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台儿庄古城>> 重建>>正文内容
  • 山东枣庄市市长撰文:台儿庄古城重建的实践与思考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以文化产业推动城市转型
                                                                  ——台儿庄古城重建的实践与思考

      枣庄是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了拉动就业、推动城市转型,3年前,我们拿出不足全市年产量2%的煤炭,也就是50万吨原煤,组建了国有全资公司,开始了台儿庄古城的重建。如今这50万吨原煤,已换来了净资产150亿元、荣膺新世纪“齐鲁文化新地标”榜首的台儿庄古城。去年五一试运营以来,接待游客突破150万人,为群众带来了近20亿元的收入。在以这座古城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带动下,2010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综合收入83亿元,3年多增长了3.6倍;从业人员达到10万余人,3年多增长了两倍;三产增加值高于全国10.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4.8和2.7个百分点,有力地推动了城市转型。

      城市转型,唤醒一座沉睡的古城

      枣庄是个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城市,这里采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在建国后的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共从这里调出原煤4亿吨,总值为64亿元人民币。到2006年,枣庄煤炭可采量不足6亿吨,按年开采3000万吨计算,不到20年将矿竭城衰。

      几年来,我们先后引进新奥、韩国SK、联想3个过百亿元的煤化工项目,全市煤化工总投资达到470亿元,可形成1500亿元的产业规模,为城市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从就业的角度看,一个投资100亿元的煤化工项目,只能解决1000人的就业,而随着一些矿井的关闭,相关企业的萎缩,10年内将有20万人需要转岗,加上现有下岗职工14万人,就业压力非常之大。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当时,枣庄虽然有温泉、湿地和传统文化资源,但整个文化产业体量小,效益差,年收益只有23亿元,从业人员只有不足5万人,主要原因是没有龙头项目。在全面调查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我们把目光放在了台儿庄。

      首先,台儿庄是运河古城。这里曾荟萃了我国南北多种样式的建筑,云集了各地富商巨贾,是京杭大运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明清时期县志记载,台儿庄“一河渔火、十里歌声、夜不罢市”,被乾隆称为“天下第一庄”。李宗仁在回忆录中说,之所以选择在台儿庄与日军决战,就是因为当时这里有6000多栋质量非常好的房子,可以作为很好的掩体。到现在,台儿庄还保留了京杭大运河上唯一一段3华里的古河道,唯一保存完好的古驳岸、古码头、古船闸。其次,台儿庄大战是继平型关大捷后,正面抗日战场上第一场胜利,台儿庄也因此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从广义上讲,本地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的地方性,这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根”和“魂”。没有这个核心的东西,民族文化项目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深厚的运河文化和独特的大战文化在这里有机统一,使古城有望成为民族文化项目的经典。

      一般来说,只有遗存才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但世界遗产组织规定,因二战战火毁坏、具有重大文化价值的古城,可以作为文化遗产来重建。专家论证后认为,台儿庄和华沙是世界上仅有的两座因战火毁坏可以重建的城市。在国台办的安排下,我到台湾拜会了连战、宋楚瑜、郁慕明等人,介绍了古城重建的有关情况,他们都对我党肯定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的作用,所具有的博大胸怀表示敬佩。为了枣庄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果断叫停了这里一个投资5亿元的房地产项目,启动了古城重建。

    存古复古创古,复活泯灭的古城

      古城的民族文化价值在于古,与其他文化产业项目的差异性在于它是一座古运河上的古城。我们在重建中,遵循“存古、复古、创古”的原则,让古城在原有面貌、形态、规制等历史的基因上复活起来,使之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存古。对现有遗存进行最严格的保护。把大战后遗存的古驳岸、古码头、古船闸、清真寺、关帝庙配殿、中和堂、胡家大院、繁荣街上的民居和店铺等,都原封不动地保留,保存古城95%的道路肌理和水系框架。在保留53处累累弹痕的古墙、古屋等遗存基础上,建成大战遗址公园,供人们回忆战争的惨烈,凭吊烈士的英灵。

