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幌,是“招牌”和“幌子”的合称,是中国传统行业营销和商业店铺的标记,也是一种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和感觉进行传播的民俗广告艺术形式。甚至可以说,招幌,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它集绘画、书法、雕刻、泥塑、建筑、纸扎、吆喝、演唱、劳动号子等诸般民间艺术于一身。为了叙述方便,笔者将古代商业的“招徕市声”也列入了“招幌”的范畴。
台儿庄地处鲁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明末开始,因运河改道之故,小城傍河而兴,商业发达,商贾云集,各式招幌丰富多彩,如同百花园一样争奇斗艳,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根据当前台儿庄古城建设的需要,很有必要深入探讨台儿庄的传统招幌艺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发扬光大,助推现代广告业健康科学发展。
一、台儿庄招幌的来源
台儿庄招幌的形式,种类繁多,五花八门。招牌以匾、额、牌、联、壁等几种方式为主,内容多是文字,幌子的形态则更多,下面将有举例叙述。丰富多彩的台儿庄招幌,主要来源于三大渠道,即:历史的传承、山西的移民和运河商业文化的交流。
(一)历史的传承。世代创造和继承,是台儿庄地区招幌来源的主流。台儿庄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台儿庄之北的滕州,之东的郯城、之南的邳州均有“北辛文化”遗址,说明台儿庄也是“北辛文化”遗址区域,证明台儿庄的历史已有7300年之久。台儿庄的商业发展与整个华夏民族的商业发展是一致的,而且台儿庄地区的商业得到了优先发展。所以,台儿庄的市井招幌历史是悠久的。春秋时期,台儿庄地区为“偪阳国”,那时我国社会开始发生并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转变。在这一时期,台儿庄的商人阶层开始分化,分为行商和坐贾。《庄子》中屡屡出现的“桂鱼之肆”、“屠羊之肆”的提法就是明证。行商是走村串户进行沿途买卖的商人,坐贾是有一定场所的、招徕他人来买卖东西的商人。行商采用了利于流动性的声响和演示幌子广告,坐贾则更多地采用实物幌、文字幌等视觉幌广告。在当时比较繁华的偪阳城里,“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大量的坐贾集中在一起,产生了行业竞争,人们逐渐发现,仅仅陈列商品并不足以有效地吸引顾客,还需要更为明显的宣传形式,于是具有象征性的实物招幌便诞生了。《晏子春秋》中记载:“君使服于内,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台儿庄为楚汉交壤之地,传说“自相矛盾”的成语典故即诞生于此。据考古发掘,偪阳城内具有相当规模铸剑做矛造盾的作坊。成书于战国时代的《韩非子?难一》中记载:“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构成这则寓言的核心情节,在于由其实物招幌“矛”与“盾”所引发的招徕叫卖市声。尽管“自相矛盾”,却生动地展示了出售矛盾者,极其自然地运用了由实物招幌与招徕市声这两种原始的、习用的广告手段,以及推销中急于求成的商业心里。自偪阳国被十三国联军灭亡之后,台儿庄地区历经了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各朝代,其商业文化不断发展进步,招幌艺术也在“传承”与“创新”中得到丰富。特别是清朝“康乾盛世”时期,台儿庄的街面已经有实物陈列幌、模型幌、象征幌、标志幌、店面装饰幌等多种表现形式。所以,历史的创造与传承,是台儿庄商业招幌的主要来源。
