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沪上高楼,唯闻人声车声,久违蛐蛐之声。初秋时节,入住台儿庄深宅大院,万籁俱寂,银铃般的蛐蛐小夜曲时起时伏,悦耳动听,如琵琶清脆,若古琴声声。那一夜,虫声唧唧伴我眠,仿佛回到了久远的童年之梦。
在潇潇秋雨之中,我从枣庄驱车来到台儿庄,已经是夜色如黛。幸有当地友人陪同,在运河码头上了硕大的画舫,朝台儿庄古城进发。夜已深,原本乘坐上百游客的画舫,只有我们这几个游客。画舫沿着京杭大运河缓缓行驶,运河两岸彩灯如云,缤纷灿烂的亭台楼阁,如同一串串夜明珠,镶嵌在黑丝绒般的夜幕上。光影倒映在黑漆漆的湖面上,在浪尖上跳跃。船的右舷出现一座灯光明亮、桥上有廊的古拱桥,那是取义于平步青云、建于明朝的步云桥。过了廊桥,见到一座金光熠熠的双层五角亭,曰五行亭,那里的五行码头是清朝台儿庄最繁华的码头。画舫减速,驶向终点,前方是一座高大巍峨的青砖城门,上面有两层飞檐翘角的城门楼,黄色的灯光把城门楼装点成金碧辉煌,那是台儿庄古城的西门。门楼最高处,悬着一横匾,上书“天下第一庄”,乃乾隆皇帝所赐。
上岸之后,雨越发大了,撑伞走过护城河上的石桥,穿过西门石拱门,便进入台儿庄古城。城内不光是气势雄伟的参将署、高大的“水陆通衢”牌坊都用彩灯勾勒轮廓,就连主干道衙门大街两侧的店铺、树木都流光溢彩,尤其是在地面雨水反射下,如梦似幻,美不胜收。我注意到大街两侧的房屋式样色彩纷呈,据称因为台儿庄处于京杭大运河的中心点,当年晋商、徽商、浙商、闽商、粤商云集,在此安家,所以北方大院、鲁南民居、徽派建筑、水乡建筑、闽南建筑、客家建筑以至欧式建筑百花齐放。
我下榻于万家大院。万家曾是台儿庄四大家之一,来自山西扶风,所以大院为晋派建筑格局,取名“扶风堂”。走过两层雕花门楼,绕过屏风,迎面便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在一片红光之中,我步入一进又一进的四合院,而与北京四合院不同的是,这里的四合院不是平房,而是两层楼。据称当年万家大院五进九院,拥有百余房间,如今还只恢复三进。我住在最后一进的朝南北屋。当我推开客厅的木雕门,出现在眼前的是八把红木太师椅。用电子钥匙卡打开厢房房门,里面液晶电视、席梦思床、白瓷浴缸、抽水马桶一应俱全,一派现代化气息。我又试着拉开客厅后门的木栓,门外竟然是一个木结构的阳台式码头。一条十来米宽的河,从跟前流过,原来我住的是河景房。在河畔的红灯笼照耀下,我看见码头之侧泊着几艘乌篷船。不远处是一座石拱桥,在灯光下那桥洞富有立体感。台儿庄的街道、房屋大都沿河而建,而河网遍布全城,近百条水街、水巷汇聚,是一座摇桨逛全城的东方古水城。小河称渠,如同水上弄堂。河流交汇处,形成水上“广场”,当地人叫“汪”,诸如蝎子汪、两半汪、龟汪。渠、河、汪、运河,组成台儿庄水的世界。“上善若水”,水是台儿庄的灵魂。
在蛐蛐声中,度过难忘的古城之夜。晨起,吱唔一声推开木门,发觉重建的大院精雕细刻,就连柱脚的青石都镌刻花纹,而墙上嵌着的方砖上则刻着《西厢记》张生与崔莺莺的浮雕。院内有一棵枝繁叶茂的400多年历史的银杏树,表明古宅焕发青春。雨住,呼吸着潮润而清新的空气漫步。给我印象颇深的是船形街。这条街的造型很奇特,中间是一艘石砌的乾隆的御驾画舫,长110米、中间宽60米,两侧是两层楼商铺像括号的两个圆弧包围着画舫。画舫之艏是镇水兽雕像,象征水城波澜不兴,永葆平安。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台儿庄古城保留了台儿庄大战临时指挥所等53处二战遗址。1938年春,在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队重创日军,打破日本军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而战火把台儿庄夷为废墟,重建古城成为台儿庄几代人的梦想。2008年枣庄市政府筹集社会资金,启动台儿庄古城重建工程,历时5年竣工,再现当年“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荣景象。在重建中保留二战遗址,为的是让历史告诉未来,使年轻一代居安思危。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