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古城要闻>>正文内容
  • 【推荐】枣庄绽放文化魅力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近日,省委、省政府对第二届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进行了通报表彰,我市成功创建成为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同时,滕州市创建成为先进县(区、市),山亭区、台儿庄区顺利通过复查验收。这是我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打造经济文化融合发展高地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牢抓在手上,形成了以文化发展促进城市转型的广泛共识。市委宣传部以创建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为总抓手,着力弘扬我市优秀传统文化,精心组织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狠抓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经济文化融合,以文化发展惠及群众生活,取得了显著成效。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打造地域品牌
      近年来,我市先后组织开展了“文化大拜年·欢乐进万家”、“非遗知识普及·促进活态传承”、尼山书院国学讲堂等系列活动5000余场,编制了《百年中兴史话》、《五名课程》等一批教材,制作了枣庄城市形象宣传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累计播放8000余次,连续5年举办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冬)令营活动,有力提升了枣庄地域文化的影响力。

      我市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前,全市拥有柳琴戏、鲁班传说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非遗项目23项,先后认定市级非遗项目252项、非遗传承人55名。

      近年来,我市把繁荣发展庄户剧团作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传承优秀民俗文化的重要举措,将全市264家庄户剧团纳入统一管理范围,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庄户剧团大比武、一年一村一场戏等文化惠民活动,每年演出近万场,被中宣部作为基层文化典型向全国推广。

      实施“文艺精品工程”
      促进文化繁荣
      枣庄是文艺创作的热土。近年来,我市以实施“文艺精品工程”为龙头,依托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推出了一大批讴歌时代精神、反映地域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实现了文艺事业持续繁荣。

      首先加强扶持引导。从2008年开始,对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省“文艺精品工程”等奖项的作品和作者进行重奖,目前已累计颁发奖励资金超过400万元。2013年6月,设立了枣庄文学艺术界最高奖——“榴花文艺奖”。2014年上半年,首届“榴花文艺奖”评选出包含文艺类图书、单篇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剧等14个门类的特别奖作品16件、入围奖作品51件,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隆重表彰,在全市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我市把“争创一流”作为文艺创作目标,坚持遵循艺术规律,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意识贯穿始终。合理制定各类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的中长期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地逐个突破。深入挖掘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和涵养时代精神。柳琴戏《墨子》、《洋庄园落地山沟沟》、广播剧《牛涧沟的新书记》等,这些作品叫好又叫座,不但思想性、艺术性突出,而且深受人民群众欢迎,充分展示了枣庄文化魅力,提升了城市美誉度。

      同时,巧借外力,集中优势力量创作精品。我市与强势媒体合作、与有实力的投资商合作、与国内一流导演及编剧等主创人员合作,陆续推出了高清数字电影《血染北沙河》、电视剧《铁道游击队》、《小小飞虎队》等作品。同时注重推动重点文艺作品的产业化运作,加快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实施,为文艺创作引领正确方向,营造良好环境,实现了各个艺术门类的佳作迭出。近两年来,电视剧《独有英雄》等5部作品荣获全省第11届“文艺精品工程”奖,实现全部5个门类奖项“大满贯”,我市第10次获组织工作奖。舞蹈《闯关东》、《运河绣娘》获得“群星奖”最高奖,儿童文学《长腿邮递员和山雀》等11部作品先后获得省“泰山文艺奖”。

      推进体制改革
      激发发展活力
      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是激发文化发展活力的必要条件。我市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35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工作。今年5月,又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市长任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和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29个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进一步健全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今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印发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60项改革任务。各有关部门精准发力,稳步推进各项任务落实。

      我市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将市艺术剧院划转为市柳琴戏保护传承中心,滕州市柳琴剧团组建了演出公司,枣庄日报社成立了发行公司、广告公司和印务公司,原枣庄电视台影视剧制作中心改制为枣庄微山湖影视文化传播公司。市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等单位积极开展内部机制体制改革创新,市图书馆自2004年国家一级馆评估定级以来,已连续3次获得国家一级馆称号。市群艺馆在第四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实地考察验收中,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

      构建公共体系
      惠及群众生活
      文化建设的着力点要放在惠及群众上。我市编制印发了《枣庄市2014——2020年文化事业发展规划》,为繁荣文化事业做好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投资30亿元建设了占地52.3万平方米的枣庄市民中心,鲁班纪念馆、汉画像石馆、山亭文化中心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也陆续投入使用。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我市整合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等功能,在社区和行政村建设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大院),升级了文体小广场。目前,全市所有镇街综合文化站均已达到国家三级要求。

      我市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省级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38个,市级示范村183个、达标村292个。2014年,全市累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6139场,举办“一年一村一场戏”2116场,为320个农家书屋更新了图书,为1500个村(居)的广场舞蹈队配备了便携式移动音响。全市21处公共文化馆(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免费开放。去年,市级公共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为5.7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为2.6%,农村电影放映财政补贴到位率达100%。

      加快产业发展
      促进经济文化融合
      西部经济隆起带规划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市大力实施文化产业“三个一批”战略,不断加快文化企业、项目、园区(基地)建设,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文化融合向纵深发展。2011年,建立了文化产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开放影视预售版权、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利权质押等质押贷款。去年,我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8.24亿元,比上年增长13.15%。

      我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载体迅速壮大。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有各类文化企业3156家,占本地企业数比重为12.3%。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项目、园区(基地)达到11个,专业文化市场发展到19个。2014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专利授权数量为418件,同比增长16.5%;文化及相关产业专利授权占全部授权总量的25.1%,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

      扎实部署行动
      确保创建成功
      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评选是我省实施经济文化强省战略的重大举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宣传部年初就将其作为今年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硬性任务,以志在必得的决心,全力争取创建成功。

      对照5大类71项测评标准体系,我市全面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巩固强项、提高弱项”的工作要求。特别是对未达标的项目,明确要求抓紧改进提升,争取通过优化软件环境弥补硬件不足。结合我市实际,市委宣传部在全省率先拿出创建实施方案,将测评指标层层分解落实。紧接着在全省第二家召开动员大会,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创建内容和进度安排,并于7月初开始,市委宣传部主要领导带队,先后组织两轮全市范围的专项督导。在此基础上,多次召开协调会、推进会,充分调动涉及创建工作的市直22个部门和五区一市的积极性,全力做好相关工作。

      为全面充分地收集整理创建档案,市委宣传部从宣传文化系统抽调人员,汇总整理出共15卷60本约200万字的申报证明材料,精心准备现场考评汇报、文化场所、文化地图等,高质量完成现场测评。同时,广泛组织开展广场文艺汇演、庄户剧团调演等文艺活动,利用户外广告、电子屏幕、手机短信等平台和载体,提高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

      这次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创建成功,是省委、省政府对我市文化建设的一次系统检阅和充分肯定。站在崭新的起点上,我市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唱好文化改革发展大戏,不断开创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张孝平)

                                                                                                                                           (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 来源:中国枣庄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