(二)山西大移民。晋商,在中国商业历史上声名显赫,首屈一指。山西大移民,促进了晋商招幌艺术的传播。在台儿庄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大多数姓氏都说他们的祖先是从山西省洪洞县老槐树迁来的,而且辈辈相传老槐树上还有“喜鹊窝”。据史志记载,明代,曾于洪武二年(1369年)从山西榆次、永乐二年(1404年)从山西洪洞县两次移民到华北平原的鲁南苏北,建村百余处。山西大移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元朝末年中原各省长期遭受兵祸和水灾,其中战乱达16年之久,造成鲁南苏北赤地千里,人烟稀少,灾民死亡十之七八,田地荒芜,出现了“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无人烟”和“有田无人种、有路无人踩”的凄凉景象。朱元璋推翻元朝、夺取政权后,首先招募流亡,恢复社会经济,而鲁南苏北地区则成为“恢复重建”的主要地区,“故迁晋民以实之”。山西大移民,不仅带来了农耕技术,同时也带来了社会民俗、商业理念和精湛的招幌艺术。
(三)运河商业文化的交流。台儿庄地处京杭大运河中段,其融南汇北的商业特性,加速了招幌艺术向台儿庄的汇聚。台儿庄运河开凿于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通航于明朝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由于运河交通大动脉的作用,台儿庄“因河而兴”,迅速崛起,人口猛增,成为闻名遐迩的商贸重镇。《峄县志》记载:“台儿庄濒运河,商贾辐辏,田圜匮栉比,亦徐兖间一都会也。”台儿庄商贸业的兴盛繁荣,吸引了晋商、徽商、浙商、闽商等全国各地的富商巨贾,比如晋商在台儿庄建有山西会馆、徽商建有安徽会馆、浙商建有浙江会馆、闽商建有福建会馆,来自陕西、甘肃、河北等地的穆斯林商人还在台儿庄建有南、北两个清真寺。各地商人汇聚台儿庄,带来了不同的生活习俗和商业文化,因此台儿庄的商业招幌五彩缤纷,变得愈加丰富。
二、台儿庄招幌的表现形式
尽管台儿庄的商业招幌“七十二行,行行有道”,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五种表现形式。
(一)形象招幌。这种招幌,也叫模型招幌。经营者一般用所售卖商品的模型形象来做招幌,即将出售、加工制作的商品、器物进行放大、变形处理,大多用木板或薄铁皮做成,悬挂于门前,使人在远处就能望见。比如“钱庄”,门前放一条大板凳,上面摆一个用木头雕刻的大元宝,元宝凹洼处立放一枚木制的大铜钱,有的钱庄直接在门前或院内摆放用石头雕刻的巨型元宝。“鞋铺”,门前悬挂“鞋底儿”大模型。“铜器铺”,在一根约2米长的幌杆上横挂一支巨型烟袋,烟锅和烟嘴全由黄铜铸成。“烟铺”,门前绘制大型“烟包”或“烟叶”。“蜡烛店”,门前悬挂或放置木制并加彩的大蜡烛模型。“鞭炮店”,门前悬挂一串大型鞭炮模型。“雨伞铺”,门前悬挂雨伞模型。“扇子铺”,门前悬挂扇子模型。“袜店”,门前悬挂木制并加彩的巨袜模型。等等,不一而足。
(二)文字招幌。这是一种以书写特定文字作为招徕标识的招幌。一是单一文字招幌。这类招幌形制简洁,一目了然,因为它们直接书写在布帘上、旗子上、纸匾上、木牌上、铁皮上等等。比如当铺书写“当”,酒馆写“酒”,盐店写“盐”,酱菜铺写“酱”等。二是多字型招幌。这类招幌在2个汉字以上,比如药店“中和堂”、铁货店“协兴东”、饭店“聚奎园”、棉布店“恒之兴”、百货店“同仁”等。台儿庄旧时的文字招幌,有的直接书写姓氏或产品名称,比如“张家狗肉”、“马家牛肉”、“赵家糁馆”、“李家绳店”、“荣家竹条店”、“胡家竹条店”、“马家纸扎铺”、“曹家馒头店”、“万家干锅饼铺”等。三是复合式文字招幌。这类招幌以招幌的形制、色彩的标识性能为主,辅以相应的文字,比如清朝时期台儿庄的“道升油坊”,在门前悬挂一个油篓,并在上面书写一个“油”字。
(三)实物招幌。这种招幌利用所经营的实物进行展示,非常直观,简单明了。鲁南有句俗话说“挂羊头,卖狗肉”,寓义为表里不一、名不符实。以实物为招幌,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货物作招幌,比如卖羊肉的,将剥了皮的整羊悬挂在肉架上;木匠铺,则以敞开门市房或门市棚里,摆放着一套柜箱或几具棺材;煎饼铺,将一张煎饼叠成半张大小,下端系一条红布,用以作幌;山行庄,将猪鬃、马尾拴在弓子上作幌;水果店,门前摆放时鲜水果;棉麻店,门前悬挂一篮棉花或一束麻线;花圈店门前悬挂花圈;响器铺,门前悬挂锣鼓;卖糖葫芦的,则将糖葫芦插在木棍、麦秸轧制成的把子上;染坊店,门前高悬染成的兰布,以致现在台儿庄还有“染房门前挂兰布”的俗话。二是以器皿工具作招幌。这些实物,为所售商品的附属物或制作工具,比如医家、药铺门前悬挂药壶,故有“悬壶济世”之成语;酒家挂葫芦或酒坛;油店挂油瓶;乡村小饭店挂笊篱;卖茶的,将茶炉子支在门外棚下;铁匠铺,将砧子置于门外;卖香油的,在门外晃油;为牲畜治病的兽医,则在门前竖立两根涂上红色的硬木桩子,高约八尺,这叫兽医桩,既是行医的设施,也是招徕的幌子。
