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台儿庄运河>> 文化>>正文内容
  • 贺敬博:乡贤贺敬之诗歌艺术赏析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亲情声声唱祖国       引领诗坛一面旗

            贺敬之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文艺理论家。他的诗歌艺术,尤其是他

    的政治抒情诗,曾以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影响了几代人的精神向往和思想追索,无疑是
    一座高耸的艺术丰碑。遍观贺敬之的诗歌作品,他的诗歌主题大都是对祖国和人民饱
    含深情的礼赞,因而他也赢得了“时代的歌者,人民的诗人”这样的盛誉,这也是历
    史和人民对其诗歌成就和诗坛影响赋予的高度评价和真实肯定。
     
       贺敬之的名字之所以能够在厚重的中国文学史册上熠熠生辉,首先是贺敬之以剧
    作《白毛女》的巨大成功,开启了中国新歌剧的先河,奠定了他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坛
    上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另一方面,贺敬之在诗歌创作领域屡有惊雷之声,高水准的
    作品展示了他在中国诗坛上才华超众的大家风范。《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
    歌》《西去列车的窗口》《三门峡歌》《桂林山水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
    等都是他的重要诗章,也是读者‍耳熟能详的经典名作。
     
      为什么会有无以计数的读者推崇和喜爱贺敬之的诗歌,为什么贺敬之的诗歌会引
    起如此大的轰动效应,为什么贺敬之的诗歌会掀起如此大的影响浪潮。那么,贺敬之
    的诗歌到底蕴含着怎样的艺术魅力呢?作为贺敬之诗歌的痴情读者与崇拜者,我根据
    个人阅读贺敬之诗歌三十余年的心得并参照相关文学史料,不揣浅陋,在下文中谈一
    谈对贺敬之诗歌艺术的粗略理解。欠妥之处,请专‍家学者匡正。
     
       文以载道的观点阐述了文学之于社会的作用。它所倡导的任何一种文学样式,都
    必须遵循作品的思想内涵,要体现人类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作为一位作家或诗人,
    贺敬之的整个文学创作活动恰恰承载了这样一种社会使命和人文精神。当然,他的诗
    歌创作也不例外。
     
            一九三九年,中国正处于烽烟弥漫的战乱年代。十五岁的贺敬之虽然只是一名流
    亡他乡的少年学生,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对文学的迷恋和喜爱。他一边积极参加抗日救
    国运动,一边坚持文学写作。就是在这一年,贺敬之实现了散文、小说、诗歌三种文
    学体裁的处女作分别得以发表。其中,诗歌处女作《北方的子孙》在《朔风》第三期
    上刊发。牛刀初试,更加坚定了贺敬之对文学创作的信心和力量。为了更高的理想和
    追求,翌年春天,年甫十六的贺敬之与当时许多进步青年一样,一路风尘,千里迢迢
    来到心仪已久的红色摇篮——革命圣地延安,并如愿‍以偿地被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录
    取,而且是被破格录取。原来,贺敬之当时的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只相当于初中的
    水平,部分科目的考试成绩没有达到鲁艺录取的要求。就在贺敬之感到沮丧的时候,
    时任鲁艺‍文学系主任、早已是著名诗人的何其芳在看了贺敬之交来的组诗《跃进》诗
    稿后惊叹不已,认为贺敬之虽然年龄尚小,却具有较高的诗歌‍潜质,有很大的提高和
    进步空间,应该给予重点培养。于是,贺敬之便幸运地走进了英华荟萃的延安鲁艺大
    课堂,成为该院文学系第三期年龄最小的一名学员。不久之后,何其芳又一次亲切地
    称赞贺敬之是“十七岁的马雅可夫斯基①”。足见那时诗人何其芳的怜才之心是多么真切。
    后来,贺敬之的不俗表现,确实印证了何其芳的伯乐眼光,同时也表明了贺敬之的诗
    歌天赋早在少年时期就已经展露锋芒。
     
