潺潺东流的大运河畔,坐落着一处中外驰名的古城——台儿庄古城。就在这座文化底蕴厚重的古城里,有一位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提到他,不仅在台儿庄古城,而且在苏北、鲁南整个地区,一些书法届的同仁和书法爱好者,无人不知不晓,都会伸出大拇指称赞。他就是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台儿庄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杜刚先生。
杜刚先生从小就开始随从父亲涉足书坛学习书法。师从于马志斌、王履安、王飞虎、曾翔诸先生。最初从临习颜体、龙门二十品、张迁碑、欧、赵和魏碑入手,兼习二王,遍观百家所长并吸收其菁华,精楷、隶、行、草、篆,的临习及创作,使其技艺不断精进并日臻完善,在书法界独树一帜。
书法之梦
1971年3月杜刚先生出生在台儿庄古镇的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一名军人,也是一名书法家。杜刚在幼小的心灵中,就受到家庭墨香的耳闻目染,虽然小的时候,不懂的什么是书法,但也常常看看父亲挥毫泼墨的情形,也渐渐地留下了书法的影子,也有时,挪动着小步趴在父亲写字的案桌上,乱涂、乱画,常常是抹的自己满脸是墨,父亲当时也没有责怪,有时还放任去乱写乱画。
在杜刚先生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到班主任张相礼老师的办公室交作业,看到张老师正聚精会神的挥毫写毛笔字,杜刚当时被张老师书写的场景和书写的内容吸引住了。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待到山花了烂漫它在丛中笑。此时的杜刚当时已经忘记了自己来交作业的事了,满脑子漂浮的都是张老师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这幅书法作品。在张老师连声喊着杜刚……杜刚的名字时,他才从张老师的书法中醒来。
从学校回家后,夜里常做梦自己在伏案挥毫泼墨写字,而且每写一幅字,都受到张相礼老师的夸奖,有一次梦到自己也写了与张老师同样的一幅字,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而且获了奖,手捧着证书发出了咯咯的笑声,母亲听到笑声,把他叫醒。杜刚醒后,才知道自己做的都是梦。杜刚有个性,也有韧劲,既梦成真。从此,杜刚就暗自下决心,自己一定要成为一个最优秀的书法家。
是啊,梦好做,梦想成真岂是做梦这么容易。杜刚名副其实,虽然言语不多,但内心刚强,梦岂能儿戏,说到就要做到,杜刚在军人家庭的熏染下,在骨子里就埋下了不服输的犟劲。杜刚每天放学后,只要是看到父亲的写字台闲着,他就看着父亲临的帖子楷书临摹,每天都坚持几个小时。起初杜刚的父亲看到他写书法,没有当回事,认为几分钟的热度,坚持不长久,不支持,也不反对。一段时间过后,父亲看到儿子的坚持是认真的,而且临帖有些进步。杜刚的父亲这才把他教到跟前,语重心长的说,习书法,如同做人,要有品味,有恒信,不能浮躁,既然选择他,就要做好。
杜刚的父亲也不再袖手旁观了,只要杜刚临帖,他父亲都要在一旁指点着,并手把手教如何正确用笔。临帖需要大量的纸墨,作为一个收入不高的家庭来说,纸墨的投入也是一笔开支。为节省开支,杜刚的父亲专门作了一个平滑的木板,刷上漆,让他沾水写,虽然没有现在的水印布效果好,但临帖使用也能清晰的表现出来。
求学拜师
杜刚在父亲的精心培养下,书法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1989年,他高中毕业后,同年又走进了部队。到部队后,杜刚的书法有了用武之地,首长把他安排在图书室工作,时常为部队宣传写写标语等,工作上的需要,杜刚感到自己的书体单一,需要全面学习。在部队期间,他就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攻读书法史论,临摹字帖。
杜刚1991年复员回家,被安排到枣庄市联通公司台儿庄分公司工作。人生有求,必有所失;艺术大得,必有一失。
杜刚走到工作岗位后,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没有丢掉手中的书法,还是每天坚持临帖,收效甚微,时间久了,也产生过厌烦情绪。但信念和梦想一直在脑海里牵绕着他,支撑着他要把这条路走下去。
