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台儿庄大战>> 海峡两岸>>正文内容
  • 徐维欣:解读台儿庄大战之外的意蕴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二十七师血战功,奋勇歼寇运河东,袭击敌侧背,攻占前后棚……完成先烈未尽志,誓将大捷报国仇,恢复旧神州,豪气壮千秋!”随着91岁的王清松老人坚毅有力地举起拳头,重重挥向空中,一曲《台儿庄战役胜利歌》引得参加大战战史研讨会的所有与会者掌声连连……

             继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在山东枣庄台儿庄揭牌后,今天与会嘉宾、专家学者、当年参战将士及亲属等,又在枣庄参加了由山东省台办,枣庄市委、市政府和文汇报社联合主办的基地建设工作座谈会和台儿庄大战战史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两位当年亲历严酷战争的老人难抑激动。参加大血战的王清松对当年的记忆仍旧十分清晰:“我是27师158团团长杨守道的卫士,跟着团长在战场上奔走了40多天,目睹了战争的惨烈。”连续多日的密集轰炸让老人耳朵就此失聪,不过老人仍然十分爽朗:“以前也没有发现什么不方便,不过现在可能要考虑去治治了,否则记者采访我的时候会很困难,我很愿意和大家一起把这段战史写好。”末了,老人还即兴作了一副对联表达欣喜:“追历史凝聚胞情,展未来同铸华威。”

            另一位参战将士李宗岱老人在当年参加大战时,就是一位战地英雄,曾接受中央通讯社的采访报道,这次他还特地带来了当年中央社记者为他拍的照片。这让此次前来采访的台湾中央社记者兴奋不已:“真没想到在这里能碰到70多年前我们社曾经访问过的英雄,太不可思议了。”这位当年的代理连长,如今也已92岁高龄,“来到这座英雄的城市,仍然被其震撼。如今两岸交流逐渐开放,作为当时国共合作成果的亲历者,感受非常复杂,但是非常欣慰……”

            尽管大战的硝烟被后来国内国际风云所吹散,可是海峡两岸乃至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一直对这场战事念念不忘。与会专家表示,应该解读战争之外的意蕴,勇气、荣誉、希望、自尊、同情和牺牲,诸多元素凝聚的是一个民族超越战争的高贵精神。

           在回忆枪林弹雨、峥嵘岁月的同时,各方也在为台儿庄这个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首次对外虏取得重要胜利的地方的发展前景建言献策。

            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在发言中,期望枣庄和台儿庄以两岸关系“四点主张”为指导,以国共合作、台儿庄大战的光辉历史为纽带,以重建运河古城为契机,着眼于建设中国第一座“二战纪念城市”,从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来自台湾的向阳公益基金会董事长廖正豪在发言中,以陕西法门寺佛祖舍利访台获得巨大成功为例,希望台儿庄多一些宣传和行动,同时建议把研讨会移师台湾举行。他说“多到台湾走走,越走才会越亲。”

            台湾工党主席郑昭明建议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适当增加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内容,他说,他作为郑成功的十三世孙,愿意也有责任提供相关的资料。

           文汇报总编辑徐炯在座谈时说,文汇报和台儿庄有很深的历史渊源,1938年创刊伊始就在头版全程报道了台儿庄大战。今天,这个曾经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地方正在书写新的历史,文汇报将继续关注枣庄市、台儿庄的发展,并愿为推动海峡两岸合作交流做出自己的贡献。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 来源:台儿庄网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