           因为贺敬之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多半是在乡村度过的,所以在他的早期诗歌作品中
    自然散发着质朴醇美的田园气息。比如:像小麦/我们生长/在五月的田野/我们是
    太阳的孩子/我们流汗/发着太阳味……(《生活》)诗句中飘溢着的清新、青涩、
    芬芳、恬静如春风拂面,耐人寻味。
     
           在延安六年的时间里,贺敬之的人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里,贺敬之不仅得到
    了中国革命特殊时期艰难生活的历练,更多的是受到了文化氛围的熏陶与文化精神的
    滋养。那时在延安鲁艺的大家庭里云集着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英桀才隽,汇聚了诸多
    领域中的翘楚达人。他们各怀绝艺,各展其长,互勉共进,整个鲁迅艺术学院的学习
    氛围十分浓厚。求知若渴的贺敬之融入其中好像迈进了一个新的天地,顿感眼界大开,
    如鱼得水,受益匪浅。再加上贺敬之对诗歌和文学的孜孜以求,使他从一个翩翩少年
    很快成长为一位声名鹊起的青年诗人和剧作家。至延安后期,贺敬之就已经创作了大
    量的诗歌(歌词) 和秧歌剧等不同体裁的文艺作品。像《走在早晨的大路上》《七枝
    花》《枣儿红了》《小兰姑娘》《行军散歌》《看见妈妈》《翻身道情》《瞎子算命》
    等都属于那个时期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以不同‍形式被演出、演唱、朗诵。一九四三
    年,年仅十九岁的贺敬之和刚刚二十五岁的马可分别作词、作曲‍共同完成的富有浓郁
    地方情调的歌曲《南泥湾》,迅速在延安和广大的解放区唱响,极大地鼓舞了当时八
    路军开展的“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的大生产运动的战斗士气。这首歌曲也因其词
    曲欢快,旋律优美,生动感人而一直被传唱至今,成为红色歌曲精粹,成为历史经典。
     
      《白毛女》是中国新歌剧的开山之作,也是贺敬之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开创了
    中国新歌剧的里程碑,而且在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史上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二十一岁
    的贺敬之以诗一般的语言唱词和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执笔完成了这部剧作。中共七大
    召的前夜,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二日,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在延安中央礼堂
    进行首次公演。如一石激起千层浪,震动巨大,影响始料未及。演出结束后,毛泽东、
    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首长同全体演职人员亲切握手表示祝贺。《白毛女》的演出轰动
    了整个延安,此后数十次演出,观众都是场场爆满。著名女作家丁玲对演出场景曾作
    过这样的描述:“每次演出都是满村空巷,扶老携幼……有的泪流满面,有的掩面呜
    咽,一团一团怒火压在胸间”。可见《白毛女》的影响之大,影响之深。一九五一年,
    该剧又荣膺斯大林文学奖。一次次峥嵘尽显,更是让风华正茂的年轻诗人贺敬之蜚声
    文坛。
     
            任何一件事情都不可能突兀地存在,假如没有延安时期丰厚的艺术积淀,贺敬之
    就不可能有后来政治抒情诗的赫然表现。可以说,艰苦而多姿的延安岁月为日后贺敬
    之政治抒情诗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铺垫,带来了深远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与后来任何
    一个时期的艺术创作都须臾不能分割。前者是条件,后者才是结果。
     
            音节响亮,意象突出,豪情满怀,大气磅礴,风采卓然是贺敬之政治抒情诗最为
    鲜明的艺术特征。作为一面旗帜,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之后,贺敬之的此类诗作开始陆
    续出现。这一时期也是贺敬之诗歌创作艺术逐渐达到巅峰状态并有重大突破的历史阶
    段。尽管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数量并不浩繁,但是每有新作问世都会引人关注,引发
    震动,反响强烈。
     
