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台儿庄名人>> 历史名人>>正文内容
  • 台儿庄:刘镛与堕泪碑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每年的清明时节,台儿庄涧头集镇高山前村附近的村民都会在南宿山上看到前来官林祭奠的刘氏后人。这座山的坡地上埋葬的是清康熙年间(1641—1707)爱民勤政的峄县知县刘镛。虽是历经了300多年,县官刘镛爱民勤政、刚正不阿的故事仍然在当地村民中广泛流传。

        2007年4月4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刘镛的后人前来祭祖,并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的古墓碑重新拼接,立在新修的刘镛墓前,并仿照古墓碑重树了一块更高的新墓碑。

        清知县刘镛的墓地在南宿山的山坡上,占地面积约为150见方,4个角上的石柱墓地界桩还保存完好,修复的古墓碑已立在了新修的墓前。这块墓碑已有250多年的历史,是刘镛死后儿子大椿于乾隆十五年(1750)修立的,碑文由时任峄县知县骆大俊题写。古碑高约两米,除两小块缺失外,其他10块破碎的碑石均在原坟墓四周找到,拼合后的古碑碑文内容基本完整,字迹依稀可辨。皇清敕封授文林郎峄县知县文中刘大公暨封孺人赵太君(侧室蒲氏)合葬之墓以及赐进土出身敕封授文林郎峄县知县眷寅弟宣城骆大俊拜题等文字仍然能看得比较清晰(据《峄县志》第十九卷职官志记载和族谱记载核查)

        刘镛,字云仲,祖籍贵州省贯州,明崇祯十四年(1641)生于福建长乐县,清康熙十一年(1672)考中长乐县举人,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调任峄县知县,至康熙三十年(1691)谢任归田。从史志记载中可以看到,刘镛做峄县知县时,爱民如子,勤于政务,深受百姓爱戴。

        知县刘镛上任后,不辞劳苦地兴办与民有利的诸多事务,而对老百姓没有好处的他却是竭力地废除,所有的事务均亲历亲为,总是非常坚定地落实到底。很多时候刘知县都要忙到下午两三点钟,还顾不上吃中午饭。在当时,清政府是严厉禁止人员流窜的。刘镛只要听到有外地流窜到峄县的人员,就会立即将其收容并迅速将其遣返原籍。

        刘镛在任时从不无端给老百姓增加负担,时刻维护老百姓的利益。常常有江浙一带返乡的兵卒,回南方时索要船只、车辆,吵闹纠缠,无休无止。刘镛总是按照政府规定与他们争辩,丝毫不让步,从不答应他们的无理要求,而八旗军的女眷要乘船回北方去,需要的纤夫,动辙就是几百人,而且要长时间地伺候着她们。刘镛就让能干的衙役为这些女眷们雇佣愿意做事的民工,并拿钱付给民工合理的报酬,这就等于为他们增加了经济收入,此举受到百姓的欢迎。

        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皇帝圣驾南巡,途经峄县。圣驾光临,这对一方地方官员来讲是件诚惶诚恐的大事,讨得皇上的欢心,仕途无可限量;要办不好,皇上必然降罪。所以皇上所到之处,地方官员们都会想尽办法,博得皇帝及其身边重臣的欢心,且借此搜刮民财,征用民间的物品器具也是常有的事。而刘镛却是爱民如子,不以此事扰乱老百姓的生活,增加他们的负担。刘镛不动声色地准备着皇帝亲临时需要的一切物品、器具。当这些器物准备齐全时,老百姓还不知道皇帝要来了。

        虽然只是一个芝麻大小的地方官,刘镛却有一副不畏强权的硬骨头,而与权贵对峙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维护老百姓的利益。

        刘镛在任期间,驻守在峄县的兵士骄横跋扈,不可一世,干了许多违法的事情。当他们有事到县衙报告时,却往往摆出一副傲慢无礼的样子。刘镛一怒之下,将驻军祸害百姓、目无法纪的事禀报了上级官员,把驻军的主要军官罢免了。

        当时峄县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成了战乱的重灾区。百姓逃难,田园荒芜,良田亩数不足以上交供奉,皇帝急令招募垦荒的人。而此时,当地驻军有一位名叫李山的左都督,有权有势,权倾一时。他的奴仆仗势欺人,非常蛮横,借机强占了无以计数的民田。刘镛传左都督李山到县衙大堂讯问。没想到李山居然旁若无人地径直走人大堂,在大堂上两手往后撑地仰面坐在地上,强词夺理,出言不逊,甚至与知县刘镛顶撞起来。刘镛非常愤怒,喝令衙役把这个无视王法、欺压百姓的无耻之徒投进了监狱。然后,刘镛将他的种种罪状整理好,向上级报告,奏请皇帝削去李山左都督的官职。从此,在峄县驻守的兵勇们皆有所收敛,不敢再胡作非为了。

        刘镛在任时,类似这样不畏强权,捍卫百姓利益的事不胜枚举,而刘镛最终也是因此得罪了权贵,被罢免了官职。

        康熙三十年(1691),罢官后的刘镛,并没有回老家福建,而是在峄县定居下来。10年后,67岁的刘镛去世。峄县的老百姓没有忘记这位一心为民的父母官。刘镛死后,峄县老百姓自发地捐资为他立了一通堕泪碑。据史料记载,这通碑当时就立在古峄县县城的西门路边。刘镛的后人非常想找到这通碑,但是在历史的风尘中,这通碑早已不知下落,也许是在战乱或“文革”中被毁掉了。

        而关于刘镛斗李山的故事,关于堕泪碑的故事,至今仍在百姓中传颂。堕泪碑可以被毁,但是老百姓的口碑却是永远也毁不掉的。

        据涧头集镇高山前村的几位村民说,听一辈辈老人传说,刘镛是咱老峄县的大清官,很为老百姓办事,不怕有权有势的人,这样的官才让老百姓记住。当地村民都把他的墓地称为官林。出于对刘镛的敬重,对他的墓地都很爱护,割草放羊都不会进入墓地界石以内。每年刘镛的后人来祭祀时,周围的村民都要出来在村头迎接。每当这时候,大家又会提起这位清官县老爷的传说故事。

        刘镛的第十世后人刘福云说,刘氏祖宗只是一个小知县,不能与在京城做大官的刘墉相比,但他也是一个爱民的官,在百姓中的口碑这么好也是我们刘氏后人的骄傲,更是我们做人立世的榜样。一位熟悉刘福云的朋友说,刘福云在历任几个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的时候,特别小气,出差住最便宜的宾馆,吃饭吃最便宜的饭,惹得跟他一起出差的同事总是抱怨:花公家的钱也是这么抠门

        细想来,作为刘镛的后人,有这样的官品应该不奇怪。而今天很多的父母官把本应该奇怪的事,却当作了理所当然,这才是应该让大家深思的。(丁玉萍 贺懋莹 杨成骏)

                                                                       (古城台儿庄网专题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专题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