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区积极打造大运河绿色生态长廊近年来,台儿庄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经济发展高质量、城乡建设高质量、文化建设高质量、生态环境高质量、人民生活高质量为导向,以大运河沿线生态修复、培育为使命,以水为魂重塑运河沿岸的洁净与美丽。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着力打造大运河绿色生态长廊,积极创造优美的沿河人居环境,培育先进的生态文化,充分释放大运河的生态价值、生态优势、生态竞争力,把大运河建设成为永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廊道,实现运河两岸生态文明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文化繁荣之间协调多赢、互相支撑、互相促进的可持续发展局面,开启沿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一是加大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台儿庄区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认真做好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把全区湿地资源优化整合,统一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红线划定等工作。积极开展湿地资源调查,摸清我区湿地资源“家底”,掌握其演变和动态消长规律,全面、客观地对湿地资源进行分析评价,科学、有效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对涛沟河原生态湿地进行了保护恢复,丰富了湿地植物的多样性。借助南水北调、治淮南下等工程,全面加强湿地修复工程建设。在运河湿地修复区,建设了十里荷花廊、百荷园等园区,极大地改善了湿地生态环境。 二是启动“山水林田大会战”工程。自去年开始,台儿庄区积极实施“山水林田大会战”工程,夯实“绿色基础”。启动5大片区、“十个工程”、50个重点项目。规划建设“水道、车道、绿道、慢道、骑行道、航道”六道并行独具运河文化特色的大运河国家风景旅游大道,完成大沙河、胜利渠“外环”和省道231“内环”共96公里生态廊道的新建、完善,造林1560亩,构建了“两环一线”生态格局。结合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投资2900余万元,建设公园游园、口袋公园、带状公园22个。创建森林镇1个、森林村居30个、美丽庭院100个。推进张山子镇万亩甜桃基地建设,建设提升甜桃基地2000亩。新建高标准农田4万亩,完善农田林网化面积1.5万亩。结合矿山联合执法、山长制、林长制,综合运用无人机巡山、监控中心监控等手段,构建山区保护常态化机制。选聘培训护林员42名,常态化开展防火巡查,有效保障全区森林资源安全。今年,在全市率先完成第一代美国白蛾防治工作,全年防治面积18万亩。制定《山体保护和生态修复方案》,对全区37座破损山体进行修复,7座山体已全面开工建设,完成年度工程任务。 三是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工作。近年来,我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市政府下达给我区耕地保有量目标任务为493141.9亩的耕地保护红线,在今年3月份,市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中,我区位列考核结果第一序列。在措施上,我区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台儿庄区全面实行“田长制”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耕地保护方面的文件,逐步完善了我区耕地保护制度。加强了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管理。今年以来,已完成2个批次建设用地及2个单独选址项目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累计完成项目占用耕地“占补平衡”面积276.24亩。不断创新耕地保护机制,在全区范围内建立起区、镇(街)、村三级“田长制”管理体系,实行以村为单位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建立每块耕地有田长的管理模式,实现全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全覆盖。 下一步,重点要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力度,持续巩固和提升湿地保护取得的成果。要加大对滥垦、滥牧、改变湿地用途、向湿地倾倒建筑生活垃圾、排放污水等污染湿地行为的查处力度,依法有序推进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着重将运河湿地打造成全省湿地合理利用示范区和湿地生态教育基地乃至国际重要湿地。同时,持续强化执法监察力度。形成由环境、水务、林业等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及时严厉查处污染大运河环境的案件。(区自然资源局) (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编辑) 上一篇:张山子镇:落实全市疫情防控工作会议精神,全力做好秋季开学准备[ 08-24 ]下一篇:台儿庄区2022年新录用100名城市社区工作者到岗工作(图)[ 08-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