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台儿庄运河>> 文化>>正文内容
  • 台儿庄燕家兴衰史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一、燕子从山西飞来
             明万历九年(公元1584年),山西洪洞县连续几年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灾,导致赤地千里、颗粒无收。愈使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纷纷逃离他乡。在这逃荒队伍中,有一男一女两位中年人带着一位青年相伴而行,值钱的家当就是一头牛和一个包袱,包袱里有三口人的几件衣服和丁点碎银两。逃荒的队伍不知道要漂泊到哪里,燕家三口也不知道往哪里走好。但是,住他们家的燕子一直恋恋不舍地跟着他们飞翔,他们走,燕子就飞,他们宿,燕子也跟着停。最后,他们商量,如果燕子不飞了,就在哪里安家。
            一路风雨,一路艰辛,走走停停,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好在他们还有一头牛,谁累了都能骑上歇一歇,走着走着,走到了台儿庄,跟着的两只燕子不飞了。男人望着停飞的燕子,说:就在这安家吧!妻子笑了笑,看着燕子,这地叫什么?男青年走不远打听回来说:“这叫台儿庄。”
    台儿庄当时水很大,白茫茫的一片汪洋。为了找一块栖身的地方,三口人骑上了牛,牛驮着燕家三口往高处游,谁知,牛游不多远,中年男人和女人双双掉入水中,男青年紧紧握住牛耳,被牛驮到了赵村,他在赵村找了块栖身之地后,就回头找父母亲,找了几天,连父母的影儿也没找到,于是就在赵村自建的小屋内设了灵牌。待到以后发了家,又重修了坟。
            为了感念黄牛的救命之恩,燕家老祖先立下规矩,从此,燕家后人不食牛肉。
     

    二、善有善报,得来钱财做买卖
             始祖在赵村安家后,人很勤奋,开荒种地十余亩,温饱不成问题。但是,他却不是个安于现状的人,有着远大的理想,不想面朝黄土背朝天过一辈子。于是,农闲的时候就摇起了货郎鼓,走街串巷,卖起了针头线脑。时间久了,人们称他为燕货郎。一天,他摇着货郎鼓要到金庄去卖货,走到一座桥时,他看到桥下用土坷垃垒起了一堵墙,出于好奇,他放下货郎挑子,来到了桥下,之见地面上有一层干草,上面躺了一个人,这人约有40岁左右,方脸,络腮胡子,正哎呦哎呦地在那呻吟。始祖 走到跟前,问他是怎么回事,那人说,他姓黄,山西人,腿受伤了。始祖接着说,黄先生,你躺着别动,我给你买药去。说完,他走上桥,挑上货郎挑子,就往街上药店奔。不一会,始祖买来药,还有一大堆吃的东西。他来到桥下,将姓黄的裤子脱下,帮他敷上了药。感动地伤者流下了热泪。从此,始祖天天如此,来到金庄的桥下,为姓黄的换药,送吃的。
             三个月后,姓黄的伤好了。当始祖再次来到时,他紧紧地握着始祖的手说,燕货郎,我的伤好了,明天我就走了,你以后不要再来了。始祖说,你再等一段时间吧。姓黄的再次感谢说,不能等了,家里有急事,以后一定来重谢。从此,两人分了手,姓黄的不知了去向。始祖也不再干货郎,进了台儿庄一家盐行做伙计。
            由于始祖脑子好使,人会说,再加上认识几个字,深得盐行老板的赏识,时间久了,盐行老板将闺女许配给了他,一些大活、难活都得交给他干。正当他干得风生水起的时候。一天,峄县县衙差役找到了他说,后天,县衙就要杀人,要他去收尸。他一听,不明就里,思前想后也不明白,因为在台儿庄姓燕的就他自己,除了未婚妻之外,只有丈母娘、丈母爷两个人,别的也没什么亲戚,他一夜没有合眼,出于安全,丈母爷不让他去,可是他想知道县衙通知的究竟,哪怕是县衙弄错了,他也要去一趟。
            第二天,天不亮,他就直奔县衙而去。到了那里,他说明情况,衙役把他带到了监牢,一到监牢,他就看到了一个人穿着死囚服,躺在地上,脸肿了起来,两眼已经看不到什么了。狱卒向死囚说明情况,出去了。这时死囚问,你是谁?始祖说,我是台儿庄的燕货郎。死囚不信,说,我问你,台儿庄有泰山庙吗?始祖说,有。死囚问,庙里有几尊神,都在什么方位?始祖对答如流。死囚一听,燕货郎是真的,于是就说,我就是你给治伤的那个姓黄的。始祖愕然,问,你怎么这个样子了?混到了今天被杀的下场?你不说,我也认不出来你了。死囚说,我原来是汪洋大盗,伤好后,也没有逃脱,又被官府抓到了。始祖问他有什么要求,就说他死后,麻烦给收下尸,以后交给他的儿子,他又把地址说了一遍。最后,他说他在台儿庄西门外官林子一个丘子里藏了一笔财富,为了感谢相遇之恩,这笔财富我送给你了?你一是要收留,要不,我死不瞑目,说得情真真、意切切。