拜师。1993年的7月,杜刚走进了台儿庄书法名师马志斌的门下,并拜马志斌为师,在马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主攻魏碑,不仅学习了史论,了解了魏碑的南北流派风格,而且还掌握了魏碑书法笔划严谨、朴厚灵动,丰腴不失于板刻等特点以及书写技法。
马老师去世后,又跟随师爷王履安老先生学习。王履安老先生是鲁南苏北一代书法界泰斗,他的魏碑书法出神入化,行草遒劲壮美。在书法届的同仁中们称道“南有武中奇,北有王履安”。王老先生为人谦逊、温和,做事认真、严谨,他提出:中锋人生。书法与做人一样,要走正道。杜刚在跟随王老先生学习期间,刻苦认真,在用笔上,技法和思路有了一个新的提升,特别是临帖对比,个字突破,点画搭接,章法布局等不同程度都发生兰了质的变化。
书法的美是多角度的,当一个人的视角发生变化时,他会对自己书写的书体感觉有不完美之处。追求完美是人一生的最高境界,如何才能使自己的作品不断推陈出新,达到完美呢?有相当一段时间,杜刚在寻找这一答案。
墨海浩瀚,在浩瀚的墨海里躬耕,如果没有正确引航人,会误入其深渊的,或许永远走不出海岸,还谈何在墨海里躬耕、播种、收获。杜刚的忧虑不是没有道理,就在自己的书法路尽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走出去求学。
当杜刚打听到比他年小三岁的枣庄书法名家王飞虎是一位“俊才通识,自成一格”的书法新秀时,他的眼前一亮,一个学习新秀,开拓思路请教新老师的想法顿时在脑海里形成。他和王飞虎老师不曾谋面,也不认识。但求学心切的杜刚也顾不得这些了,多方打听,慕名找到了王飞虎老师的家,王老师热情的接待了他,杜刚自报家门,说明来意后,王老师被杜刚求学敬业的精神所感动,当场不仅泼墨挥毫给杜刚写了一幅作品,而且还答应今后会好不保留的把自己的书法理论,用笔技法,以及书法思路相互交流。
功夫不负游心人,经过孜孜不倦的最求,杜刚在王飞虎老师身上又学到了新的思想、新的理念,近一步地使自己走进了书法艺术殿堂。有着自己对书法的独特视角,构筑起了完整的、能在自己的领地里自圆其说的思维体系,逐渐形成其鲜明独特的笔法和别开生面的艺术风格。其书法作品结体严谨,造型别致,重骨力、求变化、创铸铁之雄风,用笔沉稳雄健,给人以凝重、遒劲、坚毅老辣之美感,得到各界大家极高评价。字如其人,人如其字。杜刚有着二十多年扎实的书法功底,其书法精品用笔骨法,一气呵成,把中国文化艺术淋漓尽致的融入到书法艺术当中,笔法、墨法、章法、巧妙呼应,完美的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精髓。付出就会有回报,杜刚在王飞虎老师的指导下,创作的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三届草书艺术展。
学无止境,这是杜刚对书法艺术的完美追求。杜刚的书法在全国、省市各类比赛和展出出中不断获奖或入选。杜刚的书法作品也常被书法好者收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但杜刚不满足现状,他认为书法不是固体,是灵动的,是心灵的寒暑表,是体现人神和韵之美的装饰品,通过书法艺术的展现,把内涵表达出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北上继续求学,在书法艺术这条道上,没有谁能阻拦了他,他是铁了心地要将这条路走下去,是啊,再好的路也有曲折,学书法不知耗费了多少精力和时间,花去了多少钱,这一些的失去,谁又能给他算得清呢?正常工作日,杜刚坚守岗位,工作认真。工作之余的时间全被书写、临帖占用了,妻子常埋怨,家务的事,孩子的事,也只有妻子默默的承担者。杜刚不是不顾家,而是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太执着了,业余的时间总是有限的。
为全面学习书法艺术知识,更进一步拓宽自己的视野,杜刚始终是把视角面向全国这一高度。杜刚喜欢当代书坛泰斗曾翔老师的书法作品和创作风格,曾翔老师身上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创造力和令人惊奇的多样性表现手段,书艺精于诸体,长于行草,其书以碑行帖,书写语言厚重古朴,书风静穆俊朗且多奇趣和散逸。其作品深入传统,而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飞扬的个性。作品风格在当代书坛可谓特立独行,融诸体之长而求其通变,给人感觉质朴、率真。
