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古城要闻>>正文内容
  • 摄影报道:台儿庄运河湿地之赵村湖(二)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台儿庄赵村湖成因考》地处台儿庄古城东南不远处的邳庄镇赵村一带,地势低洼,河渠纵横,汪塘密布,海拔仅24.5米,比微山湖湖底还要低4米多,属于典型的“河漫洼地”地貌,历来素有“赵村湖”之称。那么“赵村湖”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台儿庄区处在“郯(城)庐(山)”地震带,历史上这里曾多次发生地震,但大多无文字记载,因此难以考证。据有关史料记载,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7月25日晚),山东郯城县发生的一次8.5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5.3度、东经118.6度,震中烈度12度。波及江苏、河北、河南、安徽等十几个省及朝鲜半岛。极震区郯城、临沂、莒县共死亡5万余人,破坏面积长达1000多公里。
            文献记载:“有声自西北而来,如奔雷,犹如兵车铁马之音;”“刹那间山崩地裂,城楼垛口、监仓衙库、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如平地,周围百里无一村屋。”郯城地震是我国有史以来罕见的大地震,被称作“旷古奇灾,”山亭熊耳山大裂谷、龙抓崖亦是那次地震造成的地质灾害,山崖坍塌,滚落的巨石将山脚一村庄掩埋,除一货郎外出幸免于难外,其他村民无一生还。

            台儿庄与郯城近在咫尺,在这次大地震中受灾极为惨重。在位于台儿庄驻地西南10多公里的寨山之上,至今还留有大清举人雷享坤题写的“戊申夏季,山东同时地震,房屋倒塌,压死人民不可胜数——”关于郯城大地震的摩崖石刻。
            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说明它是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是一条地震活动带。据统计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M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5次,M6-6.9级地震11次。其中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发生M35.2级地震;2012年09月06日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枣庄市滕州市与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交界地区(塌陷)3.2级地震。
           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郯庐断裂与苏、鲁交界交汇部位,自1990年以来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                     
            在台儿庄区这块土地上有没有发生过地震呢?答案是肯定的,由于没有历史文献记载(1981年秋马兰屯镇发生3.5级地震),我们只能从考古学上入手对其进行解秘。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赵村的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手里有了余钱,于是纷纷拆掉低矮的草房盖瓦房或楼房,建房就要大量用沙子,村民就地取材,不是在自己的房前屋后就是到村东的涛沟河里挖沙,时常发现一些古代墓葬,出土许许多多盆盆罐罐和铜镜、钱币之类的物件,因出于墓葬嫌晦气,无人带回家中,大多将那些东西就地砸坏。在沙层下面出土的大多为灰陶或白陶三足鼎、钟、壶、罐、盒、瓬等明器,器型具有典型的西汉风格;沙层以上墓葬中出土的多为绿釉、黄釉、红陶或夹砂陶锅灶、楼房、粮仓、圈厕、畜禽、生活日常用品的明器,器物由西汉时期的礼器、酒器向现实生活化转变,符合东汉陶器特征。
            赵村西汉墓上面的沙层与墓葬叠压界限明确,没有混扰现象,这充分说明,墓葬埋入在先,由于地震造成地面下沉,形成赵村湖,后来每年汛期客水汇入,裹挟大量泥沙,沙子比重大,在洼地沉积,时间久了,低洼处基本被沙子填平,再后来洪水流经此处,泥土才得以留存,形成新的土层,东汉先民继续在此休养生息,人故去后变下葬在沙层之上的土层中。
           综上分析得出结论:“赵村湖”是由2000多年前一次大地震所造成的。图为兴建运河湿地公园重新开挖。(杨成骏  黄振)

                                                                                                                                      (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