      复古。大战前什么样子,就努力建成什么样子。对已湮灭的古建,我们原址原样进行恢复。一是追求整体面貌和历史一致。我们用了3年多时间,走访了古城每一位80岁以上的老人,查阅了数百部史籍,从国内外搜集到380多张台儿庄的老照片。在此基础上,邀请一流的规划、古建、文化、旅游专家,华山论剑,博采众长,依据史料,绘制出古城复原图,详细和清晰地勾画出古城古貌。当年(明万历三十二年)运河在这里开通,各路商贾、各种宗教云集于此,台儿庄迅速繁盛。有晋派、徽派、闽南等8种风格的古建,参将署、闸官署、文昌阁、妈祖庙、驿站、私塾、青楼等有几百座,风格各异,交相辉映,可谓中国古建的集大成之地。我们依据这幅古城复原图,制定了古城重建规划,将大战前台儿庄18个汪塘、14华里水街,人们筑台而居、以船代步、荡桨摇楫于街巷之间的北国水乡风光呈现在人们面前。二是追求和历史影像记录一致。在美国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拍摄的照片中,发现了当年台儿庄徽派风格的建筑;在李宗仁视察战事的照片中,发现了闽南风格的建筑;在荷兰记者伊万斯拍摄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中,发现了广东客家建筑。依据这些老照片的记录,对月河街、繁荣街、中正门、西门、泰山娘娘庙、久和客栈、万福驿站等1000多栋老建筑,一一进行了复原。三是追求和史料记载、老人记忆一致。古城毕竟是70多年后重建,许多湮灭的古建找不到历史影像资料,只能从有关史料和老人记忆中去寻找。我们绘制出经过老人和专家考证的4000多栋古建筑素描图,并据此来恢复。首先,对大战前的每一栋建筑、每一个汪塘、每一条水巷、每一条街道,都请当地老人一一现场指证,确定建筑的空间布局。其次,挖掘历史基因,弄清每一栋建筑的前世今生、主人身份和家族故事,以及当年的用途。再次,确定建筑风貌和空间尺度,并绘制出样图请当事人及老人确认,然后据此来重建,建成后再请老人、专家来“验收”。最后,在建筑细节上体现文化底蕴。像万家大院,主人万郎中祖籍山西,利用漕运夹带货物,挣下了40万两银子的家业,在暴富心态驱使下,修建了一处晋派风格的大院,使用了大量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我们在原址按原样重建,不仅豪华和精美程度丝毫不亚于当年,而且在匾额、房间及院落布局等建筑细节上充分展现孝文化以及晋商文化传统。

      创古。我们遵循的原则是,在存古、复古的基础上重建,把创古蕴含于存古和复古之中。一是遵循古法、用真材实料来建。为了保证把古城建好,我们从全国筛选出30多家最好的古建队伍。像天后宫,当年福建客商筹集会费,历时几十年才建成,材料都是从泉州运来的。我们请来泉州的古建队伍,从当地采购原材料,按原样还原。像关帝庙,据说当年是由平遥商人集资建的,我们就请平遥的古建队伍来建,保证了建筑风格的一致性。古城重建中,很多老工匠都六七十岁了,再过几年他们的手艺可能就失传了。从这个角度说,台儿庄可能是最后一座手工版古城。在质量控制上,高标准严要求。比如砖块间的灰缝,一般古建不超过10毫米,而台儿庄古城的要求是不超过5毫米,凡专家审查不合格的一律推倒重来。在对“参将署”验收时,专家发现屋脊不符合武官官署的规制,承建单位立即返工重修。这样,确保了每栋建筑都能成为古建精品。二是对古城内的地下管沟、给排水系统,对隐蔽工程中的强电、弱电,按现代城市功能的要求建设和配置。三是除古城中原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还引入柳琴戏、运河大鼓、鲁南皮影、伏里土陶、曹县面人等3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了台儿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不少到这里的客人,都认为重建的古城就是当年的古城。80岁高龄的台湾著名散文家郁化清老人回到阔别几十年的家乡,激动地说,我记忆中的台儿庄,就是这个样子。
    面对市场,打造持续盈利的古城

      台儿庄古城占地3000多亩,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总投资48亿元。钱从哪里来?市场怎样火?我们的做法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我们组织市内五家国有煤矿企业,各拿出10万吨煤,相当于一次性投入4亿元,组建投资公司启动了古城建设。枣庄年产3300万吨煤,这50万吨煤占了不到2%。项目启动以后,商家纷纷前来投资,周边土地大幅升值。过去台儿庄商业用地的平均地价每亩不到30万元,现在每亩达到600万元,古城净资产超过150亿元。当初出资的丰源集团董事长陶志远说:“我挖了一辈子的煤,都烧掉变成二氧化碳了,只有这10万吨煤用得最值。”