一次偶然的机会,杜刚在台儿庄古城汉字节上看到了曽翔老师的作品,通过曾翔老师的作品瞬间打开了他的思路,感觉作品活性和跳跃性给人一种新视角的感受,不仅彰显者内在的美,而且还流露出古朴、庄重的静穆之感。此后,杜刚,到处寻找曾翔老师的书法作品,研究曾翔老师的书法技巧,同时还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寻找机会面见曾翔老师,并跟随曾翔老师学习。
时隔半年,也就是2014年3月,听说曾翔老师在济南举办书展,杜刚又结集了许凤奎、魏贤成、李敬伟、张杰等5位书法家,驱车赶往济南看书展并拜访曾翔老师。杜刚心切,见到曾翔老师也非常激动,开门见山就要求跟曾翔老师学习书法。当时曾翔老师没有立即表态,就告诉他们,半年后去徐州办书展,你们可以去。
2014年11月8日,曾翔老师如期来到了徐州举办书展,杜刚等5人又赶到了徐州,在徐州的书展上,曾翔老师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书展结束后,杜刚5人踏上了北京求学之路,如愿以偿地成为了曾翔老师的弟子。
跟随曾翔老师的学习,他们一行5人都收获很大,特别是在书法理论、思想理念上有非常大的转变,在篆、隶、楷、行、草的书写笔法、技巧的运用上得到了真传。杜刚是有备而来,在曾翔老师的学生中,成为佼佼者,受到曾翔老师的宠爱,此次学习,还被中国人民大学画院书画高级研修班评为优秀学员。
创建小河边书社
生长在台儿庄古城的杜刚,对家乡有着特别的爱,在他少年时期就想为家乡做些事情,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书法家,梦想成真,台儿庄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留下了让人们难以忘却的记忆,京杭大运河贯穿整个台儿庄,东西达42.5公里,大战文化、运河文化、鲁南民俗、民风等融通一起,形成了台儿庄独特的文化内涵。杜刚深知家乡台儿庄的文化,深知台儿庄名人辈出,作为书法艺人,如何才能不负众望,发挥自己的极致,为家乡作出些实实在在的事。
为发挥自己的特长,更好地提升书法艺术的创作,杜刚首先想到的是成立一个组织,开展一些活到,一旦成熟,再向社会推广,让更多的人学习和参与。杜刚把自己的想法和几个书友一说,得到了他们的共同支持。
在杜刚的倡导下,他们成立了台儿庄小河边书社。他们的宗旨是热爱书法艺术,传承经典文化,提升自身价值,弘扬台儿庄书法艺术。
小河边书社成立后,他们经常聚在一起研讨古碑名帖,论古今法帖,从中汲取古人书法笔技,以提升书法创作水平。
小河边书社成立无疑是对台儿庄文化事业的一个促进,他们不仅自身提高书技,而且还积极参与区的文化艺术活动,经常组织成员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先后为小区广大群众泼墨书写春联3000余幅、福字3000余个、绘画作品20余幅,台儿庄区科协免费发放科技图书500余册等。为台儿庄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传播书法之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字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传承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成了书法这门独特的艺术形式。作为汉字的书写艺术,书法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台儿庄是不仅是山东的南大门,也是中国的世界窗口,弘扬台儿庄书法艺术文化,也是对中华中华民族的文化的发展和贡献。
小河边书社成立后,杜刚又有了自己的新想法,作为传承和弘扬书法艺术文化,小河边书社只能是研究中心,达不到书法普及教育的目的。
熟知杜刚的人都知到,微胖的身材,显得肩宽腰圆,一方国字型脸透露出佛容,给人们一种和蔼可亲的感觉。平时言语不多,但有一个宽厚的心肠,书法界有着一定的影响。并没有把荣誉当成资本,而且做人、做事谦虚、谨慎,特别在做公益事业上,更是积极带头参与。
杜刚的梦不仅自己要成为一名书法家,而且还要传承书法、传播书法,让社会上更多的人理解中国传统书法文化,学习书法文化,继承和弘扬书法文化。
杜刚曾告诫自己,历史的发展使我们自然地要承担起振兴台儿庄家乡书法的使命,培养和教育书法人才我们有义务,应责无旁贷。
