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8日,枣庄市教育局召开全市信息化校园建设工作会议。对16所学校达到枣庄市信息化校园示范校标准要求,被命名为枣庄市信息化校园示范校,给予表彰奖励;对39所学校达到枣庄市信息化校园标准要求,被命名为枣庄市信息化校园。枣庄三十九中在全市区(市)同类学校(除枣庄市实验学校外)中,唯一创建枣庄市首批信息化校园示范校,台儿庄区仅枣庄三十九中1所。
枣庄三十九在市、区教育局的关心和帮助下,按照市教育局关于创建信息化校园示范校的文件精神和要求,在硬件建设上,外争支持、内挖潜力;在软件建设上,明确责任、发挥专长;在管理运用上,建章立制、注重实效,积极推进信息化校园示范校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明确建设目标,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制度
创建工作启动以后,我校对照《枣庄市中小学信息化校园建设标准》(试行),确立了明确的建设目标:一是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建设完善学科支持资源库,改善学校基本设施,深化管理应用。二是充分利用学校信息技术,依托宽带网络,以信息化校园示范校的创建为契机,全面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三是信息技术环境与校园人文环境实现有机融合,信息技术应用在学校各方面实现全面渗透,建立丰富的应用服务体系,逐步实现数字化学习、教学、科研和管理。全面实现校园一卡通,提供标准的第三方数据接口,实现一卡通多种(图书、收费系统、上机系统等)应用,建成高标准的信息化学校,包括信息管理平台、教学服务平台、交流互动平台,全面提升校园网的服务功能。
学校成立了信息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坚持“一把手”负责制。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信息化校园建设的各项工作,解决存在的问题。学校还成立了电教处和信息技术管理小组,担任设备维护、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信息发布、课题研究、技术服务和师资培训等任务。
为督促教师尽快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学校建立了《课堂应用信息技术考核制度》和《教学资源积累考核制度》等。修订并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包括《信息化校园工作保障制度》、《信息化校园工作激励制度》、《网络管理人员管理制度》、《网络系统安全管理制度》、《网络中心机房管理与维护制度》、《网络教室使用与管理制度》等,为信息化校园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化、规范化的保障。
二、加大投入,加强硬件建设,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近年来,学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想方设法,争取资金,加大投入,加强硬件建设。2008年,接入台儿庄区教育城域网。依据《枣庄市中小学信息化校园建设标准(试行)和《枣庄市中小学信息校园评估细则(试行)》,对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进行全面升级改造。
一是添置了3台服务器、12台交换机,利用寒假时间重新铺设网线,实现信息点覆盖学校所有教学场所,确保全天候网络畅通。学校还为所有教师和管理人员每人配备了个人专用电脑。二是投资26万元,建成了自动录播室一口,现已投入使用,实现了编辑、制作、刻录、直播到各个教室及办公室终端。三是投资22万元。新上计算机教室一口,学生用机54台,教师用机1台,共计55台。四是投资4.5万元,购进上海鑫剑数字化校园平台软件一套,实现了教学、教师、人事、学生、教务、图书、课题、实验管理等信息化的综合信息化管理。五是学校与区联通公司合作,投资15万元,安装了平安校园管理软件,用手机短信的方式,把学生到校、离校、考勤等信息进行无缝家校沟通,方便了管理,密切了家校联系。
此外,学校还利用信息化校园管理平台中的资料库管理功能,整合了优质资源,构建了开放型的校本资源库,资源库包括文字、图像、视频录像、课程录像,容量总计达320G。计算机教室共有学生机115台、教师机2台,生机比达12:1;各科室都配备了计算机;建成了各类功能教室和专用教室,室内信息化装备齐全。
针对我校班级多媒体建设不完善,没有主控台、视频展台,教室终端显示器只是37英寸,无法正常使用的问题,我校正在进行积极整改,网线已布到各个班级,所有班级近期将安装65英寸交互式多媒体,满足教育教学需求。硬件设施设备的投入,大大提高了信息化水平,有力地推进了信息化校园的创建工作。
三、注重学习培训,加强管理维护,确保网络畅通
为广泛学习先进学校的成熟经验,进一步加大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全面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学校现代化水平。今年2月份,学校邀请济南海腾信息有限公司张涛经理举办了“用好校园平安卡,搭建家校联系平台”专题讲座;3月份,组织15名教师赴枣庄市实验学校考察学习;4月份,由校园网络应用教师韩永举办了“用好校园信息平台,实现教学工作跨越式发展”专题讲座,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信息化校园的管理和使用。