      城市是“城”和“市”的结合。单就“城”而言,古城确实与其他城市不同,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引人入胜的魅力,能够为枣庄人民带来丰厚的门票收入和其他相关收益。但我们觉得,这座古城更大的潜力在于“市”。为了让这座古城火起来,持续盈利,安置更多人就业,我们重点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准确定位,大力营销。我们把台儿庄古城定位在“运河古城、大战故地”,启动了“枣庄二日游”,瞄准国内重点客源城市进行宣传促销。过去枣庄没有一辆旅游大巴、没有一个地接导游,现在有105辆旅游大巴、400名地接导游;过去枣庄的宾馆只有4700张床位,入住率不到四成,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这三年新增宾馆78家、床位1.4万张,已建、在建五星级酒店10家,仍然满足不了游客的住宿需求,经常出现“一房难求”、“一车难觅”、“一导难寻”的情况。二是兼顾今昔,丰富业态。古城内不仅有茶楼、戏台、药铺、客栈等传统店铺,有税史、私塾、驿站、奏折、票号、青楼等100多个专题博物馆、展示馆,也有酒吧、演艺厅、星级酒店、主题公园等现代休闲业态,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在传统建筑的“瓶子”中,装入可吸纳现代业态的“新酒”。如对拟做酒吧的古建,我们都临河而筑,客人在古香古色的房间,可以斗酒说唱,隔岸对歌、船岸拉歌。昔日古城内的吴家票号,是日昇昌的分号,现在既是一个票号文化博物馆,又是一个咖啡馆,人们可以在休憩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神韵。三是定点招商,品牌引领。我们先后到北京、深圳、成都、重庆等地定点招商,与深圳华强合作建设运河文化和大战主题公园,与华谊兄弟合作建设战争题材的影视基地,与华侨城合作搞大型演艺,引进千里走单骑搞特色酒吧,引进北京798、上海田子坊搞文化创意产业。在品牌大商的影响下,各类商家纷纷来到古城,开店创业。四是搭建平台,发展创意产业。搭建工作平台,对来古城的文化创意人才,提供600套3年1元租金的20平方米工作室。搭建技术平台,引进浪潮集团“云计算”,为3D动漫制作、软件开发提供技术支持。搭建生活平台,在古城周边建设一批公租房,供创意人才居住。搭建融资平台,由政府主导,古城内企业共同出资3000万元设立文化创业基金,成立YBC古城创业促进会,在创意产品的研发、销售等环节上提供支持。搭建培训平台,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对创意人员提供高端培训。毗邻古城规划建设一个10平方公里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打造古建设计建设、影视文化、高仿艺术品、创意设计等文化产业集群,推动人口聚集向人才聚集转变、产业规模向产业升级转变。有专家评价,台儿庄古城不仅是文化之城,还是活力之城、智慧之城,未来的发展不可估量。

      重建的台儿庄古城,带动了枣庄的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方面:去年全市三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2.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位;三产增加值增幅高于全国10.5个百分点、全省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二位;三产投资增幅达到32.7%,是二产的2倍,高于全国7.1个百分点、全省5.8个百分点。就业方面:去年全市新增就业10万人,其中80%得益于文化产业的带动。富民方面:古城火了,旅游商品也火了,去年农民腌的咸鸭蛋就卖了2亿多个,一个2块钱,收入了4亿元,估计再过几年10亿个也挡不住。文化事业方面:3年来,先后有14部作品荣获国家和省的文艺精品工程;我们一个地级电视台就拍了十多部电视剧,其中《铁道游击队》盈利2000万元;像柳琴戏、皮影戏等民间文化团体,过去生存都有困难,现在天天在赶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绝路逢生。促进两岸交流方面:连战,吴伯雄,郁慕明,国民党的退役“将军”团,台南县37位民进党的乡长、里长,都先后到这里来;现在每周都有台湾旅游团队,已接待2万多人,增进了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台儿庄被国家确定为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陈伟 作者为枣庄市市长)

                                                                                                                                     (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