       新中国如火如荼的建设景象一幕幕映入眼帘,让诗人贺敬之无法抑制胸中燃烧的
    激情,心潮澎湃,诗绪沸腾,诗情喷涌:长白山的雪花珠江的水/为什么祖国这样美
    /包钢‍的高 炉长江的桥/为什么祖国这样好(《向秀丽》)。诗人为祖国日新月异的
    发展变化而骄傲,从心里发出自己的豪迈之情。用反问句式来讴歌大江南北东海西域
    的巨大变迁,进一步反衬因为有了千百万个向秀丽一样的优秀儿女,积极投身于热火
    朝天的新中国的建设大军之中,才有了我们伟大祖国的今天这样美,这样好!语言生
    动,节奏明快,‍寓意深长,鼓舞人心。由于贺敬之的诗歌始终伴随着祖国铿锵前行的
    车轮,与历史的脉搏一起跳动,纵情歌咏一派欣欣向荣的时代风貌。所以,像这样的
    诗句在诗人的作品里并不少见。所以,在诗人的许多诗行里常常飘荡着时代风云。如:
    为什么/沙漠/大敞胸怀/喷出黑色的琼浆;为什么/荒山/高举手臂/捧献/万颗
    宝石;我看见/星光/和灯光/联欢在黑夜;我看见/朝霞/和卷扬机/在装扮着/
    黎明(《放声歌唱》)等,不胜枚举。
     
      另外诗人时时把个人的情‍感紧紧萦系于对祖国的忧患之中:镣铐曾在何处响/鲜
    血曾在何处凝;会不会还有/杂草再生;会不会有人/暗中嫁接/有毒的葛藤(《雷
    锋之歌》)。从这些句子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诗人浓浓的家国情怀,使诗歌艺术的思想
    高度再一次升华。 无边的大海波涛汹涌/生活的浪花在滚滚沸腾(《放声歌唱》);
    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泪水眼眶里转(《回延安》)……。类似这些句子在诗情渐
    次推进的过程里,我们能听到‍春天播种希望的滚滚雷鸣,我们能听见人间亲情涌动的
    阵阵涛声。五月/麦浪/八月/海浪;桃花/南方/雪花/北方(《放声歌唱》);
    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此来关山千万重(《桂林山水歌》)等一些近乎直白的诗句又
    表现了作者在诗绪渲染烘托的过程中不拘泥‍于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大开大阖,纵横驰
    骋,收放自如,酣畅淋漓,跳跃自然,气势若虹。看似不经意间作品的灵魂对读者产
    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让你欲罢不能,不读不快。实则为作者内心强烈的思想情感在作
    品里的迸发而撞击了读者的心扉使然。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是山城呵,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
    中;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丽江的水……似入仙界,如临梦境。绚烂多姿的
    桂林山水与心往神驰的艺术境界深深吸引了亿万读者的视线,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浪
    漫遐想谁知又陶醉了几多人的情思。贺敬之的这首《桂林山水歌》以桂林山水的旖旎
    风光缩影来赞美九州大地蓬勃向上的壮丽景致,来激发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这首诗
    也因此多次被选入大学和中学的教材,成为学生必读必学课目。据相关数字表明,全
    国大约有五亿左右的人口曾经非常认真的‍阅读学习过这首山水名篇。像上面这些名段
    佳句许多读者都可以脱口而出,能够声情并茂通篇背诵的读者也不在少数。这就是贺
    敬之诗歌艺术的魅力!
     
