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古城要闻>>正文内容
  • 【图文】台儿庄柳琴世家掌门人演唱《战疫情》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抗“疫”“冠状病毒来势猛,习总号召战疫情……”近日,一段三分多钟的柳琴戏小曲《战疫情》在枣庄市人民的朋友圈内被刷屏,演唱者是出生于山东峄县金陵寺梨园世家,八岁就登台开始演艺生涯的张凤云与出生于江苏宿迁梨园世家、9岁就登台的马永法伉俪,作为台儿庄柳琴世家掌门人,他们以美妙的曲艺展现了在当前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严峻的斗争中,全国上下同舟共济、凝心聚力、精准施策、共战疫情的场景,表达了中华儿女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狙击战的信心。
            “从网上和电视上看到疫情那么严重,没法到前线帮忙,但是作为文化工作者,也想着用自己的方式来做出自己的贡献,就和我老伴商量着编曲,用我们的特长柳琴戏来支持一下抗‘疫’。”接受记者采访时,张凤云告诉记者,自己作为柳琴戏第四代传承人,与老伴马永法原先均是原台儿庄柳琴剧团的主要演员,虽然目前已经从原单位退休,但一直在学校担任柳琴戏老师,致力于柳琴戏的传承与发扬。今年68岁的张凤云、69岁的马永法从事柳琴戏表演艺术已经六十年。家门口正对台城护城河,二人每天练功吊嗓子,声绕柳琴不歇。张凤云唱腔婉转悠扬、丰富多彩、余味无穷,和马永法一唱一和,抑扬顿挫,让人身临其境。“我从8岁就登台唱戏,那时候唱戏就是要饭,与家人一起唱戏养家糊口。”自称文化水平不高的张凤云,1951年出生于大运河畔峄县金陵寺村柳琴世家,爷爷奶奶、父亲张孝堂,母亲时荣英均为著名柳琴戏艺人,自家姐妹六人均能演唱柳琴戏。“柳琴戏学起来又苦又累,‘十年时间出一个举人,十年时间出不了一个柳琴艺人。’”有天赋的张凤云在小时候就被行内人说“这孩子有灵性,一定得好好教”,1961年,年仅10岁的她被父母送到南京艺术学校戏剧班系统学习花旦、青衣。于此,她的舞台表演有了正规而长足的进步,手、眼、身、法、步无不精到入微,唱腔愈加婉转圆润,此后一唱就是一辈子。张凤云一家加入郯城县柳琴剧团后,结识了同是柳琴世家的江苏宿迁人马永法一家。1950年出生柳琴世家的马永法主攻花脸,代表曲目有《十把穿金扇》《秦香莲》《白绫记》《包公》等。两个柳琴世家过往甚密,两小无猜的马永法、张凤云萌生了情愫。文革开始后,禁演老戏,剧团解散。1970年张凤云马永法结为夫妇,1982年加入台儿庄区柳琴剧团。1988年,台儿庄区柳琴剧团解散,张凤云被分配到邳庄乡文化站。马永法先后到区考胶厂、区电影公司上班。虽然离开了柳琴剧团,仍积极参加区乡文艺演出,每年的文化三下乡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1970年张凤云、马永法进入江苏省宿迁宣传队,他们首次将现代京剧革命样板戏《红灯记》移植成柳琴戏,并且场场演出爆满轰动一时。这为运用柳琴戏艺术形式改编现代京剧做了有益尝试。在剧中,两个柳琴世家齐上阵,马永法的母亲饰演老奶奶,马永法饰演鸠山,张凤云饰演铁梅。2014年8月24日,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一鸣惊人》节目现场,二人所设凤云艺术团的马永法带着女儿、儿媳、孙子、外孙女,弹奏着祖上传下来的一把百年自制柳琴,在“自报家门”环节采用“跑地摊坐板头”传统形式,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一鸣惊人搭平台,为我家乡赠荣光”,热情讴歌了台儿庄。委婉悠扬、余音绕梁的唱腔,一开场就征服了评委和观众,掌声、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获得周冠军。如今,柳琴戏葛门的传承已经到六代了。作为山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退休后的张凤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柳琴戏的传承发扬上,她挂心于柳琴戏的后继有人。“柳琴戏学戏又苦又难,一开始愿意学的人少,但是我和我老伴说有一个人愿意学我们就教,而且都是免费教,你学一天我们教一天。”如今,已经有十几个学生在跟随学戏,未来她希望以艺术的美吸引更多的学生跟随学戏,凤云艺术团能把柳琴戏这一乡土气息浓郁的小剧种搬上中央电视台的大舞台,相信只要不懈努力,柳琴戏也会像台儿庄大战一样,名扬天下。(《联合日报》记者徐从芬  摄影 黄振)

                                                                                                                (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0年0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