            第二天,这名汪洋大盗被砍了头,始祖给收了尸,运到台儿庄找皮匠把头给缝上,买了一口棺材,送到了西门外官林子里暂时给放了起来。
           两个月后,死者的儿子来了,非常感谢始祖。始祖将他父亲存在丘子里的财宝说了,让他去取,他儿子说什么也不去取,恳切地说:“他家有钱,这财宝就是你的了。”千恩万谢,最后将进父亲的棺材运走了,将财宝留了下来。没法,始祖按照死者的说法,找到了那个丘子,里面果然有一大笔财宝。据传说,丘子里有元宝,金条、首饰,折合白银一万五千多两。这些财宝的获得,为燕家以后做生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燕家两次腾达
            这些财富的获得,始祖毫无隐瞒地告诉了岳父六人,对财宝如何处理,岳父大人考虑了多天,要么交给官府,要么留给自己用。经过多天的考虑,岳父大人决定,将财宝留于自己。理由是,财宝如果交给官府,有可能引火烧身,扣上私通大盗的罪名,定于死罪,人财两空。留于自己用,可以做本,将生意做大,将来也好归还给人家。两权相倾取其大,两弊相衡取其小。这事就这样被他岳父定夺。
            望着白花花的银子、金灿灿的金条。始祖的岳父干脆好事做到底,他将财宝都给了女婿,又将盐行交给了他。从此,当起了;甩手掌柜,始祖接掌权力、家当后,没有辜负岳父大人的期望,凭着自己摇货郎卖货的经验,凭着自己口吐蓬花、三寸不烂之舌之功,凭着自己游走八方的人脉关系,上接达官贵人,下联贩夫走卒,运帱帷幄,大展宏图。以盐行为基础,先后开了绸缎庄,南北当铺、杂货铺、药铺、酒楼、茶馆、客栈等。这些店铺象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真是日迸斗金。随着财富的积累,始祖不满足这些,坐船到上海、无锡一带进行了考察,接受了南方领先的思想,回来后,又投资几百万两银子建了一处酒坊和油坊,成了台儿庄建厂最早的一家。
           七八年后,原来被杀头姓黄的儿子在山西也成了有名的大商,为了感谢始祖,又倾力相助,在台儿庄给建了票号并引来了一批晋商和微商。从此,燕家买卖更大,范围更广,又增加了茶叶和粮食生意。
           十年光阴,燕家一跃成为鲁南苏北首屈一指的富户。当时,两坊雇工5 0 0多人,宿舍4 00余间,生产的白酒、豆油销往山西、江苏、安徽、上海、河北等省市,实现了燕家第一次腾达。
    第二次腾达是燕家开了炭行。(炭行的地址在区人民医院对过路南),峄县志记载,在乾嘉盛时,县当干道,商贾辐辏,炭窑时有增置。而漕运数千艘连穑北上,载煤数百万担。燕家的炭行是从枣庄煤窑运来,通过燕家的码头和别人的码头运往南方各省。然后、船只再从南方运来漕粮。
            炭行最多一天能进煤炭八九十吨。当时,由于生产力落后,运煤大都是用红车子推和牛拉的大车拉,老百姓为了挣钱,都是一大早天不明就推着小车或拉着大车出发,第二天晚上才运来一车煤。一天挣几毫银子,虽然干这个脚力辛苦,但是,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的事可干,因此,台儿庄、兰陵、铜山、邳县等地的老百姓都从事这个行业。一年挣些脚力银子来养家糊口。除了这支运输大队外,台儿庄还有一支运输队伍,就是倒短,因为炭行拉来的炭,大都是通过台儿庄几个码头、木船再运往南方。从炭行到码头又需要不少小车和人力。因此,燕家炭行又养活了不少倒短和装船的工人。当时,有句顺口溜:不怕水淹,不怕旱,就怕炭行没有炭。意思是说:只要炭行有炭,老百姓就不愁没饭吃。据传说,当年燕家开炭行,每年挣白银10万两。
     

    四、燕半街的辉煌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打拚,燕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居为燕、尤、赵、万四大家族之首。
