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台儿庄运河>> 文化>>正文内容
  • 【美文欣赏】 台儿庄女作家吴敬凤的《东去的流水》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我来台儿庄古城已经四个多月,四个多月中,感慨最多的是古城巧夺天工的再造之美。无论是明清时期的街市,还是街市中那些东西南北各派的建筑,无论是酒肆茶亭,还是青楼客栈,无一不是复古还古的风格。其在建筑构造得精细,比起北京的故宫,有过之无不及。这话不是吹拍,近来关于古城赞美的文章应接不暇,反倒勾起某些正直人士的反感,认为那些赞美一是为了迎合政治的意识,二是跟着人云亦云。但是我在这四个月,坦白得说句心窝子话,古城是美,不是吹出的美,不是拍出的美,是它骨子里超出世俗的自然之美。曾有灵性之人把它比作清明上河图,我想这比喻亦不为过。但近日,我却又发现了一道比这清明上河图更为珍贵的风景。那风景不是巧,不是奇,也不是宏伟瑰丽;而是幽,是古,是绝,是难得一见。尤其在历经那场法西斯炮火洗劫的地方,能留下这么一道风景,在这个号称台儿庄的小城里,实属是劫后余生。所以称这道劫后余生的风景为绝品,为难得一见,不为夸张。我说的这道劫后余生的绝品、难得一见的景物,是运河北岸从东至西那段古老的驳岸,驳岸边那残存的十几座大大小小的古码头。那些码头或宽或窄,或有规模或无规模,就那么相隔不远一个,静静地,幽然地,却又依然透露着奇迹的光芒守候在那里。似乎仍然在守候那一份繁华,那一份岁月,那一段历史,那些南来北往的船只和南来北往的人。

            进古城大门,沿着河岸往东,你边走边留心看着那古迹幽然的驳岸,不需细辨那些砌起的石块或青砖已经剥落到什么地步,也不需细辨那一丛一片的青苔生长了多少年,就看驳岸石缝中那些野荆条,疏疏落落,每相隔不远就是一株,枝蔓张舞无序地向河空里伸延着,但根茎却上蟠下蜿,盘虬如蛟,粗达一搂多,透露出它们的年轮,没有几十年上百年,野荆科长不成这个样子。上百年中,它们和那些古码头见证了什么?见证了当年繁华的漕运?见证了这个镇的风云变幻?见证了那场三万将士捐躯的血战?见证了几经变革的人事沧桑?还是见证了这个镇太多的离合悲欢?

              保存完整的古老的驳岸,东西约有三四华里,沿岸竟有十几个大大小小的码头,五行码头、当典码头,四十万码头、郁家码头、骆家码头、谢家码头……,所有的码头都在二三百年以上,勿用多问,每个码头都有着它们自己的历史和故事。它们一丝未改,青石台阶已经豁牙半齿,岁月已将它们磨刷的幽深乌亮,光滑得堪舆玉石相媲。无论站在哪一家码头上,看着那青石,那苔痕,眼前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当年人来船往的情景。当年的这个小镇一度被誉为“商贾辐辏,阛hui栉比,亦徐(州)兖(州)间一都会也”的繁华富庶。运河水道的便利给这个小镇带来太多的外地客商:闽南的、山西的、安徽的、河南的、浙江的、北京的……,他们在这里不光经商,甚至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为了与家乡人联络方便,各自干脆建起了会馆。至今古城里可以看到在原址处恢复起来的山西会馆、闽南会馆、浙江会馆、安徽会馆……,尤其是山西会馆,不光气派巍峨,而且是典型的晋派风格。此馆占地面积达十几亩,楼台错落,殿阁相连,竟有上百间房子。可想当初的晋商是何等的势力。当年的台儿庄“一河渔火,夜不罢市”的繁华,跟这些晋商、徽商、浙商、闽商应该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迨及今日,把原来旧址的建筑物恢复起以后,这些会馆与那些古码头默默无语相对,相互之间,该有着怎样的惆怅,怎样的感慨,怎样的缅怀呢?尤其是历经74年前那场大战以后,所有的建筑物都夷为平地,而唯有这些码头却侥幸的幸存了下来。如果把它们视为有生命的人的话,他们都已是二三百岁的老人,面对那些恢复起来的他们熟悉的建筑物,他们又该说些什么呢?

            那些码头,全是清一色的私家自用码头。当年居住在岸上的台儿庄人,无论是吃水、洗衣,还是拖运货物都要依靠这条运河,所以即便是普通的寻常百姓实在修不起码头,也要多少家拼凑建一个小水门留作日常互用。而富庶之家修建宽阔气派的码头就如当今人出行有车,更是必备的了。象万家的四十万码头、郁家的郁家码头、骆家的骆家码头,这些当年台儿庄的豪门大户,他们因为有着自己雄厚的生意而在这一方码头上纵横捭阖,龙盘虎踞。万家的码头比普通百姓的水门宽多少倍,直对着自己的家门。当年的万家在台儿庄首屈一指,是台儿庄“燕、尤、赵、万四大家族的其中之一。据说万家的籍贯是山西,属于典型的晋商,康乾年间就以漕运发了家。当时的万家不光家财万贯,富可压城,光宅邸就是上百间,前后几进大院,清一色的晋派风格,可谓堂屋轩爽,廊庑萦回。至今进入他们家的大院仍能感受到这个家当年的繁华鼎盛。

