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台儿庄名人>> 文学艺林>>正文内容
  • “台城风雨见彩凤”------台儿庄女作家吴敬凤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吴敬凤,台儿庄区政协委员,民盟盟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枣庄市作家协会会员,台儿庄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枣庄市诗词协会理事,作品有诗词专集《似水情怀》,长篇小说《同命鸟》,《女人花》及长篇历史小说《风雨台城》等。

    吴敬凤1970年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她小的时候,在村里不吃公分,按人头分粮食和布票,而她正好姊妹多,年龄小,人小吃粮少、穿布少,在村里竟然混了个中上等户。那时吴敬凤的父亲过得很悠然,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记性却是出奇的好,每逢集必到集上专门去听书,晚上再一字不漏地讲给她们姊妹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情景,一直是她多年以来最温馨的记忆。吴敬凤的父亲不但讲书给她们姊妹听,村里的村民也爱听她父亲讲书,夏日的夜晚,繁星点点,村里的人凑到她父亲跟前,静静地听他讲古论今。有时兴致上来了,她的父亲会留下一两个最好好友,炒一盘醋白菜,在煤油灯下慢悠悠地品砸。

    在吴敬凤兄妹五个当中,她的父亲尤其的偏爱她,每次从集上回来,总要按她的要求买些好吃的来。往下分发的时候,分给她的最多。买新衣服也是给她买的最多。以至于她对父亲产生的爱和依赖,有种离开父亲就活不下去的感觉。

    后来施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吴敬凤的弟弟妹妹们半大不大,光能吃不能干,还要上学。地里的活总是干在人家最后面,庄稼地荒了一块又一块,就是没办法把草除完。她的母亲整天犯头疼病,地里的活大多靠父亲,家境一落千丈!那时吴敬凤上三年级,为了给家里添一个劳动力,她的母亲就把她硬从学校里拽了回来。那时她十三岁,大人能干的烙煎饼、挑水、锄地、浇园等活,她样样拿得起放得下。事实上,吴敬凤从七八岁就很会拾柴、拾粪,拾的柴禾够一家人一冬烧的,粪攒到春天时种菜园。

    辍学有一个多月,吴敬凤的班主任李修荣老师在去她家第三次时才见到了她,硬是劝通她的母亲把她领回了学校。侥幸又上了一年,不得不被母亲劝着又退了学,但仍然没多长时间又被李老师拽走了,好歹断断续续地上到五年级。

    吴敬凤的父亲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骨子里却有着文人气质和弱点。由于她的父亲身体羸弱,又不善于持家,包干到人后,家境与村里其他人家的差距拉的越来越大,三间茅草屋成天漏雨,又低又矮,七口人基本上硬是凑合着住。生活的窘迫以及人穷被人欺的境况,造成了她父亲心理上极大的落差,每天除了喝酒浇愁就是酒后骂人、乱摔东西。那时,吴敬凤带着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兄妹四人挤在一张床上,她的弟弟老尿床,几乎夜夜尿,床上连个褥子没有,一泡尿下来整个床犹如被大雨淋过,湿漉漉的。特别是冬天,兄妹几个在床上睡觉根本就不敢伸腿,蜷缩着身子凑合一夜。

    那时吴敬凤就喜欢上文学,先是对书痴迷,买不起书,满村跑着到有书的人的家里去借。为了能在邻居家借一本《美人鱼的故事》的画册,愣是在人家等了小半夜,直到人家看完才美滋滋地拿回来,结果因为回家太晚,挨了父亲一顿臭骂。

    吴敬凤十七岁时,在枣庄广播电台发表第一首长诗《乡村八月》,随后一发不可收,又在报社里发表自由诗和古体诗词。十八岁开始小说的创作,那种创作几乎到了入迷的地步,每夜2点之前没有睡过觉。导致后来神经衰弱,四肢无力,夜里做噩梦,走路发飘。每天喝得昏天黑地的父亲,看到吴敬凤虚弱的样子,认为她是有意偷懒不想干活,咬牙切齿地咒骂她。骂得全家人都恨他,恨他一天到晚搅得一家不得安生。后来吴敬凤回想起来,才明白她父亲那时其实神经已经有问题了。