            当时排这个名次也是非常讲究的。官府根据各家的资产,加上功名再根据慈善事业排定的,因此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从房屋、店铺来讲,当时燕家店铺16间,房屋408间,仓库52间,茶馆2个,客栈2处,酒楼3个,当铺2个,药铺2个,宿舍400间。最经典的房屋就是燕家四进式的院落,后面带一个大花园。
            燕家的府第正冲着大街,坐北朝南,气宇轩昂。具有苏式建筑的风格,门口两尊石狮子,前边一杆高高的旗杆,墙上嵌着一溜栓子柱(那东西石头刻制嵌在墙里),门外有两块上马石——石上镂有云雾图案,俗称“一步登天”。砖石门楼木门厢,横额上金字匾书“举人第”。两边的对联口气很大。右边:门楣常新足兆三槐之瑞,左边:人文蔚起拔五桂之芳。
           二进、三进、四进房屋都是雕梁画栋,翘檐飞拱。屋前走廊相连,院与院相连。檐上的水一律流入院内,俗称肥水不流外人田。在三进院子的天井里建了一个戏台,专为唱堂会所用。四进院子后面里有一个大花园。花园里有奇花异草、假山鱼池一应俱全。一块块太湖石矗立园中,一个个凉亭造型各异,挺拔而立。四季花木,争奇斗艳。石板铺路,曲径通幽,好一派江南的韵色。当时具有燕半街之称。从实业上来讲,燕家建有一个酒坊,一个油坊,一个码头,开了一个炭行。
            从土地上来讲,当时燕家有土地360顷,每顷100亩,共计3600亩土地。范围是台几庄驻地到薛庄、邳州市的车夫山等地。当时有个笑话,说有一年,台儿庄参将署的参将在麦收前进行视察,一个姓金的随从跟着。走了半天不知走到哪儿,一问还是姓燕的麦地。这时参将就问姓燕的这么多的麦什么时间能割完。姓燕的说100个人一天能割1顷。姓金的随从听后,道:“那你们燕家不得割一年的麦”,参将署参将和姓燕的听后都笑了。参将笑后指着金随从说:“你真是个金大瓜。”从此,这个随从就没人喊他大名了,被八称为金大瓜。
             从功名上来讲,世英子贵荣,幼习弓马,苦读儒学,从戎靖边,屡立战功,学考中为举人,御赐旗杆一座,宝马一匹,宝刀一口,已失传。旗杆还尚存(在燕庄吴姓家院处),官银300万两。旗杆门的后人燕生一,现定居美国。官至加州财政部长。退体后在家含饴弄孙,其乐融融,现还经常与燕家书信来往。他是解放前期,在兰陵中学读书时被蒋家王朝带到台湾的,后又随一个美国的将军到了美国。
     

    五、迎驾有功,受到皇帝奖赏
             乾隆年间,乾隆像他的爷爷康熙一样,勤劳的脚步,不停地奔走,从40岁开始第一次沿运河下江南,到第六次下江南时他步入了70岁高龄。30年内,平均5年一次。
           乾隆历次南巡,一般正月从北京出发,陆路经直隶,山东到江苏的清口渡黄河,乘船沿运河南下。经扬州、镇江、丹阳、常州、苏州入浙江,再由嘉兴、石门抵杭州。回銮时,绕道江宁(今南京),祭明太祖陵、检阅部队,于四月下旬或五月初返京。往返水路行程约五千八百里。
            乾隆四十五年( 1780),还是带着“问风俗;咨疾苦”的宗旨、进行了第五次南巡。这次南巡,他来到了台几庄。
           为了接驾好乾隆,山东巡抚和地方县官费尽了心机,做了大量的准备,对燕家进行了具体的安排。年前,燕家按照官府的命令,花白银上万两,按照乾隆下江南乘坐龙船的模样打造了一艘小龙船。船上的设施豪华、美丽,彰显帝王的风采。仅匠人参与的就达500多人,耗时11个月。
            是年二月份,乾隆来到了台儿庄。由于他喜好戏文,县官早给准备好了戏班子,即地方戏拉魂腔,主角是当时红遍鲁南苏北的旦角满天红。当时,整个台儿庄没有戏园子,只有燕家唱堂会有戏台,于是就把乾隆安排到了燕家大院去住。
            当晚由满天红唱了一出拉魂腔《古城记》。满天红的唱腔委婉优美,甜润动人,乐得乾隆皇帝直笑,差点把他的魂拉跑。
            听完戏,乾隆就住到了燕家大院。第二天,燕家鸯为了招待好皇帝,就到街上最好的一家鸡汤馆端来了鸡汤,里边冲了鸡蛋,端到了乾隆的面前。乾隆喝了一口,问是啥?燕家老祖接着说:“皇上圣明:是糁。”从此,台儿庄的鸡汤改为了糁。那家卖鸡汤的人家也从此发了家。
            当时,除了给乾隆买来糁之外,还有油贵。乾隆喝着糁,吃了一口油贵,接着问:“这是什么?”燕家始祖接着给乾隆讲了一个故事。说这是油贵,是从杭州传来的,油贵是谐音。因为秦桧是宋朝的奸臣,残害忠良,人们痛恨他,就把他放到油锅里炸。一半是秦桧,一半是他的媳妇。乾隆听后,哈哈地笑了,又吃了一口,然后说:“人们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这秦桧太让人恶心了。一吃油贵好像吃人似的,以后别叫油贵就叫油条吧。”