杜刚想到,就做到。2015年7月,杜刚筹集资金,租赁房子,成立了台儿庄天成书画培训工作室,并制定了一整套严谨的教学方案,采取了因人施教,一对一的教学,特别是对对青少年、儿童书画的教学中,十分注重对教育对象的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能做到崇德尚学、应人施教、风格独特,教学成果十分显著。因此,深受学生及家长的敬重。在成人教学上,从点划、偏旁、书体等的范畴,字造型的最基本元素着手,有针对性的因人临帖,从基础到创作,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教学大纲。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杜刚的业余时间全部奉献给了书法教育事业。杜刚在书法教学的同时,还不断自我修持,尤其是深创建力,日临于法帖,揣摩大家,从中学习丰富自己,以保证更多知识传授给学员们。人生况味,求知况味,甘苦自知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台儿庄天成书画培训工作室成立两年来,举办了成人和青少年、儿童书画培训班四期,参加培训达500余人,取得了显着成绩,50名成人书者全部都具备了独自作品创作能力,有的书者作品参展入选。特别是青少年、儿童书画培训后效果突出,在参加市区各项书画展活动中有40多件书画作品获奖或入选。
书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传播经典文光,将中华文明最具影响力书法艺术传承下去,无疑是一件高尚的事,值得人们尊敬的,也相信杜刚的传播书法之梦一定能够实现,而且远远流长。
书法三宝——静、兴、恒
西汉扬雄说:“书,心画也。”书法创作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表现独特的“人心营构之象,以及包含其中的精神情趣与人格力量,带给人们真正美的享受与愉悦,达到崇高的艺术境界。这境界是精神之境,必定寄托着人生的思想情感。心迹双清,便成为文化的追求。
在我和杜刚老师接触的一段日子里,他给我的感觉就是在用心书画,对书法的视角独特,有着过人之处,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思想。
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杜刚敢于汲取南北各家之长,注重书法中汉字的研究,特别是文字的点划、偏旁、书体,大胆的借鉴各种书体变化的基本元素,创作出来的作品有时似篆似隶、有行有楷,打破了一种书体的限制,融诸多书体元素于一体却能和谐圆融,这是一般书者所不能的。书法是一种心灵凝固的语言,书者如何将凝固的语言写活,写出灵性,书体才能上升到艺术。
我认为作为一个书者最难的就是寻求表达自己意象中的书法语言。在这个浮躁不堪的时代,一般人难以坚持。杜刚做到了,他不为时风所动,不为浮名所累,始终坚守着内心的那片宁静和崇高的审美理想,在碑帖中寻找答案,在墨海里耕耘、求真悟道,步履坚实地一路走来。
常与杜刚老师相谈方知,他的朴实无华、待人真诚是绝无造作之气的,虽其不自抛露,而书坛得以共识,正合了古人所谓“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谈到创作他说,每次创作都能体现不同的心情。或愉悦,或愤怒,或激情,或感慨,每次挥笔创作,都是在倾诉,在表达。也因此,在每幅作品完成后,都要备注有创作心解,使沉默的文字成为与读者情感传递的纽带。研习书法,不外乎就是在体悟和感受如何做人。创作如做人,要一心向善,身怀正气,低调稳健,才能使心灵得到净化,创作灵感才会水清源澈。只有这样,才能使书法技艺日臻长进。
几十年的书法生涯,杜刚现已成为鲁南地域书风的代表人物,他身上储存着巨大的潜力,他的成绩不是偶然的,而是多年来艰苦努力,笔耕不辍,苦研理论取得的。不难看出,他是一位敢于创新,师古不泥的艺术信徒,对于艺术的强烈追求,使他像一个装不满的口袋,上下求索、虚怀若谷,不断求教于别人,深研书论。同时他的创作也充分显示出自己风格面貌,读来令人振奋,催人上进。看得出来,他正以不知厌倦的求学精神去取得更高的艺术境界。
读杜刚的作品真乃是随心所欲,任情挥洒,从他的线条里我始终认为,是在真诚的表达自己对艺术、对人生和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透析出一名成熟书家的自信与才智。
我相信,杜刚老师的书法之路一定会越走越精彩,越走越宽广。
杜刚老师只所以走在了众多书家的前列,成为书法界的佼佼者,不是偶然的,是他用心血总结出来的书法“三宝”,也是他在书写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下面就请读者们看一看杜刚老师自己总结的书法“三宝”吧!
