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从枣庄市文广新局获悉,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形成了以枣庄柳琴戏为代表的一批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产业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年来,我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全面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健全机制,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全面推进,完善“四个一(一书、一室、一厅、一库)”标准,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和传承人保护体系。全市现有国家级非遗名录2项,省级19项,市级221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传承人9人,市级非遗传承人55人;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线索3000余项。
据了解,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发展文化旅游业,既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举措,也是就业富民的根本途径,对于把文化旅游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努力实现由资源型城市向文化旅游强市的转变,具有重要作用。我市近年来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对于地域优势明显,社会效益显著,市场前景较好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政府扶持、资金扶助、市场引导、会展宣传,使伏里土陶、皮影戏、草编、鼓儿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发展,形成了以枣庄柳琴戏为代表的一批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产业品牌。同时,各区(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地方特色相结合,开创了文化发展新天地。滕州市以红荷节为平台,将柳琴戏唱得红红火火;薛城区以奚仲文化节为依托,努力打造汽车文化品牌;市中区则唱响了红色文化品牌。特别是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我市的成功举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热情,对于促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快城市转型,提升城市形象,推动经济文化全面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孔浩)
(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