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暖暖的散落在运河古城的每个角落,初冬的台儿庄处处洋溢着和谐与静美。在这个寻梦的地方,形形色色的游客每天周而复始地在运河岸边的青石板路上寻找着历史的印记。在这座小城的一隅,老人们一边晒着太阳,一边谈论着小城的昨天和今天,从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攻打福阳国到小日本被打得屁滚尿流,再到李宗仁和他年轻的三太太……不过谈论最多的还是关于台儿庄土陶的故事。
“‘刘吊窑’你们家烧的那个吊壶真是一绝!烧水就是好喝,”“‘刘吊窑’,我的紫砂杯子盖被孙子摔坏了,抽空给我捏个呗。”老人们所说的“刘吊窑”就是刘殿明老人,如今已88岁的他,思维敏捷,身板硬朗。他时常来到这里,沐浴着阳光,在沧桑岁月里拾起记忆的珍珠,给老人们讲述运河畔演绎的从悲壮凄怆到幸福温暖的故事。
刘殿明出生在运河岸边的土陶世家,这一生与土陶结下了不解之缘。说起“刘吊窑”,就不得不提起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刘家吊窑作坊。
每次谈及刘家吊窑的发展历史,就会勾起老人的无限遐想,脸上顿时神采飞扬,他会手舞足蹈的向你娓娓道来。
筑土为台,抟土为陶。台儿庄自古就有烧制土陶的历史,早在史前文化时期,这里的人们就会烧制土陶,因此这里还留下了女娲造人补天的传说和遗迹。随着大运河的开挖,到了明清时期,商贸繁荣使这里的制陶业越来越兴盛。刘家吊窑作坊发展于清代,到了1844年,刘殿明的祖父刘长春开始在台儿庄运河岸边开始开办经营土陶和泥塑的作坊。渐渐的,吊窑也就演变为了运河土陶。
刘家烧制土陶的吊窑呈圆形,窑身用土坯砌成。产品有吊壶、花盆、香炉等几十个品种。吊壶是其代表产品,俗称吊子,是烧水用具。吊壶大小不等,纯手工制作,上有壶梁,侧有壶嘴,使用时用铁丝或绳子一头系在壶梁上,另一头系在横杆上,使壶吊悬起来烧水。(据说,一根玉米秸便可以烧开一壶水。)因此,享誉一方的刘家吊窑而得名。
在老人的记忆里,小时候唯一烧制陶器的窑灶旁是他和小伙伴最爱玩耍的地方。在他们这群小小的孩子的心目中,觉得大人把挖来的一堆泥土,在手里一捏、一转,用火那么一烘就成为家庭日常用品了,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刘殿明所在的高头村因刘家吊窑而成为远近闻名的制陶村,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手艺的流失,村里的年轻人已无人知晓土陶的古老历史。只有年过古稀的老人才用过“刘吊窑”的产品。
刘殿明老人出生于1925年,那时两位兄长早已可以制作简易的陶器,由于从小就跟着家人在制陶作坊里玩耍,耳濡目染,老人10岁时就能制碗。年少时,刘殿明经常随父亲刘庆余到作坊学做陶器,16岁那年他就出师正式成为一名制陶工匠。源于对陶艺的情有独钟,他边学边做,兄弟五人齐心协力,把刘家吊窑发扬光大。
谈到制陶,老人颇有见解:首先要喜欢这门手艺最重要,还得钻,找到感觉然后一气呵成,“烧窑这玩意儿,从选土、和泥,上釉到烧制,全凭感觉。”谈到对制陶的看法,老人说出了自己的心得。
随着岁月的变迁,刘氏兄弟见证了刘家吊窑从兴盛走向没落的过程。1938年台儿庄大战的爆发摧毁了他们的家园。解放后毁于战火中的吊窑重新筑起,刘长春的三儿子刘庆余继承祖业。好景不长,文革时期刘家吊窑被再次推倒,刘殿明老人说,“文化大革命”之前高头村还是比较富裕的,文革期间,高头村遍地是狼藉的土陶碎片和残破不堪的土窑。说到这里,老人不禁心酸落泪……就是因为刘家把这制陶的手艺传给村民,村民靠着手艺过日子。
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才使得刘家吊窑再次开张。刘庆余的后人刘殿奎和刘殿明一直坚持陶艺的制作和研究。时过境迁,轻便的铝壶出现给刘家吊窑的吊壶带来很大的冲击,刘殿明老人不得不放下伴着他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制陶工艺。
“如今,干我们这一行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啊……”谈起自己从事了一辈子的工作———制陶,老人一脸惆怅。 “如果我们这些老人不在人世了,这古老的手艺也就失传了。”老人一声叹息,道出心中的忧伤。
然而,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买陶器人的减少,陶制品的市场也越来越小,家庭式制陶已经没有生存空间。直到2010年台儿庄古城的重建使刘家吊窑获得了新生。刘殿明的女儿刘福侠读懂了老人的心愿,在古城内租了间商铺,老人看着亲手做的吊壶,能够得到游客的爱不释手,喜在眉梢。令老人欣慰的是运河古城成为刘家吊窑展现的舞台,进入古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刘家吊窑申请了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在刘湖村重建了土窑。
2011年由于古城建设的需要,老人的房子面临拆迁。时任台儿庄区副区长的刘培道曾多次登门征求他的意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老人很干脆的说:“没有任何困难,坚决拥护和支持政府的工作!”老人成为兴隆村第一家搬迁的典范。
现在刘殿明成为众多老人羡慕的对象,他不仅仅可以住上一百多平方的新房子,同时获得了一笔拆迁补偿金。用老人的话说:“就我那个破院子,十万元都卖不出去,多亏了古城重建,住上新楼房更是想都不敢想。”
那双着满老茧的双手一生与泥土为伴,这种勤劳执着的精神在年轻人的身上得到传承和延续。历史的脚步从未停歇,“刘吊窑”老人正在宁静的幸福生活中期待着刘家吊窑新的辉煌。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