一、“静”以养心
澄神静虑,临池志逸。西汉文学家杨雄说:“言者,心声也。书者,心画也,不静无艺。要行所无事。静也是一种书状态,不求速成,不近功;不欲人道好,不近名。一笔一画专心于点画之中,慢慢地写,保持平和的心态,视神马为浮云,闲云野鹤,自在飘逸,才能快乐每一天。
书法与禅有着密切的关系,禅中悟道,禅中悟法,禅中悟书,同出一理。静坐是禅,书法也是禅,禅的精微奥妙在哪里,首先在于静,无论静坐和写字,关键是否能静下来,只有静下来,才能进入无意识状态,才能产生灵感,才能得到悟。静是虚空中的高物质能量,当静到无的境界时,就达到了无中生有,写字静下来,才能专心至致,一心不乱,才能出神入化,笔下生姿。静是智慧的钥匙。书知得知则为练,书知得不知乃为悟。禅对书法的作用是不可思议的,禅书通于静,由静生定,定中生慧。成功必来自于从量变到质变的真功夫,来自于不断突破自我,来自于挑战人生极限,成功就是成功于功夫,有志者事竟成,写字要求付出艰苦锻炼,业精于勤。静到了极点,量变达到了质变,入定出定,智慧超脱时,就会收到成功。
二、“兴”以成趣
中国书法是一门中华民族特有的以汉字为书写对象的艺术,它有着几千年来形成的,由结体、点画、运笔、章法、气韵、意境等构成的一整套书法规范和法度。中国书法同其他艺术一样,最基本的要求是美观耐看。它的美观耐看,体现在它的书写规范和法度上。中国书法如果脱离了它的规范和法度,就失去了美的基本要求,也就不成其为中国书法了。而书之妙道,妙在其人,好书家不但都有好的秉赋和悟性,还都有丰厚学养、深厚功力、高尚人品。这是书法理念,注重功力、学养、书德的锤炼与修养,不随时俗,不附流弊,每到周末,大家经常相约雅集,一起临池不辍,探讨结体与笔法,结构形态,时常深夜而归,有时候也会为一些技术问题争执不休,如:心能转腕,手能转笔,四面走势,八面出锋。作品中的刚柔、虚实、涩流、枯润、方圆、曲直、顿挫、收放、连属、呼应,各谈各的感受,如道友许凤奎师兄常说:笔法就是书法。笔法才是书法。不讲笔法,就不成其为书法,只能叫写字。由其他对行草书法的结体、笔法及章法了解的也非常到位,大家经常就这样,面红耳赤辩证着,相互批评着,喝着奔茶,抽着烟,不觉间天以大亮……
书法要发展,需做的就是大力将书法推广普及,让更多人参与进来,特别是培养青少年对书法的爱好。传统文化的复兴发展,只会愈演愈烈,愈加繁盛,可以说,只要中华文化不丢,中原文化不失,书法就不会没落。研究一种学问,首先要对它感兴趣。一时之兴是靠不住的,要坚持“困而学之”的精神。俗语所谓万事开头难,开始的时候,的确不易,没有毅力,就会见难而退,就此灰心。兴趣爱好是第一要素,起始是一种浅尝的兴趣,到后来便得深入的兴趣,有了深入的兴趣,不知不觉便进入更高之境,
三“恒”以成果
学书法就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临摹,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能见异思迁,不可一日曝十日寒。在许多学问上,没有一种知识、一种事业可以无“恒”送走黄昏,迎来黎明,每幅书作,不但要整体好看,还要每个字、每一笔都好看,每个字都经得起推敲。否则就会流于世俗中国书法的传承与创新,不是矛盾的对立体,而是因果相续的同一体。创新源自传承,传承孕育创新,循环往复,无有终止。书法的传承与创新,功力是基础。书法功力,既受书者天赋、学养的影响,而主要是书者从长期的书法临摹和练习中得来。后人临摹、学习前人,循序渐进,长期积累,到了具有深厚功力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出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这既是传承过程,又是创新过程。这是中国书法几千年来传承与创新的历史和规律。这个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书法传承,不是重复古人。临摹、学习古人,不可能重复古人,照搬古人。书法是书者天赋、学识、功力等的综合体现,许多人在一起,同临一本帖,由同一位老师指导,各人临写出来的东西是各不相同的。何者?道理很简单,书法是各人的个体活动,各人在临摹前人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各人意志、性格、气质、学养、悟性、功力的影响,不可能像现代复印机一样复印前人的东西。临摹前人书法,只能从中学习、掌握前人书法的结体、笔法,体会前人书法的神韵,启迪自己的书法悟性和创作灵感。对传统书法的学习、理解和掌握,非常关键。
如果连最基础的书法结体、笔法都不掌握,只能是胡涂乱抹,却当今书坛,缺少的不是那种似是而非的所谓“创新”,而是老老实实临摹、学习传统的风尚。倡导弘扬中国书法传统,倡导弘扬中国传统书法从儿童抓起,是中国书法的生命所在。
(作者介绍:曹召亮。笔名,曹诏亮。山东台儿庄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枣庄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台儿庄区作家协会主席,《运河》杂志主编。)
(古城台儿庄网专题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