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古城要闻>>正文内容
  • 书法家张宜文发现(古城台儿庄)明代进士黄和书法作品(图)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我闲时翻看收藏多年的肃府本《淳化阁帖》,偶然在阁帖中发现了黄和的题跋书法。
      
           黄和是台儿庄明代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号慰川,《沂州府志》 载:沂州兰山人,光绪三十年版本《峄县志》载:峄县人,万历庚子举人,甲辰进士,历任晋冏卿、固安知县,有大珰郭成杀人,和执法治之,为临洮知府,赈灾活数万民,升潼关兵备道,轻裘缓带,兵戢民安,遂简任苑马卿,未久致仕归,卒,祀兰山县乡贤祠。(从《沂志》补)
         
           为什么《沂州府志》和《峄县志》都记载黄和呢?因为台儿庄一带在历史上曾经治所管辖几度调整。无论是《沂州志》还是《峄县志》记载其家乡地址都比较笼统不明确,其实他的家乡具体地址就是在今天的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马兰乡,死后埋葬在台儿庄区邳庄镇黄林,据说就是因为黄氏林地(古时称皇家坟墓为陵,圣人的墓地为林,平民为坟墓,后来我们当地人习惯都称为林地,百姓这样称法把规格拔高了),故称为黄林,现在其坟墓历经四百年的岁月已经不见踪迹了。在明朝时台儿庄一带划为沂州府管辖,约在清朝乾隆三十年后划归峄县管辖,因此清朝乾隆二十六年版《峄县志》未载黄和事迹而《沂州府》中有记载,等到光绪三十年版《峄县志》才从《沂州府志》扒出补上其事迹。公元1971年12月才设为台儿庄区(县级)。黄和的家乡马兰与葬地黄林都属于现在台儿庄区。从现今台儿庄区地域,历史上中过进士的只有黄和、黄图昌父子,“一门二进士”,马兰黄氏远祖原籍福建邵武府泰宁县白石堡,其先祖系宋龙图阁大学士黄峭(号文忠),夫人上官氏,有子二十一人,始祖为黄峭第二十一子黄福,以军籍迁入沂州府兰山县马兰屯,到清乾隆年间归峄县,现为台儿庄区。黄氏始祖北迁后虽不甚富裕,但五代一直延续小康生活,耕读为本,勤俭持家。到六世黄和、七世黄图昌父子联捷入仕后,家境开始有了转机,由一般军户跃为仕宦,但由于其父子二人为人耿直,为官清正,因此家业并没有多大发达。黄和为官刚正不阿,勇抗强权,忧国爱民,前面引《峄县志》记载文字,在此不再赘述。黄和由于不畏强暴,与宦党魏忠贤之流作过斗争,加之为官清正,声誉日高,因之受到朝庭的赏封,在明朝天启二年,皇帝颁旨,亲封家室,其后代至今仍收藏其圣旨。马兰黄氏家族至七世开始发迹,成为官宦之家,到十二世黄忠发逐渐兴盛起来,世代为官,绵延至今,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话归正传,黄和父子名留至今,主要是因为有功名,《沂州府志》、《峄县志》《峄阳黄氏族谱》都有记载其功名事迹。但是罕见其书法,后人也没有保存,当地也没有他的书法碑刻。我因爱好文史和书法,故知黄和、黄图昌“一门二进士”是我们台儿庄当地仅有的两进士。碰巧的是,我一日闲来,偶然想起翻看购藏多年的肃府本《淳化阁帖》,发现后面历代文人墨客题跋中居然有黄和的跋文,一看落款为“琅琊黄和”乃确定是现在台儿庄马兰黄和也!因为我们这个地方古属于琅琊郡辖区,所以他自称“琅琊黄和”。黄和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经岁月,他的书法可谓罕见,我惊喜之余,仔细观赏其书法。
      
           黄和经过科举考试,作为举人、进士,势必受到明代台(馆)阁体影响,一定具有很深的小楷功夫。但是我仔细观赏其题跋文字,却没有台阁体的呆板如算珠的模样,反而有晋唐遗韵,笔画结体粗细大小变化灵活。大概他已不必为考科举之试而受拘束了,开始自由放眼取法乎上,追求更自然的书法艺术了。仔细逐句逐字的看其书法特点,略显有钟繇二王的笔画结体特点,在许多字的拐弯抗肩处却也明显有颜体塌肩圆润的特点,其行楷字也明显取自《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中的字体,尤其是“而”、“索然”、“文”、“书”等许多字,一望便像出自其中也。想必黄公当时也可能得到肃府本《淳化阁帖》或部分拓片拓本?日夜临习,才有脱离当时台(馆)阁体的影响,具备晋唐之风韵吧?
       
           但见其字,博采众长,行楷兼体,潇洒自然,其中既有钟繇的布白空灵,结体的疏朗,宽博,体势横扁,又有书圣的“妍美流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有开有合的奇肆古风;还有唐人的颜筋柳骨,瘦硬均衡,爽利挺秀、骨力遒劲、拐弯塌肩丰腴、圆转,结体宽博,还有褚遂良的纤细婉转,从其题跋文字中可以窥见,尤其得自《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书法神韵,字字断开,不作连笔。说他有自己的面貌吧!也不是!说是完全追求古人吧!也不是!说明他不想追求创新,只是长年累月习书自然而成,大部分是吸取古人书法模样,而因本身手腕生理自然所致,又与古帖有所曲别,似与不似之间。总之,他的书法没有摆脱古人窠臼,独创一体。所以他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没有留下书法之名,未被定为书法家,说明他在明代书法高手云集中,其书法也不显优秀了,湮没在历史的岁月中。幸有他在肃府本《淳化阁帖》的题跋,今天我们才能见到他的书法,一睹风彩,实属罕见!难得啊!想必能在肃府本《淳化阁帖》题跋刻石,流传至今,他在当时也是有地位名望的文人墨客官员了。
       
           在此最后简单介绍一下肃府本《淳化阁帖》,以供读者加以了解。
       
           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赵炅(光义)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名《淳化阁帖》。
      
          《淳化阁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被誉为“法帖之祖”。
       
           淳化阁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丛帖,由于王著识鉴不精,致使法帖真伪杂糅,错乱失序。然镌集尤为美富,摹勒逼真,先人书法赖以流传。此帖有“法帖之祖”之誉,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仁宗庆历年间,宫中意外失火,拓印《淳化阁帖》的枣木原版不幸全部焚毁,因而初期的拓本就显得异常珍贵,被视为宝物,价值连城。
        
           因帖石早佚,摹刻、翻刻甚繁,睢阳袁氏本、顾从义本、潘允亮本、肃府本等较著名。
      
           明太祖朱元璋封第14子朱楧为肃王,并赐给他一套宋拓本《淳化秘阁法帖》。
     
           因宋本《淳化阁帖》原木刻已毁于大火,以朱楧为代表的历代肃王把这套存世的书帖视为珍宝,为了让它世代相传,笃好书法的第九代肃王朱绅尧,筹集巨资对宋本《淳化阁帖》进行了翻刻,历时7年, 刻石144块,拓本253叶,终于成就了肃府本《淳化阁贴》。
           
           肃府本是《淳化阁帖》子系统中最忠实于原刻的佳作,它出现时代较早,摹刻精良,传拓也非常广泛,包括西安碑林里的“陕西本”、江苏溧阳县、南京等地的《淳化阁帖》都是它的翻刻本。它为时人所称美,被后世所推崇。在中国书法艺术的长河中成为不朽的篇章。(张宜文 撰文   杨成骏 编辑)

                                                                                                                     (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