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古城要闻>>正文内容
  • 申遗后的山东运河文化研究初探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大运河申遗成功后两年多来,我们明显感到大运河文化研究出现了“新常态”,那就是从上到下各级政府的保护意识增强,各级媒体的宣传力度加大,运河沿线旅游经济变得活跃,特别是运河文化研究的论文、报告、丛书等连篇累牍,大有井喷之势。

            申遗后的“新常态”下,山东运河文化研究如何定位,方向在哪里,规划怎么做,着眼点是什么,等等,这一切都需要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下面,我就山东运河文化研究的“着眼点”问题谈点粗浅看法。概括起来有“四个着眼点”。

    一、着眼于山东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

            山东运河不仅是山东的,更是中国的、世界的。研究山东运河文化,绝不可能不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等中国的法律,更不可能不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为什么要保护世界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基肖尔·拉奥说:“保护世界遗产,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而今山东运河的许多点、段已经成为世界遗产,放在山东让我们去守护,如果保护不力,那就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破坏,也是对全人类的犯罪。

            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最迫切的是要求沿运省市按照世界遗产保护的规则,实现对运河遗产在确保有效保护中开发利用的目标。在大运河申报遗产区名录中,大运河山东段有南运河德州段、会通河临清段(元运河、小运河)、会通河阳谷段、会通河南旺枢纽段、小汶河、会通河微山段、中河台儿庄段等8个河段,占全部27个河段的近三分之一,总长186公里;共15处遗产点,超过全部58个遗产点的四分之一;遗产区面积为16603公顷,缓冲区面积29501公顷。不仅运河沿线五市均有遗产点列入,而且申遗遗产点涵盖了各类水工设施遗存,初步再现了传统运河工程的技术发明创造性和技术体系的典范性,成为大运河整体申遗最有力的支撑段之一。大运河山东段点多面长,浩繁艰巨,而且面临诸如文物保护、航运,水利工程与管理,地方发展项目以及沿线群众生产生活的关系等问题,使大运河山东段成为遗产保护工程量最大、环境治理最严峻的河段。山东运河沿岸城市尽管有的比较发达,有的相对落后,但都面临产业升级、转型发展与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矛盾冲突等问题,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遗产保护的关系,避免产业转移带来污染转移,产业升级带来污染升级,工作中要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做好重点区域水源治理和保护,在全流域建立严格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走出一条绿色生态的发展之路。由此可见,山东运河文化研究,必须以世界之眼光,着眼于山东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而且这种研究责任重大,任重道远。


    二、着眼于山东运河与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关系研究

            山东运河不是孤立的存在,我们要放眼全国,看她在中国版图上的区位,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在中国宏观发展战略上的品位。

           有的运河文化研究专家提出了“大运河经济带”概念。这条纵贯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的“经济带”,连贯了我国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而且连接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两大城市群。尽管有些专家认识了这条经济带的战略支撑地位,但我国政界还没有明确提出,原因是运河上下不连通,南北发展不平衡,战略支撑作用不明显。但是作为山东运河文化研究,必须有战略性和超前性,看到山东运河的发展潜力和未来,看到她将来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巨大支撑作用。
            为了提振国人信心,增强发展决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形象地指出这“一带一路”,“就是要再为我们这只大鹏插上两只翅膀,建设好了,大鹏就可以飞得更高更远”。在2014年11月4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习近平再次强调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全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浓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这项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包含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开放思想,表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治国胆识和气魄,旨在重新确立中国在亚欧、东南亚区域交流中的主导地位。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国古代的数次辉煌,如大唐的贞观之治、宋代的科技文化、元代的大一统局面、明代的航海、清朝的康乾盛事等,不仅表现在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更与山东运河的巨大贡献密切相关。省政府在2016年年初出台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指出:主动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全面融入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扩大与珠三角、中原经济区等交流合作。”所以,要围绕“中国梦”的实现,研究山东运河的历史作用,研究她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的引领地位,研究她与“一带一路”的衔接关系,研究她在国家“南水北调”中新的功能。


    三、着眼于山东运河对山东“一圈一带”发展规划的作用研究

            为了打造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高地,促进全省东、中、西部平衡发展、协调发展,山东省委、省政府于2013年出台了“一圈一带”规划,即《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和《西部隆起带发展规划》。这两个规划明确了经济圈和隆起带的范围、定位,提出了发展目标。“一圈一带”规划的出台,对带动山东中西部崛起,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省政府在《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形成邻边经济新高地和全省重要的增长极。”郭树清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加快与中原经济区交流合作,把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成邻边经济新高地。”而我省的西部经济隆起带,与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息息相关,因为西部隆起带的范围包括枣庄、济宁、临沂、德州、聊城、菏泽和泰安市的宁阳县、东平县,共60个县(市、区)。可见这一范围正是山东运河流经的区域,同时这与过去提出的山东运河“四带”(经济带、文化带、旅游带、风景带)建设范围也基本吻合。针对这一现象,就需要研究山东运河与西部隆起带的关系问题、衔接问题,以及山东运河在西部隆起带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对山东运河文化研究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那就是能否多出成果、多出精品,引起省委、省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山东运河文化研究的重视。如果山东决策层看不到运河文化,领导不重视,那么运河文化就很难融入到经济发展中去,所造成的局面就是“两张皮”:领导只管抓经济,专家埋头搞研究。如果山东运河文化真正融入到山东的顶层设计中,那么决策层就会考虑“要不要成立山东运河管委会”、“要不要修编山东运河开发总体规划”、“要不要设立运河开发基金”、“要不要调整行政区划”、“要不要制定更加严格的山东运河保护政策”等等。所以,山东运河文化研究要主动出击,瞄准山东的“一圈一带”规划有所作为,而且要多出成果,从而引起顶层设计者和决策层的重视,这样才能真正建立新的研究平台,巩固研究阵地,发挥运河研究的作用。


