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古城要闻>>正文内容
  • 山科学子三下乡:走进秀美江北城,走近英雄台儿庄(图)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为深入贯彻团中央关于大学生“三下乡”调研活动的通知,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红色寻迹”青年观察实践团于7月20日-24日来到枣庄市台儿庄区开展以学习台儿庄大战历史,传播红色思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暑期实践活动。

    还原大战历史,感受革命精神

            第一站来到大战纪念馆,映入眼帘的就是高大威武的大战纪念碑,给纪念馆笼罩了一层严肃庄重的历史感。馆前共三十八级台阶象征着大战发生的时间—1938年,从纪念馆入口开始,队员按照顺序依次参观,仔细地在每一幅图片前聆听讲解,深入了解了台儿庄大战的几个分战场上的战役滕县战斗、临沂狙击战、淮河狙击战、台儿庄战斗等,近距离观看台儿庄战役前前后后的各种场景,当时的照片、报纸、影像及一些实物,还有经历过当时场景的一些老人的采访影像,还原了台儿庄大战的全过程,反映了士兵积极参战,民众大力支援前线抵抗敌军的勇气与决心。
    影视观察厅放映的台儿庄战役纪录片《血战台儿庄》将每一个观众都拉进那一段惊天动地、硝烟弥漫的历史画卷中,队员们在观看中无不动容,被一幕幕士兵浴血奋战的画面所感动。走出影视观察厅,就是战地记者馆,在这里,有许多著名战地记者的照片和影视材料,比如臧克家、郁达夫、伊文思、卡帕,他们不顾自身安危,努力完成战地拍摄和报道,将台儿庄大战中展现士兵浴血奋战、抗击敌军的一幕幕定格在胶卷上,将国共两党精诚合作、共抵外侵的英勇决策镌刻进书卷中。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大战纪念馆。通讯员 张供送 摄)

    寻找大战英雄,缅怀革命先烈

            带着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团队前往李宗仁史料馆。在离史料馆3公里的地方,隔着河有一所废旧的火车站,那是台儿庄大战遗址。走进李宗仁史料馆,参观了四个展厅,分别讲述着李宗仁先生对台儿庄大战的指挥、回归祖国的过程和晚年的国内生活。馆内的许多展品是李宗仁先生的第三任妻子胡友松女士捐献的,在馆内能够看到了其夫妇的结婚证、书信等文物。李宗仁先生的一生,曲折复杂,台儿庄大捷是其个人历史最光辉的一页,也是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壮烈篇章。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不会忘记这位伟大真诚的爱国者。那个曾上过无数报纸新闻的站牌屹立在队员面前,既彰显着大战的胜利,又时刻警醒国人应铭记历史。

    (图为台儿庄地标站牌。 通讯员 孔文迪 摄)
     

            次日,团队前往烈士陵园瞻仰那些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们。远远望去,牌坊式仿古大门,雄伟壮观。宽阔的广场上,一尊高大的纪念碑矗立在广场中央。其后便是缩小版的长城,其更像是台儿庄的城门,城门后面就是烈士的陵墓,就像是这些烈士从来没有离开过,他们一直在城墙下守护着他们的祖国和人民。共一千三百二十五位烈士长眠于此,但这些仅仅是有证可考,或者有后人的烈士,大部分的烈士甚至连名字都无从知晓。
            在陵园内队员们采访了看守陵园的老大爷,他主动向队员讲述起他记忆中的台儿庄,从老人的口中,队员们才认识到真正的台儿庄,那是无法从展馆中体会到的。老人并没有参加大战,但是老人曾担任战后文化宣传,他在文艺汇演中扮演冲锋陷阵的战士,老人说,台儿庄大战死了太多人,炸掉了太多的建筑,尸体多到没地方堆放,城墙外的护城河里全是尸体,河水早已经被染成了红色,就连从河里钓上来的鱼皮都被染成了血红色。
            大战的悲痛总是让人刻骨铭心,每当老人讲到悲痛住总会悄悄停顿,双目仿佛透过我们看到了以前的台儿庄。尽管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是历史的硝烟永存。烈士的鲜血换来的和平年代,更让国人心存感激,不忘初心,才是正道。

    参观大战遗址,目击战后恢复

            烈日下的台儿庄古城褪去了夜晚灯红酒绿时的璀璨繁华,多了几分庄重和肃穆。作为“天下第一庄”的运河古城,除了承载着运河文化和鲁南文化,其古色古香的外表下,更蕴含着令人肃然起敬的大战文化。台儿庄古城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历史的丰碑,内部53处遗迹保存完好。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是世界继华沙之后的第二座重建的古城,同样也是全国唯一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队员们来到这里,去追寻大战后的遗址,感受战后恢复的古城的气息。

    (图为台儿庄古城城楼。 通讯员 孔文迪 摄)
     

            走过古城前的桥,队员们在城门处乘凉。高耸的城门不禁让人想象大战时士兵坚守在城门前奋勇作战的场景,拱形的城墙结构也带来了阵阵凉风,让团队暂时忘却了大暑时分的炎热。首先来到清真寺进行参观,寺外的城墙已是千疮百孔,那是大战遗留下的痕迹。寺内有一间屋子与正殿隔开,是台儿庄大战期间186团的一个指挥所。队员采访了寺内的阿訇,认真听他讲述清真寺和台儿庄大战的故事。当时寺内单是拉锯战就打了七天七夜,殿堂寺外尸体遍地,血流成河。讲堂、房舍、古柏及墙壁上弹痕累累,满目疮痍。寺内幸存的两颗苍柏一枯一荣,仍傲然挺立,象征着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精神。队员们听之动容,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惨烈和残酷,也体会到中华民族不卑不亢、坚韧顽强的拼搏精神。
    走出清真寺,来到大战遗址公园,在最美抗战女英雄刘守玟铜像处,讲解员为团队讲述了抗战故事,工作人员诵读了革命英烈的抗战家书和红色经典文献,让队员们体会和学习革命先烈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家国情怀。


    (图为团队成员在大战纪念馆合影留念。通讯员 孔栋 摄)


            台儿庄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和炮火连在一体,和废墟连在一起。其实,古城绚丽多姿的文化也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文化重建了古城的文明,文化找回了古城的记忆,文化让战争摧毁的文明又重生。那是台儿庄战后恢复的辉煌一面,是让古城和平,繁荣的所在。这也树立了台儿庄铁血柔情的形象。

            这次对台儿庄的调研活动,实践团队走访了革命老战士,参观了红色教育基地,对台儿庄大战有了充分的认识,深刻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团队对台儿庄这座铁血柔情的古城也有了新的认知,它使世界记住中华民族的威武不屈,坚韧顽强。在和平的年代,战争的硝烟已经消散,但革命先烈可歌可泣、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激励着国人尊重历史、铭记历史,追寻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张晓娜)

                                                                                                                        (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