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交通不发达通讯不便利的情况下,邮政可以说是对外交流、人与人沟通的主要渠道之一。在台儿庄古城的百馆建设中,有一座邮政博物馆,主要展示了台儿庄从清末以来的邮政历史。
恢复重建的邮政博物馆就位于丁字街中段,总面积 600 多平方米,共有 3 层,主要由大清邮政、台儿庄大战邮政通信和两岸通邮三部分组成,通过场景复原、实物陈列、图文说明和多媒体技术表现等手段,展示了邮政的发展变化、业务经营和重要作用,是一处重要的邮政文化展示场所。
走进邮政博物馆,整个一层是恢复的大清邮政办理对外业务的场所。中国的邮驿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就建立了比较健全的驿传制度,以前的驿站是古代邮驿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传达皇帝政令、书信等。当时的台儿庄邮局开办了平信、印刷品、包裹等业务,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交流和沟通,也为台儿庄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传统的运河水运邮路以及 1912 年后陆续开通的火车、汽车邮路使台儿庄与山东及全国各地的联系愈加紧密。台儿庄大战期间的邮政通信,是台儿庄邮政发展史上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笔。
台儿庄大战期间,邮政员工克服重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穿梭于战火纷飞的鲁南苏北,及时递送各类邮件。邮政员工爱国敬业,默默奉献,他们的辛劳付出,使邮政通信成为台儿庄大战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闪光点。大战期间,邮政员工递送的邮件包括快邮代电、航邮代电、航空邮件、新闻纸和明信片等,邮政通信以其独有的方式,将战争前方与后方、军队上级与下级、参战将士与家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滕县保卫战中,川军将领邹绍孟的一封家书,就是通过“航空挂号”的形式,经由邮政员工传递出去的,现已成为抗日宣传的绝佳素材。 二楼展厅里有一尊邹绍孟将军的塑像,展现的正是他在滕县保卫战前夕伏案给长子写家书的场景。
战后的台儿庄满目疮痍,台儿庄邮局却完整地屹立在一片瓦砾之中。邮政通信融入到惨烈的战事之中,发挥了沟通的行业功用,为台儿庄大捷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历经战火的洗礼,飘扬的邮旗正是邮局挺立不屈的象征。
三楼两岸通邮展厅所展示的,是海峡两岸从不通邮到间接通邮,再到直接通邮,其间经历的 60 余年沧桑历程和在这历史进程中所凝聚的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 1979 年 1 月 1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了《告台湾同胞书》,率先提出两岸恢复"三通" 的主张。随后,大陆邮政部门陆续开放了对台平信、挂号信函及电报等业务,并积极寻求恢复两岸直接通邮的途径。
邮政博物馆是以翔实的史料和实物,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追溯邮政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介绍邮政服务(业务)产品及其发展,集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时代性于一体,成为古城景区亮点和展示邮政风采的窗口。(张立)
(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