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台儿庄古城>> 重建>>正文内容
  • 【新华网】台湾客商“寻梦”古城台儿庄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夜幕降临,月光的倒影在微凉的夏风中摇曳生姿。留宿在古城的游客泛舟水上,看流水与古桥相亲,古桥与亭台相连,撑船的女子唱起悠扬、澄澈的民谣。一瞬间,你会迷失在这桨声灯影里,忘记身处何时何地。

      这个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明清盛世的古城,就是因为“台儿庄大捷”而被人熟知的山东枣庄市台儿庄古城。这个形成于汉代、发展于元代、繁荣于明清的城镇,在1938年的台儿庄大战中化为废墟。但自2008年重建以来,它便以款款姿态,从历史深处徐徐走出。

      2009年12月,大陆第一家两岸交流基地在台儿庄设立。从2010年到现在,300多万中外游客前来这个“天下第一庄”,其中台湾游客超过2万人次。

      走进一处名为“乾唐轩”的店铺,看到一排排精致的瓷器。乾唐彩唐马继承了唐代盛行的整体肥硕之美,线条粗犷有力,背着鞍桥、上覆祥云纹饰薄毯,盘绕云气之神韵;乾唐“雪晶釉”源自宋代天目釉,经1280摄氏度高温烧制,冷却后自然绽放出雪花般的晶体釉色……

      60岁的于春明是这家瓷器店的老板,12年前他从台湾桃园来到枣庄。他告诉记者,上世纪末,台商投资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城市,他最初也是在深圳经商。然而,他并不喜欢那里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来到了枣庄。

      “我的家人和朋友那时都不知道这个地方,当时全市的台商也就只有2家。交通很不便利,从枣庄去台湾需要两天时间,要坐T字头的火车到上海,然后乘飞机到厦门或是香港,再转机到台湾。”于春明说。

      初到枣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闲适生活虽有些单调,却也让于春明有时间沉静下来,努力去钻研“瓷器该如何做到极致”。他认真看了关于枣庄、台儿庄的历史,了解到它曾经的辉煌,还走访了地质纪念馆、大遗址公园、台儿庄战役纪念馆……

      “瓷器,发展的不仅仅是经济,更蕴含着千年文化的内涵。”于春明告诉记者,这个曾经沟通南北、融贯古今中外的运河古城给他的瓷器作品提供了无限的创意。

      台儿庄曾是京杭运河上重要的“水旱码头”,各路商贾云集于此。当地县志记载称:“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国朝高宗赐为"天下第一庄",一时间"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

      于春明说,2008年以前,运河边上到了夜晚“伸手不见五指”,除纪念馆之外,就是荒地和棚户区。“从沉睡到苏醒,它像一个神秘的梦,吸引着我走进它、探索它,它承载的多元文化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缩影。”

      像于春明一样来此寻找机遇的台商不在少数。随着台北至徐州直航航班及京沪高铁的开通,更多的台商来到这里。作为枣庄市台商协会会长,于春明告诉记者,现在入会的台商已经有37家,还不包括大陆与台湾的合资企业。单是台儿庄古城内,就有15家台商入驻。

      “12年了,我和妻子都热爱这里。现在,要是有几天看不见这古运河,吃不到枣庄特产菜煎饼,都觉得缺了些什么。”于春明说。

      清晨,薄薄水雾从河面升腾,古街水巷像是一幅中国水墨画,以灰白的底色铺开,如织行人也缓缓入画。画如梦境,续写着悠悠的两岸情谊。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 来源:中国枣庄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