    四、着眼于山东运河以及沿运各地市的特色文化研究

            山东运河文化是非常独特的地域性文化。研究山东运河文化,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山东运河文化,其次是要搞清山东运河文化的特点,第三要把握山东运河沿线各地市的文化特色。

            所谓山东运河文化,有人说是“山东运河漕运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概念太大,不好把握。

            实际上山东运河文化,就是两种现象。一种是社会现象,是山东运河自开凿以来长期创造而形成的物质精神产物;另一种是历史现象,是山东运河流域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山东运河虽然只有643公里,但古往今来,却囊括了中国若干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国家因素,又创造出了山东运河流域多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非国家因素。一言以蔽之,山东运河文化,就是以黄河文化为核心,以齐鲁文化为依托,与其它沿线水系共同融合出的人工河流文化,并与中国大运河相系,与中原文化相承。

            山东运河文化的特点,从宏观上讲,它有包容性、统一性、扩散性、开放性、凝聚性、向心生、齐鲁地域性等特点,而且“汇集泉水最多,河工设施最为密集,河工技术含量最高”。微观上,需要把握以下的文化要素:线性、条状、齐鲁、水脊、世界遗产、文化长廊、文化底蕴深厚、蕴涵发展潜力等等。其实,通航条件困难、维修保护复杂、半枯半荣、上下不通、污染防不胜防等,也是山东运河以及运河文化现实的特点。

            如何把山东运河看作一条充满希望的经济带,那么在今后的发展或者叫隆起中,要打造自我的个性,有别于京杭大运河其它河段。基本要求是:“文武兼备,有刚有柔”。刚起来的基因来自于大齐和泰山,来自于《兴唐传》、《响马传》、《水浒传》、义和团文化的传承和渗透;柔起来的基因,来自于诸子百家,来自于儒学的“仁爱”。《仁行天下》一书中讲:“儒学体系涵盖了修炼个人、经营家庭、治理国家、奉献世界的丰富内容。它的核心是‘仁爱’,具体含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核心价值是仁德向善、讲信修睦、进取自强、求治创新。”这样,阳刚与阴柔的结合,冰与火的撞击,就会促成山东运河一线形成全国独一无二的“国学带”、“儒学带”、“武林带”,并衍生出“遗产带”、“古建带”,如果航拍,又是一条“绿丝带”。融合的最终结果就是“文明带”、“平安带”、“富贵带”。

            除了从整体上研究山东运河的特色文化外,还要认真分析研究山东运河各段,或者沿运各地市的特色文化,防止在开发中一哄而上、一哄而起、相互模仿、千城一面、上下雷同。

            山东运河,南起山东与江苏两省交界处的大王庙闸,北至德州市德城区第三店,流经山东省枣庄、济宁、泰安、聊城、德州5市16个县(市、区)。应该说山东运河各地市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特色是不一样的,除共性的东西外,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特色,这就为今后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定下了基调。山东省在《西部隆起带发展规划》中也考虑了西部各地市的文化特色和发展潜力。比如在西部城市定位上,规划济宁市:建成鲁西科学发展高地、中华儒家文化传承创新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城市和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争取济宁市列为国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枣庄市:建设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中华运河文化传承创新核心区、国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建成鲁南“门户城市”。德州市:建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纺织服装基地和全省低碳发展示范城市。聊城市:建成鲁西生态化新兴工业城市、邻边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城市、江北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菏泽市:建成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突出“花城水邑森海商都”特色,建成鲁苏豫皖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以上这些定位,无论准确与否,都需要山东运河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深入思考、认真研究,密切联系运河发展实际,为山东西部隆起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总之,山东运河文化研究任重道远,面广量大,需要研究的课题成千上万,比如“山东运河的宣传”、“研究人才的培养”、“研究机构的自身建设”、“运河航运业发展”、“文化旅游业崛起”等等都需要有人关注,有人研究,但面对众多课题和任务,必须有“轻重缓急”意识,从宏观上把握重点,解决难点。所以,笔者提出了四个“着眼点”问题,供山东运河文化研究的同仁们商榷,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2016年8月


                                                                                                            (作者:枣庄市台儿庄区人大研究室  李振启)

                                                                                                                          (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