“数千烽火”,便是他眼中明末乱世里难得的希望微光。

    点评:此诗最妙在“以暖写寒、以静写动”。用“同抱酒壶”的温情,反衬时局的酷寒;以“夜半烽火”的静景(仅绘“列数千”的壮阔,未写练兵的喧嚣),暗显民团备战的动感。字里行间未著一字抱怨乱世,却将乱世的紧迫与三族的同心,藏得深沉而真切。

    二、至马兰屯与仲弟暨室人小儿相见

    下邳兵破后,

    微服走东山。

    八口深相累,

    三秋大是难。

    丈夫惭涕泣,

    行李任阑珊。

    垅树欣无恙,

    开樽共解颜。

    1645年的阎尔梅,已历经“劝史可法守徐州未果”“下邳兵破”“赴淮安求援落空”“海上险遭丧命”的连番重击。这首诗是他与家人重逢的血泪记录,每一句都浸透着“丈夫无能”的愧疚,却也藏着“家人平安”的庆幸,情感沉郁而真挚。

    前四句“下邳兵破后,微服走东山。八口深相累,三秋大是难”,既是对乱世惨状的叙写,更是对内心的剖白。“微服走东山”并非避祸偷生,而是无奈逃亡——他本是志在“抗清保明”的志士,却连家人都无力庇护,只能让八口之家(自身妻儿与二弟一家)寄身黄图昌家中;“深相累”“大是难”六字,满含愧疚:自己一心赴国难,却让家人承受了三个多月的颠沛流离与惶惶不安,“丈夫”的家国抱负与“家人”的牵挂担忧,在他心中剧烈碰撞,字里行间尽是“志未竟、家难护”的锥心之痛。

    后四句“丈夫惭涕泣,行李任阑珊。垄树欣无恙,开樽共解颜”,是情感的转折与落点,从“愧疚”转向“庆幸”,更暗藏三族情谊的细节。“丈夫惭涕泣”打破了“丈夫有泪不轻弹”的刻板印象,是他最真实的脆弱——落泪非为自身逃亡之苦,而是为连累家人、抗清失利的痛心;“行李任阑珊”则勾勒出逃亡的狼狈:连随身物品都无法保全,更显颠沛之艰。

    而“垅树欣无恙,开樽共解颜”,是全诗最暖的一笔,亦是三族情谊的隐性体现:“垅树无恙”不仅指田间树木安然,更暗指黄图昌所在的马兰屯安然无虞——若非黄家的庇护,家人未必能在乱世中得以安稳。“开樽解颜”并非单纯的亲人团聚之喜,而是“家人平安+黄家相助”的双重庆幸;这份“解颜”,是乱世里最珍贵的温情,也让阎尔梅的愧疚多了一丝慰藉。

    点评:此诗不著一字写“抗清”,却处处可见抗清失利的伤痕;未提一句“黄家相助”,却处处暗藏黄家庇护的恩情。阎尔梅将“志士的痛”“兄长的愧”“家人的暖”“故交的情”揉进质朴的语言中,不刻意煽情,却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动人——这是乱世中普通人的悲欢,也是志士最真实的烟火气。

    三、答褚鼎卿黄二(尔)廷见慰

    一自樱罗尉,

    亲知各避嫌。

    诗文何所济,

    忠孝决难兼。

    雨霁远山秀,

    天高秋水廉。

    死生皆数定,

    不肯学髡箝。

    二子策良是,

    其如心有惭。

    1652年,阎尔梅因反清入狱,陷入人生最黑暗的时刻:亲友为避嫌纷纷远离,生死未卜之际,唯有褚鼎卿(褚家后人)、黄尔廷(黄家长子)不避祸患,四处奔走营救。这首诗是他狱中致谢之作,更是明志之篇,字字千钧,掷地有声。

    前两句“一自樱罗尉,亲知各避嫌”,是对比的起点,亦是最扎心之笔。“樱罗尉”代指牢狱之灾,入狱后“亲知各避嫌”,道尽人情冷暖——往日亲友惧受牵连纷纷疏远,这是乱世中最常见的世态炎凉。而此句的真正用意,是为后文褚、黄二人的相助做铺垫,用“众人避嫌”的冷,反衬褚、黄二人“不避祸”的暖,更显三族情谊经得住生死考验,绝非普通酒肉之交。

    中间四句“诗文何所济,忠孝决难兼。雨霁远山秀,天高秋水廉。死生皆数定,不肯学髡箝”,是全诗的骨气所在,更是阎尔梅的抗清宣言。“诗文何所济”是他的自嘲,亦是乱世士人的无奈:满腹经纶、诗文满腹,却难救家国于危亡、解自身于困厄;“忠孝决难兼”则道尽他的纠结——欲尽“忠”(反清复明),便只能让家人担惊受怕,难尽“孝”道,这是他入狱后最深的矛盾。