            心口呀莫要这样厉害的跳/灰尘呀莫要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
    贴在心窝……《回延安》是一首篇幅不长的现代抒情诗,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原汁原味
    的信天游曲调,以发自肺腑的声音来表达对母亲延安的深深思念和对党的敬仰感激‍之
    情。意切情真,悠扬高亢。数以亿计的青年学生、普通读者都被诗人热烈而丰富的情
    感所震撼,它所产生的巨大效应和久远影响也是诗歌史上非常少有和罕见的。这就是
    贺敬之诗歌艺术的魅力!又如《放声歌唱》与《雷锋之歌》这两首长篇政治抒情诗分
    别写了一千五百余行和近一千三百行,洋洋洒洒,蔚为壮观。用时之长,费神之多,
    倾情之诚可想而知。诗人除了把对祖国的一腔情感贯穿于整篇诗作之间,还将抒情性、
    叙事性、旋律性、形象性等现代抒情诗的艺术特点都涵盖其中,让诗绪尽情舒展、奔
    放、高亢、激昂、嘹亮,抑扬顿挫自然,起承转合恰切,尽显诗歌神采,令人且读且
    醉。‍因此,贺敬之的诗歌才会拥有那么多人的喜爱,才会受到那么多人的青睐。因而,
    一代又一代读者都会从贺敬之的诗歌中体味波澜壮阔之势,分享音律画卷之美,感知
    撼天动地之情。因此,贺敬之的诗歌才具有了强大而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贺敬之的诗歌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曲意的煽情,更没有故弄玄虚或故作惊人,
    只是平实与朴素构织成大海般的博大与山峦般的深厚。这正是亿万人迷恋他的诗歌的
    秘密所在。”②这就是贺敬之诗歌艺术的魅力!‍
        
            此前已经讲到,回望贺敬之的诗歌作品,我们几乎听不到关于风花雪月的强作吟
    哦,也看不见缺少浩然之气的轻飘之章。而是把抒怀的主题紧紧围绕着赞美祖国、歌
    唱人民为核心,用澎湃的诗情来表白大爱之胸。所以在国家发展和建设的许多重要历
    史时刻总会有贺敬之荡气回肠的大作唱响,他以对祖国母亲一样的挚爱来抒发自己的
    激越心声。像《放声歌唱》《雷锋之歌》《三门峡歌》《桂林山水歌》《中国的十月》
    《西去列车的窗口》等脍炙人口的佳构名篇,无疑诠释了那个年代的最强音,成为那
    个年代振奋人心的前进号角。可以说,每一首诗都浸润了诗人贺敬之对祖国和人民的
    眷眷之心,拳拳之情。正是因为作品里有多重而又相互作用的诗歌元素,深切地表达
    了诗人对伟大祖国和人民的厚爱,才积聚了贺敬之诗歌艺术的巨大魅力,如黄钟大吕
    震撼了千千万万人的心灵,拨动了万万千千人的心弦。无论是工人、农民、学生,还
    是军人、医生、知识分子等都曾被他的诗歌艺术所感染。毋庸讳言,他的这种独具的
    艺术力量,为我国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呐喊助推作用。同时,
    也充分彰显了一代文艺战士珍视生活,热爱人民,襟怀旷达,坚持操守,一片丹心向
    祖国的崇高艺德。
     
      而今,诗人贺敬之已年逾九秩,但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他的古诗新韵,依旧能够感
    触到诗人对祖国一往情深的炽热心肠。总之,贺敬之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功不可没。不
    论是现实意义,还是历史价值,即便是在文化艺术多元纷呈的今天,贺敬之的诗歌风
    采仍然是华夏大地上一道绚丽的景致,贺敬之的文学思想和诗歌成就永远都是我国文
    学宝库中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的诗歌艺术的璀璨光芒必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
    一代读者的心灵世界。
     
       最后,附短诗一首,以表达对革命作家和人民诗人贺敬之高歌祖国、颂赞人民的
    博大襟怀致以无限景仰之情!敬祝诗人健康长寿!
                                                     少小别离桑梓地
                                                     虔诚缪斯寻真理
                                                     肤施③醉吟回延安
                                                     圣地挥就白毛女
                                                     雷锋之歌响九州
                                                     咏叹大爱惊天地
                                                     亲情声声唱祖国
                                                     引领诗坛一面旗
       注:①马雅可夫斯基是俄国著名诗人、剧作家,著有长诗《列宁》等经典名篇。
    ②引自国务院研究室忽培元先生的《贺敬之再回延安》。③肤施为延安的别称。
           
                                                              2014年七月草稿
                                                              2014年十月修改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 来源:台儿庄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18日
    上一篇:郑学富:马毓德墓碑考[ 03-18 ]下一篇:【原创】张继:仰望高峰[ 03-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