              在这十几家码头中,历史最悠久,修建最气派,保存最完整的还数郁家码头。按郁家后人的叙述及家史的记载,这个码头建成于明末清初。当时的郁家先人仅是一个妇人,年方25岁却不幸丧夫,因家贫为葬夫而跪求四邻。之后因此城常遭匪舛,便带两双儿女躲入峄县附近的山里。数载后出来回乡,和子女在这儿修建了一个窄小的码头,开始试做经营。又几年,子女成人,竟皆有出息,开始做起了漕运,家里逐渐富庶。遂把原来的码头加宽加大,建成了现在的规模。迨及后来,郁家的生意愈做愈大,居然沿街建起了数十家商铺,成了台儿庄有名的大户。被此地的百姓曰为:花半营,郁半街。可想其当时的生意之火,势力之大。待到乾隆年间,不光是富甲一方,且居然有了功名。此时的郁家先人叫郁仁澍,字霖仓,号耕石。此公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是当时的候补知县。霖仓公性耿直高雅,少于世俗往来,除了监督子孙们经营生意,平日只待在家里写字读书。郁家当时的生意主要是布匹、茶叶、粮食、杂货,于是郁家的码头也就一天到晚沉浸在繁忙之中。

              但是不幸却在一天悄悄向这个家族降临,郁家有个媳妇,因与夫吵架,一时想不开竟然上吊死去。若是寻常女子也就罢了,偏偏这个媳妇是朝中某个王爷的女儿,她这一死,王爷把状告到了皇上那里,把女儿的自杀非告成郁家的谋杀。于是一夜之间,郁家成了皇家的重犯。为了逃避“故意谋害格格”的灭门之罪,整个郁家不得不选择出逃。在某一个夜晚,他们就在郁家码头各自驾了一条船,或南下,或北上;为了避免被一网打尽斩草除根,他们实行了分散逃跑的办法。

             于是有的人跑到了邳县,有的跑到了苏州,也有的跑到了更远的关外,当然也有一些人就躲在了本地,所以至今本地还有大批的郁姓家人。但是在那个逃跑的夜里,有一个郁家弟兄却驾船一路南下,以后再也没有了消息。那么多逃亡的郁姓人中,在若干年后,因为血统,因为亲情,大家又互相联络了上。但是,唯独那个南下的弟兄却始终没有消息。多少年以来,郁氏家人一直在多方打探,打探那个南下逃亡的郁氏亲人,但始终没有丝毫的线索……

            直到2008年,有一个人忽然自东南海峡而来,来到这个地方,在这个郁家码头站了许久……

             2011年,他再度而来,与台儿庄郁氏的族人促膝细细而谈。谈起他的祖先在乾隆年间就是在运河边一个夜里,驾一叶小舟一路南下,到了苏州,再到上海,再之后又辗转到了台湾。多少年以来,他只是从老人嘴里的传说中得知,先人是在山东一个运河边乘船离开家乡的。为了逃难,为了逃避朝廷的追捕而离开了家乡。但是这个“运河边”到底在山东哪个地方,他不知道。所以多少年以来,他一直在打探自己的祖迹。如今在这个运河边,面对这个码头,面对郁姓的族人,共同谈起祖先的往事。那往事中桩桩件件与他的祖先那么吻合。毋庸置疑,这儿就是他的根了。台湾的郁家后人那一刻一阵慨然,眼睛不觉湿润了。在潸然欲泪的同时,他呆呆地,久久地注视着这个古老的码头。眼前仍然能浮现出在200年前的一个夜里,先人在这个码头仓惶登船,顺着运河东去、南下,消失在无边的黑夜里。转眼二百载,这个郁家码头历经多少风雨,多少变迁,尤其是那场震惊中外的反法西斯的血战,整个城夷为平地,连一块完整的砖石都几乎没有存下。但这个码头却安然得保存了下来,竟一如当初,恬淡、古老、幽沉、沧桑。台湾的郁家后人终于仰面,万千心绪付与一声长叹,一行清泪黯然流了下来。面对那块已倒下去快上百年的郁家码头的石碑,他同族人一起把它竖了起来,自己亲自在碑上撰文:……民国九十七年(2008年),余初访台儿庄,闻族人尚在,殊为幸焉。既睹运河古城之重建,堪称伟业;复喜陆台交流之再启,可谓盛事。斑斑旧迹,切切乡音。目及之处,莫不使人潸然泪下也。今兹重游,会郁家码头之重现,不胜欣喜。人不忘家,性之本也。是乃记之。下方落款:郁慕明。

             看到此,不仅是郁家之人,乃至所有在场的人无不感慨万千!郁慕明,台湾新党主席,政坛的风云人物,为寻根问祖到此,终于找到了当年先人在“运河边一个码头驾船逃走”的旧址。往事已去二百载,百年巨变,物尤如此,人何以堪?那个傍晚,郁慕明站在这个郁家码头上,目送斜阳,看流水滚滚东去,似乎又看到了那一叶在夜晚仓惶逃走的小舟……

             我在昨日傍晚,在夕照中,走在这段古老的驳岸,像在一段历史中寻走一般。或者说那段历史又复活在我的眼前,而我却恰似一个从时空隧道中走来的未来人。站在那些古码头前,夜幕笼罩,星光闪烁中,朦胧竟看见灯火的街市,拥挤的驳船,号子声中,一群又一群身着长衫的人在码头上来往、闪过……

            而我却站凝伫在码头边,呆呆地目送着东去的流水。

                                                                                                                                                           2012.1.2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04日
    上一篇:蔡立鹏:一座城 一个人[ 12-29 ]下一篇:古韵幽幽台儿庄[ 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