    而“雨霁远山秀,天高秋水廉”看似写景,实则是他的心境写照:雨霁、山秀、天高、水清,并非狱中实景(牢狱之中何来远山秋水),而是他心中的理想图景——他坚信抗清大业终有“雨霁”之日,更坚守自身的清白品格(“秋水廉”中“廉”即清白);“不肯学髡箝”更是直白明志:“髡”是清朝强制汉人的剃发之令,“箝”是钳制脖颈的屈辱屈服,即便生死未卜,他也绝不屈从清朝,绝不丢弃汉人的骨气,这是他作为明末士子的底线,亦是入狱后绝不妥协的底气。

    最后两句“二子策良是,其如心有惭”,又回归“情谊”主题,褪去志士的强硬,露出柔软的一面:褚鼎卿、黄尔廷的营救谋划周全精妙,他满心感激却也满心愧疚——自己连累二人奔走劳碌,甚至可能给褚、黄两家招致灾祸。这份“惭”,是对故交的感恩与歉疚,更显他重情重义的品格,非“理所当然受助”,而是“铭记恩情,更怕连累”。

    点评:此诗是“情”与“志”的完美交融——对褚、黄二人的“情”,是低谷中的温暖,让他在狱中不感孤单;“不肯学髡箝”的“志”,是绝境中的脊梁,让他不至沉沦。无豪言壮语,却将“感恩”与“坚守”写得掷地有声,更让阎、褚、黄三族“生死与共”的情谊,超越普通家族交往,成为乱世中“士人情义”的典范。

    综上,这三首诗串联起一段“微观史诗”:从1643年的“烽火寻希望”,到1645年的“重逢藏愧疚”,再到1652年的“狱中守骨气”,阎尔梅的抗清之志从未动摇,阎、褚、黄三族的情谊亦从未淡漠。诗为载体,情为内核,志为灵魂。以诗为史,藏尽家国大义与生死情谊,这正是这三首诗跨越数百年仍能打动人心的根本原因。

    附:阎、褚、黄三家关系

    明万历三十一年(1611年)黄河决沛县,阎思讷避水患至(今薛城)南常村褚家坐馆(学堂)。是年九月十二日,阎尔梅出生。褚氏乃当地名门望族,褚德培跟随阎思讷读书,崇祯元年(1628年)戊辰科与马兰人黄图昌(号九如)考中进士成为好友。后来褚德培的女儿嫁给黄图昌长子黄宪典(字尔廷,廪生),生于万历四十一年(1612年),卒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享年81岁。褚德培与阎尔梅是师兄弟,黄图昌与褚德培是儿女亲家,再加上志趣相投,阎尔梅与褚德培、黄图昌成了挚友,三家关系非同一般。

    念奴娇·读白耷山人三诗怀褚黄诸友

    (作者:李付华)

    乱山如簇,正霜风刺面,寒侵征屦。

    烽火微山千点赤,照见故交相聚。

    酒暖孤怀,兵屯荒戍,乱世聊相护。

    乡关遥望,一腔热血谁诉。

    又忆马兰重逢,行囊萧索,涕泪惊儿女。

    八口飘零如宿雨,幸有柴门容驻。

    狱底含惭,侠肝相照,未改衣冠古。

    死生皆定,肯教华发轻负?

    李付华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黑虎查拳代表性传承人,同时身兼武术裁判、政协委员、客座教授等多重职务,长期深耕武术传承与临沂体育事业发展。

    1. 武术造诣深厚:1970年出生的他自幼习武,先后师从鲁南多位著名武术家,精通查拳、南拳等多种拳法及月牙铲等兵器,还获周永福、于海等武术家指导。他身为中国武术七段,多次参加国家、省、市武术赛事,斩获金牌19枚,2025年56岁时仍参赛并获男子传统其他拳术二等奖。

    2. 深耕武术传承:他执掌临沂市民族武术馆,运营临沂市付华武术健身俱乐部,教学中不少学生被北京体育大学等名校录取;还出版《教门弹腿》《鲁南黑虎查拳》等专著,多篇论文发表于《中华武术》等刊物;《临沂武术志》(上中下三卷)正在编写中;2024年还赴哈萨克斯坦等国参与非遗展演,推动武术文化走出国门。

    3. 多领域履职发光:他不仅是临沂市政协委员、临沂大学武术客座教授,还主理山东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临沂区域)。作为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和国家级武术段位考评员,他长期助力武术赛事规范开展;同时积极建言献策,曾提出加快临沂打造世界体育名城的相关提案,为当地体育发展助力 。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24日
    上一篇:《小雪》作者:苗启法[ 11-22 ]下一篇:《蝶与花》作者:单立强[ 1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