(四)象征招幌。这种招幌既不是用商品直接作招幌,也不是将实物放大或变形作招幌,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以喻意、借代、含蓄的方式,巧妙利用本行业的特殊象征来制作招幌。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行业象征性,比如弹棉花的门前挂一圆圈,周围绑上棉花团;算卦摊,外面摆一张桌子,桌上摆放卦签筒并悬挂“阴阳八卦图”;剃头铺门前挂一张弓,弓弦上系三绺头发。二是商品象征性,比如糕点铺,门前悬挂折叠成三角形的包装纸;炕馍铺,门前挂一小木牌,上面写“炕馍”字样,下垂红布条;旅店门外挂灯笼,上书“店”或“客”。三是工具象征性。比如买树木的,带一木锛;米店,悬挂量米的斗或升。四是绘画象征性,即把经营内容或商品描绘成图画,作为幌子,招徕顾客。比如药铺门外墙上展示一膏药图形,有的画在墙上,有的画在纸上,有的画在木牌上。相传台儿庄的双巷酒坊,门首画了四公子,即春申君、孟尝君、平原君和信陵君,门前还摆放了“杜康”的雕塑。
(五)音效招幌。音效招幌,也叫“招徕市声”,不是凭视觉招徕顾客,而是制造声响、利用听觉来吸引顾客。清代道光年间佚名氏所著《韵鹤轩杂著》中写道:“百工杂技,荷担上街,每持器作声,各为记号。修脚者所摇折叠凳,曰‘对君坐’;剃头担所持响铁,曰‘唤头’;医家所摇铜铁圈,曰‘虎撑’;星家所敲小铜锣,曰‘报君知’;磨镜者所持铁片,曰‘惊闺’;锡匠所持铁器,曰‘闹街’;卖油者所鸣小锣,曰‘厨房晓’;卖食者所敲小木邦,曰‘击馋’;卖闺房杂货者所摇,曰‘唤娇娘’,卖耍货者所持,曰‘引孩儿’。”台儿庄音效招幌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打击音响。如卖香油的敲木制的梆子,换棉油的敲打木铃,吹糖人的敲小锣,卖香草的斗空竹,张箩、扎簸箕、扎箢子的持云牌(由七片薄铁板制成、抖动时发出“咣啷──咣啷”的音响,俗语称为“七叶子板”),货郎摇唤斗(唤斗有两种,卖毛巾、袜子、绣花线、烟斗等日用品者摇一个鼓唤斗,亦称货郎鼓;卖鞋面、花布等物品的摇一个鼓云锣唤斗。摇唤的节奏分为进庄点、出庄点、寻伴点、寻宿点等,在同行间传递信号),卖梳子、篦子的拉陀螺钻(陀螺钻系有铁环、铜片,转动时发出碰撞声),算命瞎子打竹板(或云锣)。二是吆喝声。台儿庄民间有“卖啥的吆喝啥”的俗语,意即卖什么货物,就直接叫其名称。如卖小鸡的吆喝:“小鸡啦呵,卖小鸡啦呵”。每字间拖腔悠长,声音洪亮,充满韵味。卖豆芽、豆腐、瓜果、烧饼、麻花、油条、洋烟、洋火、洋油者,修伞、箍桶、补锅、锯缸者,也均采取吆喝叫卖。比如补锅的吆喝:“扒碗──扒锅”。三是说唱声。如卖老鼠药的边打竹板边说呱哒嘴(数来宝):“老鼠药,药老鼠,大的小的都逮住,小的吃了不能动,大的吃了蹦三蹦。您不信,俺不卖,留着老鼠谈情爱,谈的多,生的多,一年都生好几窝”。卖缝衣针的一手捏一撮针,一手持一木板,分布均匀,入目三分。玩杂耍、设摊卖艺的,在开场之前,敲打一阵子开场锣鼓后,表演者说“钢条子”:“小小的梢子晃啷啷,一年四季在外乡。南边收成南边去,北边收了下北乡。东西南北都不收,扛起家伙上徐州,今天来到台儿庄大码头,(另一个人配说,此地大码头),此地老师傅甚多,少师傅甚广,小徒不知师傅家住何处(另一个人配说,家居何方),要知老师傅家居何处,(另一个配说,少师傅家住何方)小徒一定登门拜谢,请您多多帮忙。我在这里做一罗圈大揖,小徒有不到之处,请师傅多多原谅”。卖大料面(佐料)的手持样品,唱道:“买的买,捎的捎,今年就来这一遭。材料全,材料香,丁香桂肉和良姜,还有运河漂来的大茴香”。
以上列举的招幌形式,有牌匾、有布幌、有实物、有响器、有吆喝声,足以说明台儿庄古代招幌艺术的多样性,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台儿庄商贸业的繁荣。据调查,由于商贸业分工明细,则同一行业内其招幌形式也有区别。比如同为木匠,而有“旱木匠”和“水木匠”之分,“旱木匠”是做家具门窗的,“水木匠”是打船的;同时挑担子的游商,而有“软八根”和“硬八根”之分;同是修屋造房的,有“清水匠”和“浑水匠”之分,“清水匠”是建造瓦屋的,“浑水匠”是建造草屋的。由于分工明细,各行各业无不自觉遵守社会民俗规范,不仅不能跨行营业,而且招幌的形式也不能混淆,否则就会受到同行的谴责和制裁。(李振启:台儿庄区委宣传部副部长)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