            从此,油贵改成了油条。原来油贵是从南方传来,后油条又从北方传走。
    乾隆吃过早点,接着就登上了燕家给他打造的龙船,巡游起来。在船上,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诗兴大发、其乐融融。一班大臣和随从都跟着高高兴兴。船行至江苏的伽口才返回。返回到岸上,他又访贫问苦,走访百姓,了解到了真实的情况。这一年,乾隆为峄县、邳县一带的老百姓减税30%。
           乾隆下船,回到燕家大院后,欣然题字,写下了“商顺”两个大字。对山东巡抚、县官进行了褒扬,对燕家又奖白银500两。
     

    六、积德行善、乐于好施
             燕家在台儿庄发财后,没有忘记公益事业,没有忘记黎民百姓。只要官府有号召,乡里乡亲有要求,能办的就竭力去办,能帮的就尽量去帮,赢得了十里八乡百姓的好评,也受到了官府的褒奖。
            清朝中期开始,燕家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先后办了私塾学堂,将那些没有钱的孩子招到学堂来上学。在办学中,除了教学生儒学外,还教学生算学,启蒙学生两眼看世界。清朝末期,一美国传教士在原完小建立了一所教堂和一所小学,后由于资金短缺办不下去了,这位传教士找到了燕家。燕家那时也已经衰败,但是二话没说就把这所教堂和学校接了过来,又倾注了大量的资金,盖了一些教室和办公室将传教和学校办了下去。上百年来,台儿庄有600多人在燕家办的学校上过学。
            可能是燕家办学,受到文化熏陶的缘由,燕家的族谱紧紧与文化相连,族谱的辈分是这样的“文、士、贵、庭、广,忠、孝、传、家、运、诗、书、继、世、长……”燕家后人没有辜负先人的期望,一代一代努力学习,先后出现了很多的文人雅士。
           为了解除百姓的疾苦,燕家两处药铺每逢瘟疫发生时;都在城里、城外设多处药锅熬药防疫或者施救。到解放后的1 9 5 7隼,燕孝友老先生还在家里为乡里乡亲义务看病,逝世后才终止这一义举。
           修桥铺路,接济穷人那更不在话下。峄县志记载,先人燕士英出资修建了通济桥。(在陈庄附近)过去燕家3 6 0顷土地的佃户只要家里发生天灾人祸,就不要交租子了。燕家每年还从收的地租中拿出了一定的租子去接济穷人,避免了一些人被饿死、冻死。
     

    七、燕家的衰败
           历史好像一个圆,从终点又回到了始点。家与国是相连的,有国才有家,国兴家才旺。
           清王朝经历了二百九十六年,由兴盛走向了衰亡。而燕家也随着国家的衰亡一步一步地走向下坡路。正应了那句话,兴也亡,败也亡的话。
           燕家衰败有各种原因,间接原因是国运式微,外敌入侵。直接原因是社会动荡,土匪横行。如果说,燕家发家与江洋大盗有点关系的话,那么衰败也与强盗有点关系。
           事件是这样的。清朝中期,燕家如日中天:真是日进斗金。月进车金,年进库金,银子多得像运河里的水淌也淌不完,土地宽阔的看不到边。这一切引起了人们的嫉妒,更引起了土匪的邪念。
           清朝末年,苏北有一股势力强大的土匪,占誊着苏、鲁、皖一带,号称三省之王,打着劫富济贫的旗号,进行抢掠。土匪望着燕家财富,决定要一笔银子。经过策划,土匪先来软的一招,向燕家发了文书,要求在半个月之内,送来白银两万两。燕家接到这份文书后,经过商量,拒绝了土匪的这一要求。理由有二、一是认为土匪是讹人,把银子给了土匪是助纣为虐,坏了自己的好名声,不如杷银子给了百姓,落个扶贫的声誉。二是认为家里有炮楼两个、队伍六七十人,有着洋枪洋炮,真是土匪打来了,也不见得能攻进院里。基于这两点考虑,所以燕家不理这个茬。
            土匪望着燕家的不理不睬,一个劲地进行文书交割,两个月后,土匪没耐性了,最后实行了硬的一招。认为打不过你也不能让你好过。放火烧了燕家的酒坊、油坊和店铺。大火烧了三天三夜。酒坊、油坊和一些店铺化外灰烬。
           气火攻心,燕家的掌门人从此一蹶不振,再无回天之力执掌家门。于是就把家产、土地分给了五个儿子,五个儿子领着家产、土地开始了独自经营。
        这小小的细流,哪还经得起狂风暴雨。在国运式微的形势下,燕家逐步的衰亡!( 燕洪伦)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