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古城要闻>>正文内容
  • 古城台儿庄:消失200多年的民间舞蹈"竹马会"重现运河畔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2012年 1月21日,农历腊月28上午,寒气袭人,而在位于京杭大运河北岸台儿庄古城内的文化广场上,却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伴随着阵阵锣鼓声,只见由12名旗手、11名鼓手、11名骑手及5名童子组成的竹马队欢跳着悉数入场,他们嘴里唱着“敲起锣鼓笑颜开,顿庄竹马舞起来……”不一会儿,8头颜色各异的竹马在引马人的指引下跑进场中央。这就是清朝末年盛行于苏鲁豫皖一带一种朴素粗犷的民间“竹马会”。日前,这一消失200多年的民间舞蹈在当地镇村两级和文化部门的大力抢救下,重现舞台。

        “竹马会”,顾名思义其主要特点就是骑着竹马表演。竹马是用竹篾扎成马的形状,外蒙绸布或红、黑、赤、青、花、白等多种颜色,绘成了一匹匹活灵活现的“竹马”。演出时,竹马的前节挂在演员面前齐腹高处,后半部安置在背后腰椎处,看起来演员就像真的骑在马上。顿庄村曾编排过竹马戏的77岁的万福振老人介绍说:“顿庄村‘竹马会’的特点重在跑,以跑入场,以跑收场,贯穿始终,即跑中见阵、阵中有情,跑出姿态、跑出阵势,主要跑法有“疙瘩轴”、“园插花”、“双穿花”、“剪子股”、“里外罗成”等,整场表演在40分钟左右。”

        据顿庄村曾参与跑竹马的80岁老人田文彬回忆说:“顿庄村的跑竹马始于清朝末年,后不知什么原因被搁置了,一直到1955年,村中的一些老人凑在一起商量说,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失传。于是,他们选派代表到北京学习,请来艺人扎制竹马,组建了‘竹马会’,开始在本村和周围村表演,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后来又到邳州、岔河、汴塘等苏北一带演出;当时曾流行的“顿庄的会——假马”之说,足以说明了当时“竹马会”的盛行和影响力。”

        然而好景不长,1958年“大跃进”时期,人们吃不饱,穿不暖,也就没有人再提跑竹马的事了,因此“竹马会”又被搁浅。时间到了1981年,村里的一些老人有自发地将“竹马会”组建了起来,然而,不到一个月,就因为在邻村的一次表演中,其中的一匹竹马不慎着火,舞马者被烧伤,差点酿成重大事故,“竹马会”再次被解散。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身为顿庄村党支部书记的孙景全坐不住了,胡锦涛总书记的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话语时刻萦绕在他的耳边,于是他萌发了重新组建“竹马会”的念头,他先找到党员干部和当年参加“竹马会”表演仅剩的两位老人征求意见,得到了他们的一致赞同,这无疑给孙景全重建“竹马会”增添了无穷动力,说干就干,2011年10月中旬,村支部书记孙景全自筹资金10万元,成立了专门的服务班子,组建了“竹马会”队伍,收集整理资料,外出购买原料,聘请老艺人设计轧制竹马,制作道具服装,购买锣鼓,设计台词,挑选培训戏班人员,紧锣密鼓的进行训练。为接受1981年那次的着火教训,孙景全给戏班人员约法三章:“不准抽烟、不准喝酒、不准打闹。”顿庄村重建“竹马会”的做法引起了马兰屯镇党委、政府及区文化部门的高度关注,他们多次到顿庄村进行帮助指导,使这一失传了200多年的传统民俗文化重新呈现在人们面前。( 谢美慈 李文丰)

                                                                                                                                      (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 来源:枣庄大众网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