    她的父亲在他四十四岁那年以一根绳子在自家院子里的一棵枣树上了结了自己的生命。之前,他曾经自言自语念叨好长时间,哪种死法最容易。谁也没想到,他真的会死。他死以后,整个家庭的负担都压在吴敬凤的身上,她那时暗暗下定决心,弟弟妹妹不成家,绝不嫁人。世事多变,几年后吴敬凤成立自己的小家庭,但对于弟弟妹妹,一天未曾放弃责任,直到他们全部成家。

    后来吴敬凤有了儿子,家庭因生意的跌落,尤其是三角债拖累的已负债累累。一连好多年,家里从没有一天断过债主过。写《女人花》时,吴敬凤租了一套很小的房子,常把门在里面反锁起来,通常上午写上一上午,下午出去借钱应付债主、经营生意。

    虽然现在吴敬凤的日子和生意逐渐走上了正轨,但仍有很多家庭及生意上的事务把她搞得像陀螺似地天天转,只得把写作的时间放在夜里。写《风雨台城》时,因长期熬夜,竟导致了神经衰弱和习惯性贫血。好多人也不无揶揄地问过她,到底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吴敬凤觉得不好回答。我认为自己写作确实没有写出什么。她说:“二十多年了,什么都没有写出来。但,人的一生,用最通俗的话来说,都有所爱。我只能说我爱。爱,不需要理由。人这一生,我觉得如果连梦想都没有,即使拥有的再多,都是不完整的人生。”

    吴敬凤爱写作。她把写作当做她的一生情,一生梦,一生所求。生活的风风雨雨使她这只彩凤在一次次涅槃中获得新生的体验和收获,使她在写作的天空飞的越来越高远!(沈庆敏)

     

     

    地方活历史   民俗大画卷

     
     ------读吴敬凤《风雨台城》有感

     沈庆敏

    很少认认真真地、完整的看完一本书,诸事繁杂,早已没有了手捧一本书,静静夜读的闲适,看书似乎成了心灵深处非常奢侈的事情。直到前些日子,父亲病重住院,在病床前看护父亲打点滴,病重的父亲不愿说话,我所有安慰他的话都变得苍白无力;病床上睡得并不安稳的父亲,日益消瘦的身体和不断恶化的病情,令我一筹莫展。药液悄无声息地注入他的身体,但苦痛如蚂蚁啃骨头,噬咬着我们父女的心。于是在看护的间隙,拿了吴敬凤的《风雨台城》,将我的一部分注意力转移到书中去,没想到这本书经成了一剂疗伤的良药,给我当时茫然的心以慰藉。

    之前读过吴敬凤的小说《同命鸟》、《女人花》和诗集《似水情怀》,笔调婉约细腻,带着对生活淡淡的忧伤和无奈,读后,感觉沉甸甸的,言为心声,生活在她的身上曾经有过怎样的磨砺。但不管怎么说,情感小说,或者抒情诗,确定了一条主线,人物的悲欢离合和命运以及要抒发的感情,可以放开来,大胆的去发挥、臆造。而历史小说则不同,它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展示某一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趋势,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有历史根据,给读者提供一些历史知识的同时,给读者以启示和教育。

    小说《风雨台城》就是以忠实于历史事实和逼真的细节等手段,艺术地再现运河古城、江北水乡、鲁南名城台儿庄在民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爆发的一桩桩惊险的、曲折的、血腥的历史事件,以及当时的历史风俗和社会概况。

