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台儿庄运河>> 文化>>正文内容
  • 沈国栋:书写时代歌者的壮丽人生—试评丁七玲文学传记新作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我国是个诗歌的国度,历史悠久,群星灿烂。回望近当代诗歌史,在经历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新的历史时代,能被公认为“时代歌手”的歌者队列中,贺敬之是其中一位佼佼者、一位独树一帜的文学前辈,枣庄人民为贺敬之的成就而引以自豪和骄傲。


      敬之同志的作品,飘拂着战争的风烟,描绘过新中国建设的成就,讴歌了改革开放的硕果,从新诗、新歌剧到政治抒情诗、新古体诗,从讲坛讲话到报刊上的理论文章,无不融入时代的洪流,塑造着奋斗、发展、变革中的中国形象,传诵着让世界惊讶的中国故事。丁七玲女士就是站在这样的高度,怀着对敬之的钦佩尊崇之意,立体化描绘和书写了贺敬之同志这位时代歌者的壮丽人生,奉献了由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的《贺敬之》这样一本好书。



      《贺敬之》一书记录了这位贫农儿子、文艺战士、文艺家和理论家长成前进的身影,让我们看到了敬之九十年的壮丽人生。


      1924年11月5日,敬之出生在峄县(今枣庄市)台儿庄区贺窑村。他的创作生涯我认为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求学与读书阶段。1937年至1944年,敬之读过乡村师范、简易师范,考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聆听过毛泽东对鲁艺师生的讲话;1941年入党后接受到延安环境和风气的熏陶与影响,走上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道路。


      (二)深入生活与辛勤创作阶段。1945年至1949年,敬之执笔创作歌剧《白毛女》为起点,后辗转华北一带,参加土地改革等运动,深入生活,向群众学习,为人民代言,创作了一大批歌剧和诗文作品,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文艺战士。


      (三)从事专业创作阶段。1949年至文革前,敬之创作的《回延安》、《三门峡歌》、《桂林山水歌》、《雷锋之歌》等许多体现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作,影响了中国的诗歌创作,感染鼓舞了一代代年轻人。文革十年中敬之受到冲击和迫害。


      (四)晚年的创作和理论研究再现光辉。1976年文革结束后,敬之创作了政治抒情诗《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这标志敬之的诗歌及理论研究工作在晚年又再现光辉。1978年1月出任文化部代部长,1980年7月出任中宣部副部长。之后,他的《贺敬之文艺论集》及在全国重要会议上的讲话,发表的文章、书信、题词等,传达了党的文艺工作方针、意见,传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关于文艺工作的思想理论体系,是当时文艺工作发展繁荣的指导原则。敬之七卷本三百万字《贺敬之文集》,收入了他的新诗、新古体诗、文论、歌剧歌词、散文、书信等作品,是中国现当代文化宝库的精华与瑰宝,是伟大时代磅礴气势、力量和共和国诗作之集大成。
     


      《贺敬之》一书是丁七玲女士潜心研究、刻苦治学的成果,是献给全国人民特别是敬之故乡人民的一份珍贵厚礼。这本书以独有的编辑思路,既全面又重点突出地概括了敬之的思想道路与创作历程,有三方面值得文学创作和理论界学习和借鉴。


      第一,这本书以敬之人生经历为经,以评析作品为纬,系统全面介绍了敬之与柯岩共同生活、携手前进六十载的过程,特别是对敬之每个历史时代的思想、生活、创作的有关翔实材料,能抓住敬之对每个历史时期最重大事件的特殊的政治敏锐,作为本书的主体,写活了敬之的思想活动及渐变的轨迹。


      第二,本书作者以敬之作品为例,总结和概括了他在创作中如何体现了继承与创新,如何将革命化、民歌化、群众化作为创作的指导原则。敬之的作品浩如烟海,本不可能逐一评析,但作者能从小处入笔,由浅入深,由点及面,让读者见微知著,从中探求敬之道路的坎坷与艰难,去倾听敬之前进足音中坚韧与不懈的节拍。


      第三,作者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将敬之的事业、创作、生活尽可能完整地向读者介绍,不拔高,不做作,语言文字上不搞“高、大、上”,评价尺寸上抛弃“假、大、空”,评论有虚有实,画龙点晴,让读者在阅读思考中,发现和理解敬之创作和事业成功的必然与自然之处。读过这本书,让我们真正感觉到敬之是与我们生活在同一蓝天下的一位普通的人民的诗人。


      从目前看,我国的诗歌创作正处于一个转型期。高扬时代旗帜、体现时代特征、紧扣时代脉博的诗作还不够多;同时,一些吟诵风花雪月、充满恋物情感和眼泪的短诗及景物诗,一些为抒发个人感情的“小众化”作品充斥在报刊的版面,这些应引起诗歌界的关注与警觉。诗歌的作者固然需要写自己的感受,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去影响他人、感召群众、呼唤时代。我们的诗歌作者和评论家,应当以习近平同志关于文艺工作的讲话为指导,努力反映人民的心声,将我们衣食父母中那些先进的、传递正能量的故事和人物,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人民的喜怒哀乐从笔端流淌出来,刻画他们美好的心灵,讴歌中国人民昂扬精神,反映中国人民的审美追求。只有这样,更多具有中国格调、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诗歌作品,才会在百花齐放的文艺园地中傲然展现。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 来源:台儿庄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