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台儿庄大战>> 海峡两岸>>正文内容
  • 台儿庄古城焕彩重生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温情与战火是这里相反而又相成的主题。曾在许多个夜晚梦回明清故地,遥想当年一河渔火、十里歌声的繁盛古镇。也曾不止一次,凝视战地图片中一个个舍身赴死的战士,正是在这繁华之地,他们即将为保卫自己的家园与有史以来最强悍的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而今古运河滚滚向南的浪涛在永不停息地诉说着台儿庄古城的前世今生。

      今日复活 一波三折

      5月1日,台儿庄古城的船形街正式开街,与船形街同时向游人开放的还有运河酒文化馆、青楼文化馆、台儿庄古城奏疏展馆和天后宫。加上已经开门迎客的“台城旧志”和“运河街市”景区,整个台儿庄古城已经初具规模。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为了古城的复生,台儿庄人整整等了70年。

      1938年的大战,曾使台儿庄古城“无土不沃血,无墙不饮弹”,6000栋明清建筑,保存下来的不到十分之一。

      为纪念台儿庄大捷,国民政府曾决定“在台儿庄重建新城”,以告慰英烈,教育后人。但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没有让中国立刻获得和平。在尽失民心、屡战屡败之后,国民政府已根本无力实现“重建台儿庄”的诺言。

      时光流传多少事,物换星移度几秋。传承运河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呼唤,使得台儿庄所属的枣庄市政府在2008年4月决定重建台儿庄古城。

      重建的机遇近在咫尺,但重建方案却显得渺茫。在这种情况下,古城开发者们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到台儿庄走过了所有的街巷,踏过每一块青石板,走访了27位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挖掘出台儿庄古城的文化基因,掌握了古城重建的第一手材料,并阅读了上百本关于运河文化的典籍,通过外交途径,征集了各国记者当年留下的照片和胶片资料。靠着这些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勾勒出台儿庄古城的整体轮廓。

      台儿庄古城的重建不是创造假古董,而是本着存古、复古、创古的原则,不拘泥于战前的原貌,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恢复康乾盛世的古城风采。今天,在复活的台儿庄古城身上,其400年前兴建、150年前衰落、70年前被战争摧毁的历史印记清晰可见。

      漕运造就的东方古水城

      台儿庄城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其与台儿庄运河(史称泇河,又称韩庄运河)的开凿相伴相生。

      此前数百年,由于黄河水患的淤塞及其他种种因素,京杭大运河始终多枯少丰,漕运“动脉”空有其名。明万历二十一年,开泇工程被正式提上日程。历经十一年,泇河正式通航,通航当年,“粮艘由此过者三分之二”。此后,人们又不断对泇河进行治理,使之成为运河上的主要干道。

      开凿泇河,是明后期的一项大规模治运工程。它的完成,使漕运避开了三百三十里的黄河险道,转而走二百六十里的泇河新渠。这样,过往的漕船不仅安全多了,而且节省了时间,运营效率也大大提高。

      台儿庄运河的诞生,给其流域带来了得天独厚的繁盛机遇。在开泇的同时,为了防止汛期储存的湖水通过运河一泄而下,治河官员还从微山湖口至台儿庄,先后建起了八座水闸。北上的官船和商船,经过这些船闸,需要在台儿庄等待半个月的时间。正是由于这个特殊的漕运枢纽,留住了大量流动人口,使得台儿庄迅速繁荣。从此名不见经传的台儿庄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

      从晚明至清末,为了消除洪水威胁,人们在城区内开挖了几十处大大小小的“汪”,彼此以明沟暗渠、小桥流水相连通,形成了汪塘、水沟、渠道、护城河和大运河相通的完整水系,在汛期吸纳暴涨的运河水,在枯水期回补运河水,形成了一个自然循环系统。老百姓随“汪”而居,城水相依、碧水灵动、以河带路、以船代步。近百条水街水巷,呈现出一派东方水城的风采。到清代的康熙年间,台儿庄的常驻人口已经达到6万,流动人口16万以上。由于这些人来自四面八方,他们在营建自己的商铺和住宅时,带来了各地的建筑风格,使得台儿庄城里集中了京派、晋派、陕派、江浙、徽派、闽南等八种风格的建筑;接纳了儒教、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中外各大宗教和不同的民间宗教,三教九流都在这里发展,使古城台儿庄成为不同文化的汇集之地。光绪时《峄县志》称:“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俗称‘天下第一庄’。”

      不惜陨身换来中华扬威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在与历史的双向选择中,台儿庄走了前一条路:不惜以自身的陨灭来为中华民族扬威。

      1938年2月,日军从华北大举南下,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日军板垣、矶谷两师团4万余人以台儿庄为会师目标,策应津浦路南段敌军的攻势,企图合攻徐州,并与从南京北上的敌军相呼应,欲一举围歼第五战区野战军。

      台儿庄位于徐州东北60公里,在军事上,与徐州有唇亡齿寒之关系,是日军夹击徐州的首争之地。为了打碎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中国军队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任总指挥,决定在台儿庄歼灭敌军。

      1938年3月24日至4月6日,战火在只有几平方公里大小的台儿庄绵延了半个月之久。激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牺牲,以3万人的代价赢得了台儿庄大捷。战后的台儿庄,钢盔堵塞了运河的水流,手榴弹的木柄碎片积存了一寸多厚,运河水为之染红。在中国军队的英勇抗击下,取得了歼灭日军11984人的战绩。在台儿庄,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遭到了沉重打击,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斗志备受鼓舞。在台儿庄,中国军队取得了抗战爆发后正面战场上的首次重大胜利。

      作为民族扬威的英雄之地,这座鲁南重镇也变成了废墟焦土,当时的两万多间房屋建筑“无半掌之壁不饮弹”,两平方公里城区,“无方寸之土不沃血”!李宗仁在其回忆录中称:“台儿庄区区之地,经此一役之后,几成民族复兴之象征。”战后的台儿庄,也被海内外的舆论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亲历这场战役的美国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当年5月出版的美国《时代》杂志上撰文说:“历史上作为转折点的小城的名字有很多,滑铁卢、葛底斯堡、凡尔登……,今天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名字——台儿庄。”

      今天的台儿庄古城中,仍旧可见千疮百孔的清真寺,墙上、古槐树上当年密集的弹孔仍然历历在目。而就在运河之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则向世人展示着当年战场的悲壮。但同时,这里也传出了一种强有力的声音:为了中华民族之扬威,即使繁华全毁,台儿庄也在所不惜!

      时至今日,这南北通衢之地正在逐步恢复往日的繁荣。如何让台儿庄古城的新生得以最大程度的延续、如何让我们这个盛世得以最大程度的延续,这才是我们最为严肃的使命。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