    《风雨台城》是台儿庄近代史的涵盖,它不同于台儿庄有关的历史著作,就史写史,虽然它在细节上有适当的想象和虚构,有适当的艺术夸张和必要的集中,但在大的史实方面没有杜撰、篡改、违背。作品截取民国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台儿庄的一段历史,将一部台儿庄近代史写的跌宕起伏、曲折离奇。文中将涉及的真实的历史人物,和虚构的人物相结合,融入作者个人真切的生命体验,分两部描绘台儿庄大战前和战后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大刀阔斧地展开重重矛盾、种种争议,也激烈地表达着我们这个时代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艺术审美等诸多方面发生的深刻嬗变,体现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执着关怀与眷恋。

    小说《风雨台城》也是一部台儿庄的民俗史,作者基于对乡土文化的挚爱,在写作中大量运用台儿庄方言和俗语,言简意赅,寓意深刻,比喻形象,鲜明生动。它不仅“摭千古之虑,成一家之言”,而且是“逸文不坠于世,奇言不绝于今”,去雅取俗,可以说是鲁南地区方言俗语的集大成者,具有很大的通俗性、适应性和地域性,大量方言俚语的使用,使该作品以后将成为台儿庄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重要语料库。而且文中将台儿庄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条小巷,每一处汪塘,以及商铺、店号、码头等地理位置写的准确详实;对当地的特色饮食加以细细描写,使读者对于台儿庄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在感官上就有了大致的了解。

    小说在写法非常的大胆新奇,以一个社会上的小混混为主线,串起方白两家的恩怨情仇,这在别的小说当中是不多见,也是很少见的。在有些人看来,以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瘪三为主线,有点喧宾夺主的意味。但是,我觉得这正是作者的独到之处,所谓饮半盏水当知江河滋味,见一叶落而知秋凉,正是这个有奶便是娘的社会小渣滓,为了其一己生存,投靠不同的主子,从叫花子头铁耗子到方世云、白彦军、施峰钰、范十七、段生林等等,混迹于社会偷盗拐骗;跟着生意人耀武扬威;台儿庄大战中抗战,跟着汉奸当走狗;在运河支队打伪军;跟着段生林偶尔也干一两件侠义之事。没有主见、没有立场,注定在做狗和做人之间徘徊,在做鬼做人之间观望,狗眼映出大世界。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个唯美主义者,方白两家的纠葛,在一开始,就显露出方世云的咄咄逼人之势,以一个复仇者志在必胜的姿态出场。而白彦军虽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对方家做了什么,但他始终站在方世云的立场上,一味的退让,在人格、风格、性格上,都略胜方世云一筹。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白彦军和方世云的人格日趋完美,都上升到读者意想不到的程度,两个都完美的人站在不同的两条线上,对各自家人对对方家人的伤害显得无能为力。为此,作者让其中完美的一方选择了死,完美到无怨无悔地死在方世云的妻子手上,完美到以死来化解方白两家的仇怨,人格得到升华。读后令人叹息不已。这也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为人谦和忍让,以怨报德,在做人上让人感到自愧弗如。

    据我所知,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几经反复,曾经完整的将通篇文稿写完,在征求别人意见之后,不惜重新推翻重写,前后历经将近三年的时间,完全不同于一些所谓文人的文化选择中的浮躁心理,作者是用自己的心在写作,写史抛却传统写使中的冰冷枯燥,将历史写得轰轰烈烈,写人融入作者深厚的情感,将人写得重情重义,将一本风雨中的台儿庄城写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作者在浮躁的社会中,始终坚守内心深处对文学的狂热,抛却世事的浮华,在自己的世界静静地去写一本书。而我愿做她忠实的读者,在一隅捧一本她的书,静静的细读、品味,不管她怎么看,在心灵的深处,她的世界是我的,而我的世界里始终有她。

                                                                  (古城台儿庄网专题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专题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19日
    上一篇:没有了!下一篇:侯修谦-------步出军营的书画家(古城台儿庄人)[ 1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