加强了信息技术设备及网络的管理和维护。加强了学校网站的建设,学校网站由专人维护,做到了天天有更新,栏目内容丰富多彩,学校的各项工作、措施、成果得到了及时的宣传。构建了学校教师博客群,指导每位教师都创建了个人教育博客,定期充实博客内容,让教师个人教育网志成为体现教师专业成长过程的平台,成为激励教师自主发展的平台,成为促进相互交流、促进共同提高的平台。科室创建了主页,班级都创建了由学生管理的班级主页,增加了学生利用网络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各科室在不断充实相关栏目内容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外宣传。学校定期开展了优秀教师网站、优秀教师博客和优秀班级博客的评选。同时,学校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远离网吧、游戏,将学校微机室建成“绿色机房”。加强网站、FTP服务器的安全防控,利用杀毒软件对计算机的病毒发病情况进行时时监控,及时查、杀病毒,减少了校园网内病毒的传播,保证了学校网络畅通,提高了学校网络安全的管理水平。
四、发挥平台优势,服务教育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扎实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师备课、课堂教学、评价反馈、教学反思等教学过程各环节中的应用,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中的常态化。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活动,学校定期开展以信息技术为主要载体的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定期组织开展优秀自制课件评比活动,调动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依托校网园,加强了学校网络资源库建设。建立了学校网络资源库建设工作小组,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收集优秀课件,另一方面通过评选优质课等收集本校教师的自制课件,使学校资源库的内容更加丰富。加强了学校FTP的维护,做好FTP对外网的开放工作,方便教师的使用。加强了电子备课的辅导与管理工作,使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电子备课等活动中来,电子备课的质量也不断提升。我们按照新课程要求,严格落实专课专用,保证了信息技术课的正常开展,学生的信息化意识、网上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我校积极鼓励教师参与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实践相结合。校园网建有FTP文件共享、留言板、聊天室,还有本学期作为重点开发的《电子备课管理系统》和《中考题库》资源系统,对课件、教案、科研、个案等都实现了电子化管理。各个年级,各学科教师都可以利用学校的电子备课管理系统实现共同备课,资源共享。同时,学校组织教师广泛参加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制订了相关的制度,并在各类会议上宣传鼓励教师,把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收集、归类、上传,“教学资源库”建成第一个月,教师们已上传教案和课件1000余例。学校的教育资源同时对全区学校开放,各校教师可利用城域网交流共享,示范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日渐明显。
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运用信息技术,让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运用信息技术,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突破难点启迪学生的智慧。许多概念、教学模型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就是因为太抽象、不具体,如果仅凭教师的描述和讲解,往往是教师花了很大精力,教学效果却事倍功半。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了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用好校园信息网络平台,全面提升信息化校园的内涵。学校在人事、总务、财务、实验室、校产、图书等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教师都可以通过网络查阅和参与学校管理。每天教师上班首先打开电脑浏览学校的通知、新闻报道、最新信息、工作安排等,提高了工作效率,逐步实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由“纸质化”向“信息化”的战略转变。
学校将放眼高远,强化措施,加大投入,狠抓落实,把信息化校园建设和使用,作为学校规划发展的重要任务,全面建成开放式、交互式、共享式的信息化校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为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全面推进,做好引领、服务和示范作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最优质的教育。(孙晋斌 龚义涛)
(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